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西洋参炭疽病发生新特点与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西洋参炭疽病发生新特点,即急性型、慢性型、茎基型和混合型,从农业防治及药剂防治两方面介绍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2.
我国工业由于工艺与设备比较落后,尽管经济并不发达,但工业“三废”排放量均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特别是SO_2污染水平比西方国家高出许多倍。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高达883亿元,相当于1982年全国国民收入总额的20.7%。其中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68亿元。1989年6—7月份,陕西省勉县发生SO_2污染环境的严重事故,致使两区6乡1镇28村的水稻等50余种植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仅水稻受害面积就达15300余亩。其中严重受害的7650亩,中  相似文献   
33.
稻粒黑粉病主要发病因素及防治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粒黑粉病已成为杂交稻制种田的重要病害,病粒率一般达10%左右。因此各地对其研究逐渐增多,但对其主要发病因素特别是防治指标报道甚少。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大田调查,室内考种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在这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4.
1989~1990年对502份稻种资源进行了抗稻曲病鉴定。自然诱发及人工接菌的结果表明,品种(系)间抗、感反应差异明显;不同熟性品种(系)间的抗病性趋势表现为早熟>中熟>晚熟。  相似文献   
35.
稻粒黑粉病病株田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集度指数(I、C、M^*、CA、K、Iδ)和Iwao及Taylor法,研究了稻粒黑粉病病株在稻田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稻粒黑粉病病株在稻田的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在此分布型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病株密度,比较了平行线、单对角线、棋盘式及“Z”字型抽样法,最后肯定平行线抽样法最好。理论抽样数量通过Iwao法计算公式得出不同发病率(X)所需最大的抽样稻丛数为:n=3.46/X+0.71。  相似文献   
36.
DT等农药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DT等11种农药进行室内及大田药效试验示范结果表明,DT及晶体硫酸铜对稻曲病的防效在80%以上,防治适期在水稻始穗前10-15天。  相似文献   
37.
油菜新品种汉油9号是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7年利用自选甘蓝型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型系1003-2 AB与自选恢复系08-H 16杂交选育而成的两系核不育油菜杂交种.鉴定、品比、多点区试、生产试验、品质分析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多抗等特点.2012年3月通过陕西省第45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陕西省汉中、安康种植.  相似文献   
38.
对水稻赤霉病及灭生性除草剂危害水稻的症状进行了描述。其中灭生性除草剂伤害水稻常会导致部分植株抽不出穗或穗子变短,颖壳畸形或变为褐色,结实率明显下降,基部稻节有明显倒生须根,个别植株有分枝现象,部分植株生育期推迟,有些植株水稻收割前还在分蘖。  相似文献   
39.
汉油6号是利用甘蓝型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型系1003-2AB与恢复系06-862杂交选育而成的两系核不育油菜杂交种,杂种优势强,植株繁茂,根系发达,早熟,适应性广,高产稳产。适宜在陕西省汉中、安康种植。  相似文献   
40.
陕南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病因素及其防治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稻作的三大病害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危害呈上升趋势.陕南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区,气候特殊,有利于水稻病害的发生,加之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和高肥密植技术的普及,20世纪90年代水稻纹枯病成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摸清该病的发生流行规律,作者于2000-2007年对该病在陕南稻区的主要发病因素及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