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实验所用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红色系和青色系体质量分别为 (6.28±0.02) g (6.34 ± 0.04) g。实验设定5个光强处理组(503001 0002 0003 500 lx) 和对照组(0 lx)。光照强度通过调节灯泡功率、数量以及灯源距离获得, 光照周期为12L12D,  养殖水温16~17。结果表明, 两种色系仿刺参生长速度与光强呈负相关, 弱光照时(50 lx)时生长速度最快。黑暗(0 lx)时两种色系仿刺参生长较弱光时(50 lx)略慢(P>0.05)。过强光照   (3 500 lx)抑制仿刺参的摄食率(P<0.05), 降低其食物转化效率(P<0.05)。两种色系仿刺参的耗氧率随光照强度增强而逐渐增大。各处理组两种色系间仿刺参生长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仿刺参生长能(G/C)7%, 粪便能(F/C)和呼吸能所占比重超过90%。强光(3 500 lx)下仿刺参排便能损失的比例增至59%, 而生长能降至2%。从提高能量分配和饵料利用效率看, 两种色系仿刺参生长速度较适宜光强为弱光(50 lx)。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光照强度对生长、摄食、耗氧率和能量分配影响, 并以青色系仿刺参作为对比, 为红色系仿刺参在中国近海养殖提供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42.
于2015年使用蝙蝠竖琴网在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0只管鼻蝠标本,其主要特征为:体型中等,前臂长为33.4-39.5mm,背毛整体呈金褐色。根据其体侧膜连接点位于第一脚趾的基部、头骨较大及第一、二上门齿相对大小与位置均与CsorbaBates描述的哈氏管鼻蝠特征相符,该鉴定结果也得到系统发育学证据的支持,故鉴定上述标本为哈氏管鼻蝠,为该种类继在海南、广东发现后在中国大陆的又一新发现,也为江西省蝙蝠分布的新记录。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43.
中国常用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结构的人工鱼礁在海中会产生不同的流场效应,为了对比分析不同结构人工鱼礁的流场效应差异,该文利用CFX软件,对6类礁型18种中国常用人工鱼礁进行了数值模拟。引入了2种相对评价方法(比礁高和比混凝土体积)和3个评价指标(礁体中垂面上的上升流面积、背涡流面积和上升流高度)。首先分析了评价指标适用的相对评价方法,然后对18种鱼礁进行比较研究,最后从每类礁型分别选出一个礁体为代表研究它们在不同流速下(0.2,0.4,0.6,0.8和1.0 m/s)上升流和背涡流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上升流和背涡流面积时比混凝土体积法更科学,研究上升流高度时比礁高法更有效;无论上升流还是背涡流,三角型礁的相对面积都为最大,复合型礁次之,框架性礁最小;上升流高度、上升流面积和背涡流面积都不随来流速度变化;最大上升流流速与来流速度呈线性关系,其斜率在不同礁体间存在差异;该研究以期为不同海域不同要求下人工鱼礁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4.
针对桑沟湾养殖海区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的超容量养殖现象,研究了该海区中标准化养殖模式和传统养殖模式的海带生长差异。结果显示,在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长、宽、平均厚度、湿重、投影面积和特定生长率均高于传统养殖模式,单棵海带重量显著提高,且海带的碳、氮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传统养殖模式,海带品质大大提升。养殖后期,标准化养殖海区养殖海带垂直投影面积之和与对应养殖海区面积之比为6.33,而传统养殖模式的比值为9.15;标准化养殖海区海带所处水层下方的光照强度显著高于传统养殖区,海带所处水层的海流流速也高于传统养殖区。研究表明,桑沟湾海带标准化养殖模式使海带养殖密度降低,海带生长速度和品质均得以提高;在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重叠较小,接受的光照比传统养殖模式充足;较快的海流使标准化养殖海区营养盐更新速度更快,这两方面可能是导致2种养殖模式下海带生长和品质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