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135篇
农学   72篇
基础科学   29篇
  81篇
综合类   514篇
农作物   61篇
水产渔业   65篇
畜牧兽医   615篇
园艺   90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试验采用体外乳腺组织培养,乳腺组织来源于1头健康的泌乳奶牛,黄花蒿提取物冻干粉的添加剂量分别为0、2.5、5和10mg/L4个组。结果表明,3个黄花蒿提取物处理组均增加了乳腺上皮细胞中CLA的含量,同时增加了SCD酶去饱和酶指数,说明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增加乳腺上皮细胞中CLA的含量是因为增加了SCD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32.
试验首先建立了30日龄猪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组织块培养及皮下和肌内脂肪前体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共设2个处理,处理1为阴性对照(添加0.1mmol/LBSA),处理2添加100μmol/L的t10,c12-CLA,每个处理设6个平行,接种时即加入BSA与t10,c12-CLA进行处理至第10天。试验全期通过MTT法(采用上述脂肪前体细胞培养体系)及油红O染色技术(采用上述组织块培养体系)从细胞形态学角度探讨t10,c12-CLA对皮下和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t10,c12-CLA对猪皮下和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关键分化转录因子(PPARγ,ADD1,SEEBP1)的影响。MTT法和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100μmol/Lt10,c12-CLA显著抑制了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增殖与分化,显著促进了猪肌内脂肪前体细胞的分化(P〈0.05),但对其增殖影响不显著,该部分结果从细胞形态学角度说明t10,c12-CLA对猪皮下和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增殖与分化存在差异调控作用;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100μmol/Lt10,c12-CLA显著抑制了猪皮下脂肪PPARγ的基因表达,促进了猪背最长肌PPARγ和ADD1的基因表达(P〈0.05),该部分结果从脂肪前体细胞分化调控角度说明t10,c12-CLA对猪皮下和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差异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33.
菊科植物茼蒿有效成分提取工艺条件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回流提取法,以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按4因素3水平设计正交试验,筛选菊科植物茼蒿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通过分析极差R值表明,乙醇浓度、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固液比对得率影响的主次顺序是:乙醇浓度〉萃取温度〉固液比〉萃取时间。最终确定菊科植物茼蒿有效成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乙醇浓度为55%,萃取温度为95℃,萃取时间为2h,固液比为1∶8时得率最高。  相似文献   
34.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及其生物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轭亚油酸(CLA)因具有许多生物保健功能而成为动物营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诸如抗癌、抗动脉硬化及其提高免疫力等。CLA主要存在于反刍动物的肉及乳制品中,它主要由反刍动物瘤胃内微生物氢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中间产物,或通过内源乳腺、脂肪组织经△9脱氢酶脱氢所形成。  相似文献   
35.
人类基因组测序草图的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从此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即组学革命时代(omicsrevolution)。随着组学技术即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营养组学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营养学研究的新前沿。对这三大组学的概念、研究内容、技术手段及其在营养学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6.
试验旨在研究果香味剂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液中乳成分含量及培养液风味的影响。试验选用自制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设5个处理组,果香味剂的添加剂量分别为0、5、10、15和20μg/mL。结果表明:①当培养基中果香味剂添加量为15μg/mL时,乳腺上皮细胞培养液中总蛋白水平、甘油三酯及乳糖含量均达到最高,其中对脂肪含量影响显著(P〈0.05),而对蛋白和乳糖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之后呈下降趋势,说明果香味剂可能会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乳脂和乳糖分泌水平的升高;②运用PT/GC-MS分析乳腺培养液中的风味成分,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中除具有原有乳腺培养液的风味外,还有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丙酸异戊酯、丙酸戊酯、丁酸异丁酯、丁酸戊酯、丁酸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物质成分,而这些物质成分正好是果香味剂中进入到乳腺培养液中的风味物质,且当添加剂量为15μg/mL时,各物质成分含量为最高(P〈0.05),之后呈下降趋势。果香味剂能显著影响奶牛乳腺上皮培养液中乳成分含量和风味。  相似文献   
37.
