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4篇
农学   32篇
  9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36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基于SSR技术分析陕西省玉米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100对玉米SSR引物中选取扩增带型清晰、多态性较高的29对引物对陕西省26个玉米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9对引物共检测到148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5.1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0.690。聚类分析(UPGMA)表明,SSR标记可将26个玉米主栽品种分成5大类,与品种系谱分析基本吻合。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520~0.851,平均GS值为0.674,说明陕西玉米主栽品种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2.
供氮和不供氮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供氮(+N)和不供氮(-N)2种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QTL定位结果的差异,挖掘在-N条件下特异表达的主效QTL,为玉米的氮高效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许178(氮高效)×K12(氮低效)衍生的150个F7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为试验材料,在+N和-N 2种处理条件下进行2年的田间试验,对玉米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单株产量共5个穗部性状进行表性鉴定。使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r model,MLM)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结合2年的表型数据,估计各家系各性状在不同氮水平下的育种值。然后利用QTL IciMapping V4.0软件的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对这5个性状的育种值进行+N和-N条件下的QTL分析。 【结果】玉米的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在不同氮水平下差异不大,而行粒数和单株产量在-N条件下呈现出显著降低的结果。两种氮水平下共定位到20个穗部性状QTL,其中+N条件下定位到11个QTL,包括穗长2个、穗粗1个、穗行数2个、行粒数1个和单株产量5个。-N条件下定位到9个QTL,包括穗长1个、穗粗1个、穗行数2个、行粒数1个和单株产量4个。这些QTL分布在除第2染色体以外的其余染色体上。两种氮水平下定位到5个“一致性QTL”,分别为qEL7a,qED7a,qRNE9b,qGYP1a和qGYP6a,这5个“一致性QTL”具有较高的表型贡献率,在不同氮水平下的贡献率均超过了10.00%。在-N条件下共发现4个特异表达的QTL,分别为qRNE9a,qKNR6a,qGYP3a和qGYP8a,其中qRNE9a和qGYP3a是贡献率超过10.00%的主效QTL。无论是在+N还是-N条件下,都发现了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之间紧密连锁或是同一个基因的一因多效现象,这与穗部各性状间的高度相关性表现一致。 【结论】控制玉米穗部性状的基因在不同氮水平下的特异性表达直接导致了玉米穗部性状表型上的差异。5个“一致性”主效QTL和2个在不供氮条件下特异表达的主效QTL,均有利于提高玉米抵抗低氮胁迫的能力。研究中发现的几个控制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富集区可能存在一些关键基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3.
刘怀  薛吉全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453-453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在更广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是深化高校内部体制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据合校以来推广工作实践,总结了激励的基本内涵,分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教优势,筛选了五种对推广人员的激励模式。可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34.
玉米品种开花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筛选有效的抗旱性指标,评价玉米品种的抗旱性,以已筛选出的抗旱性有差异的1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抗旱池栽试验,设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水2个处理,考察了与产量相关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等33个性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抗旱隶属度、产量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为评价参数,结合模糊函数法,对各玉米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综合灰色关联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反映干旱条件下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有净光合速率(Pn)、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叶绿素含量(Chl)、叶面积、干物质等5个指标,并结合抗旱隶属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经典的抗旱指数法评价结果一致.表明用筛选出的5个指标对玉米开花期抗旱性评价是可行的,提出的综合分析法是一种玉米抗旱性鉴定较为有效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35.
陕单008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于2009年用自选系H145为母本、H368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中早熟玉米杂交种,其主要特点是稳产高产,广适高抗,适宜陕西夏玉米区种植及同类地区引种种植。  相似文献   
36.
从8个方面介绍了美国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与专业化服务体系。提出我国玉米生产管理技术转型的具体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37.
玉米新品种在秦巴高海拔山区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产量增产百分数、差异显著性、变异系数法、回归系数法、高稳系数法和非参数度量法等多种分析方法 ,对 10个玉米新品种在高海拔山区 4个地点的适应性进行了系统聚类。结果表明 ,农大 10 8、农大 3138、陕资1号、成单 18号、97Q- 16 7和中单 32 1等 6个品种在高海拔山区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潜力和较强的稳定性 ,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8.
玉米不同株型群体冠层特性与光能截获量及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研究结果表明,紧凑型玉米与平展型玉米相比,茎叶夹角较小(19.9°~23.6°),叶向值大(43.9~62.6),株型紧凑,群体内透光率随密度增加降低幅度较小,其受光态势优于平展型玉米.紧凑型玉米群体光能截获量达到90%的叶面积系数为4.85,远大于平展型玉米3.49.紧凑型玉米具有叶片净同化率相对稳定、叶面积系数适宜值大、耐密植、干物质生产效率高、单株生产力和产量潜力较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9.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不同类型饲用玉米生长发育规律,试验以目前普遍采用的青贮型玉米科多8号和粮饲兼用型玉米陕单310为材料,设置4.8万株/hm2、5.85万株/hm2、6.9万株/hm2、7.95万株/hm2和9.0万株/hm2等5个密度进行生育期、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植株含水量等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型饲用玉米收获期的植株含水量均在60%以上。不同类型品种比较,科多8号生育期较短,单株叶面积大,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吐丝以前,后期植株含水量下降较慢;陕单310的生育期较长,单株叶面积小,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吐丝以后,后期植株含水量下降较快。  相似文献   
40.
播期对雨养旱地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路海东  薛吉全  郝引川  张仁和  高杰 《作物学报》2015,41(12):1906-1914
为了解决陕西渭北旱塬地区玉米播种期干旱缺水造成出苗不全、不整齐,导致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设置6个不同播期,研究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生产、产量形成、水分利用及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的生育期明显缩短,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变化范围为2~19 d,生殖生长阶段则相对稳定,变化范围仅为?3~5 d。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同播期处理间的单株干物质生产没有明显差异,但由于受播期调整后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影响,适宜播期的玉米花后雌穗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早播和晚播提高4.0%~23.6%、3.9%~24.5%和6.6%~14.5%。早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播种期土壤含水量低而造成的出苗差,实际收获穗数不足;晚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生殖生长期后移,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减少造成的花后干物质积累减少、千粒重下降。适期播种可以增加田间实际收获穗数,促进雌穗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结合该区生态因素,5月4日以前适墒播种是玉米高产的有效避旱播期。研究结果可为该区春玉米抗逆避旱高产栽培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