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9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淹水对氮素转化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的紫色土为试验材料,通过原位试验研究不同淹水深度(0、2、5和15m)对土壤氮素形态转化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180d后,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逐渐降低;与未淹水(0m)对比,水深2m处的铵态氮含量增加显著,而水深15m处的硝态氮含量显著(P0.05)减少。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对不同淹水深度的响应有显著差异(P0.05)。对土壤无机氮(铵态氮+硝态氮)而言,水深15m处的无机氮含量比未淹水(0m)减少3.96mg/kg。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随淹水深度增加有所下降,而羟胺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均在水深2m处达到最大值。除脲酶外,其他酶活性均高于未淹水(0m)处理。  相似文献   
42.
汉丰湖入湖支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准确反映汉丰湖的水环境状况,通过浮游植物监测和环境因子监测相结合,探讨汉丰湖入湖支流东河、桃溪河、南河、头道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对小江中上游开县汉丰湖4条主要支流的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进行了采样分析,在东河、南河、桃溪河、头道河各设置3个监测点,于2013年3、6、9、12月各采样1次。结果表明,4条入湖支流共采集鉴定浮游植物8门、84属、218种(含变种),以硅藻(107种)和绿藻(64种)种类居多,其次是蓝藻(31种),这3类的种数占浮游植物总数的92.7%,其它5门的种类数较少。各支流浮游植物种类数由低到高依次为东河(83种)、桃溪河(100种)、南河(106种)、头道河(120种),其密度均值在105数量级,南河下游浮游植物密度在夏季出现最大峰值,达到1.06×107 个/L,在大部分时段均以蓝藻占优势。水体理化指标监测数据显示,汉丰湖4条主要支流的总氮、总磷、pH、溶氧、水温、CODMn和电导率均值分别为1.00~1.61 mg/L、0.03~0.11 mg/L、7.82~8.53、6.65~7.03 mg/L、17.9~20.4℃、2.07~4.57 mg/L、269.25~522.50 μS/cm;其中,南河的总氮、CODMn较高,头道河的总磷较高,各支流的水温、溶氧、pH较为接近。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东河的裸藻、桃溪河的绿藻以及头道河的蓝藻密度均与水温显著相关(P<0.05),南河的硅藻和绿藻密度与水温极显著正相关(P<0.01),东河的甲藻密度与总磷浓度极显著相关(P<0.01),桃溪河的硅藻和甲藻密度与总磷浓度显著相关(P<0.05),绿藻密度与总氮浓度显著负相关(P<0.05),硅藻密度与总氮浓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浮游植物分布及密度主要受水温、总氮和总磷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为了解澎溪河枝角类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特点以及三峡水库蓄水对库湾回水末端区域枝角类的影响,为防治三峡水库富营养化和水华发生提供基础资料,于2013年3月(春季)、6月(夏季)、9月(秋季)、12月(冬季)对澎溪河库湾6个断面(河口、双江、黄石、高阳、养鹿和渠口)的枝角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次采样共采集到枝角类7属、7种,透明溞(Daphnia hyalina)、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为全年优势种,优势度值分别为0.330、0.128、0.034;受上游2个断面(养鹿和渠口)3月份枝角类的影响,澎溪河库湾春、夏、秋、冬枝角类密度(65.9、17.4、4.0、0.6个/L)呈递减趋势,生物量(20.6436、0.6772、0.1072、0.1469 mg/L)基本呈递减趋势;从下游至上游,澎溪河库湾河口、双江、黄石、高阳、养鹿、渠口采样断面枝角类密度(0.5、1.4、11.4、18.8、50.3、49.6个/L)和生物量(0.0348、0.0528、0.6230、1.1538、15.1529、15.3450 mg/L)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44.
城市森林健康与监测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城市森林健康是保证其各项功能发挥的前提。城市森林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森林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要求不仅满足自身生态系统的健康,还应满足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文中分析了影响城市森林健康的因素,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城市森林健康的主要原因。介绍了我国城市森林健康监测评价指标的筛选和评价方法的选择,认为其还处于实验和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城市森林结构的破碎化等特征严重影响了城市森林的自我修复能力。为保证城市森林的健康生长,众多学者从宏观尺度和个体尺度上研究城市森林健康的维护措施。文中指出城市森林健康及其监测评价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5.
