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5篇
  16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2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了提高油菜品种指纹检测的精确性及未来构建大规模油菜新品种指纹数据库的需求,应用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检测法构建国家冬油菜区试指纹鉴定平台。以40对荧光引物对2012-2013年度163份国家冬油菜区试参试品种(系)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到42个等位位点和131个等位变异。其中A基因组(n1~n10)检测位点25个,C基因组(n11~n19)检测位点17个。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从2到6不等,平均为3.02。42个检测位点的PIC值变化范围在0.10~0.69之间,平均值为0.36。其中引物BRGMS171的杂合度、PIC值分别高达0.67、0.70,可考虑作为以后区试杂交种纯度鉴定的核心标记。SSR位点的纯合度分析得出本年度18份常规种平均纯合度为81.9%,145份杂交种为57.9%。以131个等位变异计算品种(系)间DICE相似系数,163份品种(系)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607~0.765,变幅最大的为品种(系)FC03(0.438~0.879),变幅最小为品种(系)宜油21(0.611~0.806)。  相似文献   
32.
将中豆24和泰兴黑豆种子用无水CaCl2分别干燥至10个不同的含水量水平,密封于玻璃瓶中分别在25度培养间,5度冰箱中保存一年中,对种子生活力和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中豆24在25度,5度条件下保存的最佳含水量为6.0%,泰兴黑豆在25度条件下保存的最佳含水量为5.4%,在5度下保存的最佳含水量为6.0%。  相似文献   
33.
通过田间试验对50个甘蓝型油菜基因型进行氮利用效率筛选,并将不同氮利用效率基因型在施氮(N 180 kg/hm2)和不施氮(N 0 kg/hm2)条件下的农艺性状和氮营养性状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0个油菜基因型的氮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差异,最大相差2.5倍(施氮)和1.7倍(不施氮)。油菜的农艺性状及氮素营养性状指标均表现出一定的基因型变异,其中第一个有效分枝高度变异系数最大,超过 50%,而籽粒含氮量的变异系数最小,只有 6% 左右。不论供氮水平高低,氮高效基因型的每角粒数,籽粒生物量,籽粒占地上部生物量的比例以及籽粒氮占地上部总氮的比例均高于氮低效基因型,第一个有效分枝高度则显著低于氮低效基因型。另外,油菜氮素利用效率与各器官含氮量、 茎叶氮素累积量、 果荚氮素累积量、 茎叶氮占地上部氮的比例和果荚氮占地上部氮的比例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的地上部总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累积总量则无显著差异。不同氮利用效率基因型的农艺性状和氮营养性状对氮肥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4.
白菜型油菜八氢番茄红素合酶基因BrPSY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八氢番茄红素合酶(PSY)是类胡萝卜素合成途经的第一个关键限速酶,对类胡萝卜素合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本研究利用电子克隆技术,从油菜EST数据库中找到与拟南芥PSY基因高度同源的油菜EST序列,通过人工拼接及RT-PCR、RACE的方法,克隆得到白菜型油菜BrPSY基因全长cDNA的序列,提交GenBank,被命名为BrPSY(GenBank登记号EU138883)。BrPSY包含168bp的5’前导序列、69bp的3’不翻译序列和1 278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ORF),编码47.6 kDa的蛋白质。序列比对结果表明,BrPSY蛋白与其它植物的PSY蛋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BrPSY与拟南芥亲缘关系最近。在全长cDNA序列的基础上,设计引物从白菜型油菜DNA中克隆得到BrPSY基因的全长DNA序列,含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  相似文献   
35.
2001-2009年国家冬油菜区域试验参试材料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01至2009年参加区域试验(以下简称区试)的595份品系申报材料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系数量增长6倍,申报单位数量增长7.5倍.参试品系由常规种为主转变为以杂交种为主,杂交种比例均值达77.90%.育种中使用的授粉控制系统由细胞质不育系为主转变为细胞质和细胞核不育系兼用,2003年后利用核不育系选育的品种数量与细胞...  相似文献   
36.
为了解欧洲野生甘蓝遗传背景,以栽培甘蓝、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作对比,对引进的7个生态地理群体共80份野生甘蓝材料进行了核质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利用10对特异性SSR引物分析叶绿体基因组多样性,获得8个差异性标记,将参试94份材料划分为3类,即甘蓝(含栽培和野生甘蓝)、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包括6种单倍型,其中野生甘蓝2个,甘蓝型油菜3个,白菜型油菜1个。利用6对SRAP引物对核基因组多样性进行分析,获得75个多态性标记;聚类及遗传结构分析表明7个野生甘蓝群体中,F、D、G三个群体聚为独立的亚类,E群体大部分单株归于G亚类。其它3个群体A、B、C则相互混杂在一起。野生甘蓝群体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 指数(I)分别为0.301 3和0.461 1。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野生甘蓝以群体内变异为主,占80%;群体间变异仅占20%。结果显示引进的野生甘蓝群体核质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37.
SSR标记分析国家油菜区试品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中国油菜区试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为新品种审定和品种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近年参加中国冬油菜区域试验的89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筛选确定的15对较好的SSR引物开展品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分析。【结果】共获得42个多态性标记。遗传聚类、主成份、分配试验和AMOVA分析结果表明:42个标记能够将89个品种完全区分开;同一个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其遗传基础相近,而不同地区或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其遗传背景相差较大,揭示的遗传结构与品种系谱来源相吻合;以遗传距离0.1为划分标准,75%的供试品种具备特异性;分配试验中,大部分单株都能正确的分配回到原来的品种,少数品种的单株正确分配率较低,品种一致性差;品种在供种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其一致性较好,而在同一年份的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其特异性较高。【结论】除少数品种外,大部分品种都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一致性;SSR标记是适合于开展油菜品种DUS测试的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38.
国家冬油菜区试新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从200对SSR引物筛选中获得的18对多态性好、带纹清晰的引物,对2005~2006年度国家区试 102份冬油菜新品种PCR扩增,获得88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4.9条,多态性比率平均达到86.36%,PIC平均值为 0.64,构建了该年度国家区试102份冬油菜新品种DNA指纹图谱。聚类分析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在相似系数0.725 处被划分为A、B、C、D、E、F、G7个簇。其中A簇包括81份品种,其他21份参试品种分布在余下的6簇。聚类分 析表明,A簇内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南省品种有相近亲缘关系,聚成一组;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所、贵州油料 作物研究所以及陕西地区部分品种相似系数高,聚成另一组,分别拥有37和42份材料。聚类分析同时显示,同一 单位的育成品种遗传背景相近。  相似文献   
39.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国外已发现根瘤菌竞争结瘤的现象,并对三叶草根瘤菌品系之间的竞争结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同时接种两个不同的根瘤菌品系,它们的结瘤率是取决于各个品系入侵竞争能力的大小,并引出了竞争优势种的概念。之后,随着免疫学、遗传标记和抗药标记等方法的相继应用,对竞争结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0.
我国土壤中的固定态铵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叙述了全国除高山土带和亚高山土带外各土带土壤中固定态铵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以及各主要土壤的固铵能力,讨论了固定态铵的来源、影响固定态铵含量和土壤固铵能力的因素。以及铵的固定和释放在土壤氮素内循环中的意义。以土带为单位,各土带中,黄棕壤带内的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较高,为257mg/kg,砖红壤带内的土壤最低,仅为48mg/kg。耕地土壤0~20cm土体中,固定态铵的储量全国平均约为全氮储量的15%。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