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41.
四棱豆     
四棱豆[Pteragenolobus(L)DC]属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草本豆科植物,营养价值较高,主要以食用嫩荚为主,块根、种子、嫩梢和叶片也可食用。其嫩荚可以鲜炒、盐渍和作酱菜,嫩梢可作汤,块根可以象马铃薯一样食用。四棱豆的块根蛋白质含量是马  相似文献   
42.
作为以为读者提供文化书籍为职责而存在的场所,图书馆一直扮演着给读者提供集约化信息的重要角色。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了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图书馆作为提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食粮的重要机构之一,理应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图书馆仍然没有明确好自己的服务定位,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地服务意识缺失现象。本文旨在依据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通过对企业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了解来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3.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东北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梁尧  韩晓增  宋春  李海波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7):3565-3574
 【目的】阐明不同有机物料培肥对黑土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农田土壤肥力的施肥模式。【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验区上进行了6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提取以及室内作物栽培试验,对比和分析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处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生产力的变化。【结果】与试验初期相比,经过6年单施化肥处理后,土壤总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以及轻组有机碳(LFOC)的含量显著下降;而有机无机配施则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及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作物秸秆与化肥配施更有助于TOC和LFOC的积累,其中以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突出,与单施化肥相比,增幅分别为26%和136%;粪肥配施化肥对MBC和WSOC的积累效果优于作物秸秆,其中以猪粪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突出,与单施化肥相比,增幅分别为52%和85%。室内作物栽培试验表明,单施化肥处理将引起土壤生产力的下降,有机无机配施则能明显改善土壤生产力水平。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对土壤生产力的提升效果表现为:猪粪>牛粪>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结论】在东北黑土区,不同有机物料处理之间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土壤生产力存在明显差异,玉米秸秆配施化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含量,而猪粪配施化肥则更有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有利于土壤生产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4.
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不同分隔方式及不同供磷水平,即0、35、70、105、140 kg P2O5 hm-2对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阐明两种套作模式下种间相互作用及玉米磷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2种套作体系中无论施磷与否,玉米均表现出套作优势(Acs>0,NCRcs>1),且玉米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的竞争能力强于玉米/甘薯模式,大豆和甘薯处于套作劣势,两种模式均促进了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的提高,施磷70 kg hm-2时,与根系分隔相比,不分隔时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在玉米/大豆、玉米/甘薯中分别提高了17.05%、5.62%和16.84%、7.17%,磷素当季利用率平均提高了7.81%。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互作效应显著,两种模式均以105 kg hm-2处理玉米茎、叶和穗磷素积累和产量较高,且玉米/大豆套作大于玉米/甘薯套作,说明玉米/大豆模式更有利于玉米磷素的积累及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5.
黑龙江省南部黑土玉米NPK适宜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设在玉米主产区双城市,采用N、P、K三因素多水平的不完全设计,目的是在12个不同N、P、K配施中筛选出适合当地的最适宜施肥量。不同N、P、K化肥用量玉米产量最高为处理10,依次分别为处理13、8、5,比当地通用施肥量分别高15.9%、13.1%、12.3%和11.2%。因此认为处理N3P3K2、N3P3K3、N2P3K2和N4P2K2即处理10、13、8和5为较好的处理组合。通过对N、P、K单施肥料效应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模型优化,建议最适宜的施肥量分别为N200-230kg·hm^-2,P205120~130kg·hm^-2,K2060~80kg·hm^-2。经济效益最好的前三个组合分别是10、13、8.增收分别为1464、1245和1007元·hm^-2。  相似文献   
46.
小白菜不育系应用防虫网熊蜂制种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采用熊蜂在镇江市蔬菜研究所防虫网内进行小白菜雄性不育系制种。结果表明,利用熊蜂授粉能显著提高制种产量,熊蜂授粉种子产量较本地蜜蜂授粉种子产量提高146.7%,较人工辅助授粉种子产量提高15.9%;熊蜂制种较人工辅助授粉种子纯度提高3.5%;利用熊蜂在防虫网内进行小白菜不育系制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7.
黄绿苗叶色标记技术在辣椒纯度鉴定及雄性不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简述了种子形态鉴定法、田间种植鉴定法、DNA诊断技术、同功酶电泳鉴定法等四种鉴定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对辣椒黄绿苗突变体的隐性叶色标记技术在纯度鉴定,提高杂交种子纯度以及在辣椒雄性不育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8.
苗期标记技术对辣椒纯度鉴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苗期叶色标记技术和田间种植鉴定法对25个样品进行了纯度鉴定,检测结果表明,苗期叶色标记技术和田间种植鉴定法纯度鉴定结果十分接近,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0.9556。  相似文献   
49.
镇椒6号是以自交系Y9012为母本,以Y9028为父本配制的一代杂种.果实羊角形,青熟果绿色,老熟果鲜红色,果面光滑,果纵径16.8 cm左右,肩横经2.5 cm左右,果肉厚0.2 cm左右,平均单果质量36.7 g,味辣.不易早衰,田间对病毒病、炭疽病的抗性优于对照云丰椒,耐热性较强,前期产量高,每667 m2总产量3 500kg左右,适于长江中下游及江苏地区早春露地种植,也可用于秋季保护地延后栽培.  相似文献   
50.
不同培肥方式对黑土供磷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采自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试验地的三个施肥处理:无肥(CK)、化肥(NP)、化肥配施有机肥(NPM)的土壤进行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方式对黑土供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CK、NP、NPM土壤中的有机磷都能自然矿化,其中CK土壤有机磷矿化能力较弱,而NP、NPM土壤有机磷矿化能力较强,并且种植作物有利于土壤磷的矿化;CK土壤基础供磷能力较弱,施用磷肥可提高CK土壤的供磷能力,而NP、NPM土壤基础供磷能力较强,施用磷肥对土壤供磷能力影响不大;长期种植作物不施磷肥土壤中的磷处于耗竭状态,施NK肥种植作物处理能加剧土壤中磷的消耗;CK土壤供磷能力较弱,作物对土壤磷的依存率较低,对磷肥的利用率高,施用磷肥增产效果明显;NP、NPM土壤供磷能力较强,作物对土壤磷的依存率较高,对磷肥的利用率低,施用磷肥增产效果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