古侧柏林土壤和植物营养元素含量与树势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北京市中山公园古侧柏为试验对象,对其生长地土壤和植物体内营养元素含量进行取样测定,分析了元素含量与树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长势古侧柏的树木其周边土壤的pH、水分含量、N、P、K、Ca和Mg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古侧柏根系中除了休眠期的K含量在不同长势的古侧柏群体的差异达到显著外,其余大量营养元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古侧柏叶片中Ca含量在生长期差异显著,其他大量元素和叶绿素及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在生长期和休眠期差异均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古树的植物营养水平来表征古树的健康状况在目前有一定困难,古树的健康判断仍将长期依赖目视判断法。  相似文献   
46.
三峡库区澎溪河消落区草本植物的分布与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随机多次小样方对三峡库区澎溪河消落区草本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应用分解网袋法对消落区草本植物分解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消落区草本植物覆盖度为50%~90%;在分解试验进行的94d中,草本植物分解速率为0.073~0.081g/d,平均0.070g/d,干物质流失率为78.35%~89.88%,平均为82.49%;试验期间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1种,分属于9目、10科,20属。第2,6,11,17,94天栖息密度均值依次为27,80,37,114,300个/m2,生物量平均值依次为0.2992,0.3078,0.0657,0.3154,0.2257g/m2。  相似文献   
47.
连峡河小流域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峡库区的连峡河小流域不同林分林下凋落物数量及其最大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数量针阔混交林> 柏木林> 马尾松林> 针叶混交林> 阔叶林> 灌木林。各个森林类型的林下凋落物的未分解层的最大持水量柏木林> 针叶混交林> 灌木林> 针阔混交林>阔叶林> 马尾松林。各个森林类型的林下凋落物的半分解层的最大持水量马尾松林> 针阔混交林>柏木林>针叶混交林> 阔叶林> 灌木林。在该区中柏木林的林下凋落物的持水能力最大,其余依次是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阔叶林和灌木林。在只有凋落物覆盖的情况下,不出现水分下渗和地表径流时的最大降水量及最大降水强度各种林分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8.
森林疗养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及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森林疗养是以具备良好保健功能且通过医学认证的森林环境为载体,在医生和森林疗养师的参与和引导下,以森林疗养课程为活动依据,以驱未病和治已病为目的的一种健康行为方式,从被提出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的提升,依托于现代医学证据,森林疗养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文中梳理了森林疗养的发展历史与演变过程,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将森林疗养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即酝酿实践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探索发展阶段(20世纪30—80年代)、研究提升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融合创新阶段(近10年)。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森林疗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4个特征:1)以循证医学为理论基础;2)伴随着生态意识觉醒;3)植根于本地区传统文化;4)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从理论创新、模式革新、视角拓展、政策引导4个方面分析森林疗养在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9.
<正>多杀性巴氏杆菌与溶血性曼氏杆菌引起的支气管肺炎病变分布在前腹侧肺脏,各年龄段绵羊和山羊均可发病。对幼龄羊的危害尤其严重,是导致羔羊或幼羊发病和死亡的常见原因,尤其是在羔羊未吃到足够多的初乳时,或当从初乳获得的被动免疫力减弱时。受到应激的羊更易发病,如运输、断奶或者引入其他羊场的羊混群饲养时,更易发病。根据症  相似文献   
50.
生态沟渠+稳定塘系统处理山区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流经生态沟渠+稳定塘系统的生活污水中悬浮物、氨氮、总氮、总磷、CODcr等指标的沿程变化以及去除效率,为探索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提供依据和参考。生态沟渠由原农田排水渠经拓宽、种植植被改建而成,总长约150 m;稳定塘包括沉淀净化塘、生物净化塘和生物强化净化塘,分别栽种植物、栽种植物+吊养河蚌、栽种植物+放养鲢鳙,总面积约1 230 m2。在集水池出口、生态沟渠出口、稳定塘各塘出口各设1采样点共5个采样点。试验期间连续进水,进水平均流量约7 m3/h,系统总水力停留时间(HRT)约102 h,其中生态沟渠段约5.4 h、稳定塘段约96.6 h,首次采样在连续进水稳定运行1周后进行。在水力停留时间约为4 d的条件下,流经该系统的生活污水黑臭消失,浊度下降,出水DO饱和度达到65%以上,进水SS、NH3-N、TN、TP、CODcr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达到84.9%、70.1%、49.6%、44.9%和80.5%。生态沟渠段对SS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达到40.1%,占系统总去除量的47%。系统最终出水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二级标准(GB18918-2002)。生态沟渠+稳定塘系统具有建造灵活、无需动力条件、运行成本低廉等特点,在小流域山区农村具有一定推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