用CMT试剂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选取胎次、泌乳期、产奶量相近且隐性乳房炎检测为阳性的奶牛24头作为试验供体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8头。其中试验Ⅰ组为对照组,试验Ⅱ组投喂益康XP[60g/(头·d)],试验Ⅲ组投喂麦可利[150g/(头·d)]。预饲期为15d,试验期为30d,共45d。分别在预饲期前1d,预饲期最后1d和试验期第30天采集各组牛的颈静脉血样和混合乳样,测定奶牛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功能。结果表明:①添加2种不同酵母培养物后,各试验组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8的比例均呈上升势态,使得CD4/CD8的比值下降,低于正常范围。这可能归因于效应+++性T细胞淋巴细胞(CTL)增多有关。②添加2种不同酵母培养物后,奶牛血清中IgG含量增加或保持稳定状态,但在整个试验期内各组奶牛血清IgG和IgA含量均低于正常范围,这可能与试验动物为隐性乳房炎患牛有关。③添加2种不同的酵母培养物均可显著降低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浆MDA含量,显著提高了血浆SOD、GSH-Px酶活力。MDA的减少提示机体脂质过氧化程度降低,SOD和GSH-Px酶活力提高,表明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说明酵母培养物具有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减少活性氧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38.
用绵羊粪与瘤胃液作菌源对纤维体外消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绵羊粪和瘤胃液作菌源,测定了4类(豆科、禾本科、秸秆及青贮)9种粗饲料及3个混粗的中性洗涤纤维(NDF)的体外消化率(IVNDFD),用两种菌源的可发酵纤维指数(FFI)对这些粗饲料的纤维品质进行了评定,按两种菌源的FFI的大小对所测定的粗饲料纤维品质进行的排序完全一致:青干草>玉米青贮>玉米秸>羊草>草地早熟禾>谷草>混粗C2>混粗C1>混粗D>苜蓿>沙打旺>苏丹草。并以两种菌源不能消化的NDF为预测因子,建立了预测绵羊干物质随意采食量(DMI)的模型。比较、分析发现两种模型等效。考虑到不须使用瘘管动物,建议在生产实践中使用以绵羊粪作菌源所不能消化的NDF(unNDFF)为预测因子的DMI模型:DMI豆(g/d·kgW0.75)=43.43/unNDFF(%DM);DMI禾(g/d·kgW0.75)=33.89/unNDFF(%DM);DMI秸(g/d·kgW0.75)=23.84/unNDFF(%DM);DMI贮(g/d·kgW0.75)=22.42/unNDFF(%DM)。  相似文献   
39.
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XanthomonascampestrisPv.campestris)产生的胞外蛋白酶Ⅰ在致病的早期阶段起重要作用,该酶以及其它胞外酶和胞外多糖的合成受一致病因子调控基因簇(rPf基因簇)的正向调控。本研究利用带有β-半乳糖苷酶报道基因(lacZ)的转座子Tn5-B20诱变蛋白酶Ⅰ基因克隆,获得了lacZ在蛋白酶Ⅰ基因启动子控制下表达的Tn5-B20插入突变质粒。通过将这种突变质粒导入野生型和各rpf基因突变体菌株后,测定lacZ基因在细胞生长周期中的表达水平,不仅进一步证实了这些rpf基因对蛋白酶Ⅰ基因的正向调控作用,而且明确了它们的调控水平.发现rpfA、rpfC、rpfE、rpfG或rpfH突变后,蛋白酶Ⅰ基因的转录会降低90%左右,而rpfB突变后,蛋白酶Ⅰ基因的转录只降低48%。  相似文献   
40.
单一重金属胁迫对灯心草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处理水平的Cu、Cd、Pb、Zn、As五种重金属单一胁迫对灯心草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灯心草土壤中的Cd、Pb、Cu三种重金属临界值可分别设定为10mg kg-1、100 mg kg-1、100mg kg-1。灯心草不适合在Zn污染的土壤中种植,土壤中As临界值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各单一重金属胁迫对灯心草叶绿素的合成均有很大程度的抑制作用,剂量-效应关系明显。灯心草三种保护酶对于不同浓度处理水平重金属胁迫的响应不同:在土壤环境质量低浓度设置范围内三种酶有较好的协同效应能共同抵御重金属胁迫造成的膜伤害,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在高浓度处理水平时,三种酶活性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灯心草生理生化指标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存在元素种类之间的差异。各单一重金属对灯心草生长抑制及生理毒害效应大小排序为:Zn>As>Cu>Pb>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