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4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8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2-甲硫基-1-苯基乙酮苯甲酰腙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为寻找新型结构的农药先导化合物,采用2-甲硫基-1-取代苯基乙酮与取代苯甲酰肼反应合成了11个2-甲硫基-1-苯基乙酮苯甲酰腙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经质谱、1H核磁共振与元素分析确证。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杀菌或杀虫活性,如2-甲硫基-1-(4-甲基苯基)乙酮-4-氯苯甲酰腙( Ⅲj )在500 mg/L时对黄瓜灰霉病菌B.cinerea、小麦赤霉病菌G.zeae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其抑制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32.
地黄脱毒技术及增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地黄脱毒技术进行了研究.从6种不同浓度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中,筛选出地黄茎尖培养较适宜的培养基为MS 6-BA 1mg/L NAA 0.1mg/L,不同地黄品种在该培养基上的茎尖培养成苗率为76.6%~90.5%;适宜的快繁培养基为MS 6-BA 0.3mg/L NAA 0.02mg/L GA 0.1mg/L.建立了地黄茎尖苗的病毒检测技术,培育出4个地黄品种的脱毒苗,茎尖苗的平均脱毒率为52.3%.对地黄脱毒苗与非脱毒苗的生育性状、田间发病率及产量进行了比较,脱毒地黄种苗的株高、叶面积和叶片数明显高于非脱毒苗;脱毒地黄地上部病毒病的显症率明显下降,新生叶片数增加;脱毒地黄的增产幅度为16.5%~45.5%,平均31.0%.  相似文献   
33.
杀虫单与有机磷杀虫剂混配对粘虫的增效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杀虫单分别与几种有机磷杀虫剂混配对粘虫3龄幼虫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杀虫单与敌百虫以1:3比例混配对粘虫表现为显著增效,共毒系数(CTC)为268.11;杀虫单与三唑磷以1:1、4:3和1:2的比例混配对粘虫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32.98、140.21和132.74:杀虫单与毒死蜱以4:1的比例混配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为192.91。  相似文献   
34.
<正> 天然高渗透增效剂(代号为TZ-G-02)系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表面活性剂,可与水剂、粉剂及悬浮剂等各种农药制剂混配使用,达到大幅度减低农药用量之目的。为了评价TZ-G-02对农药毒力的影响,我们在室内以粘虫为试验对象测定了高渗剂TZ-G-02对杀虫单的增效作用,以期为该产品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5.
新农药硫肟醚在土壤上的吸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硫肟醚[O-(3-苯氧苄基)-2-甲硫基-1-(4-氯苯基)丙基酮肟醚]是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杀虫剂品种,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硫肟醚在5种不同土壤上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对硫肟醚具有很强的吸附特性,硫肟醚在湖南永州重粘土、贵州长顺粘土、甘肃天水粘土、沈阳粉沙质粘土和长沙粉沙质粘土等5种土壤上的吸附可用Freundlich等温式较好地描述,其吸附系数‰值分别为157.46、134.52、118.58、107.60和50.20,吸附自由能变绝对值AG分别为21.44、19.89、21.06、20.87和19.90kJ·mol^-1,说明硫肟醚在土壤上的吸附以物理作用为主。硫肟醚在5种土壤上的K例值为3071.23~5725.82,说明硫肟醚属于在土壤中迁移性很弱的一类化合物。硫肟醚在土壤上的吸附系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和粘粒含量呈较好的相关性,而与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性很差,说明土壤有机质、粘土含量和pH值是影响硫肟醚在土壤上吸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6.
以氰戊菊酯为供试药剂,对斜纹夜蛾种群进行了抗性选育,同时评价了肟醚类化合物对抗性品系的毒力。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经过连续3代的单对筛选和群体筛选得到的氰戊菊酯抗性品系(Fen-R),其抗性倍数达101.74,比筛选前提高了2.17倍,并对乙酰甲胺磷和丁硫克百威具有明显的交互抗性;经过连续2代单对筛选得到的相对敏感品系,其对氰戊菊酯的LC50从126.34μg/mL下降到46.89μg/mL;HNPC-A9835、A9908和A9955等3个新化合物对斜纹夜蛾Fen-R的毒力均显著地高于乙酰甲胺磷和丁硫克百威,其中HNPC-A9955还优于氰戊菊酯。  相似文献   
37.
为探究气液混合泵能否满足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养殖对象对水体溶氧的需求,基于气液(氧气-水)混合泵搭建溶氧试验平台,在不同水温、不同出水压力和不同气水体积比的条件下,测试气液混合泵溶氧性能,并在池塘圈养桶(直径4 m,高2 m,养殖水体体积20 m3)内进行增氧试验。溶氧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当出水压力为0.25 MPa、气水体积比为0.01~0.05时,在不同水温(5.6、13.5、30.3)条件下出水溶解氧与水温成反比,溶解氧在47.93~20.60 mg/L变化;氧气吸收效率与气水体积比呈反比,氧气吸收效率在91%~33.7%变化;动力效率与气水体积比成正比,动力效率在22.32~55.12 kg/(kW·h)变化。基于圈养桶的增氧试验结果显示,在有鱼耗氧的条件下(黄颡鱼,单个桶内养殖密度为13.19~16.49 kg/m3),使用功率3 kW的气液混合泵为4个圈养桶增氧时,每个桶内水体溶解氧在光照时间内可达11 mg/L,夜间稳定保持在8 mg/L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气液混合泵可应用于高密度的水产养殖,并能有效应对夏季高温供氧难题。  相似文献   
38.
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废水的来源、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危害,阐述了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中几种常用技术,并对各类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评价.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自然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各界对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处理极为关注,它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技术课题.  相似文献   
39.
为建立‘商薯19’脱毒苗的水培快繁体系提供依据,通过研究筛选出静置水培条件下‘商薯19’脱毒苗适宜的营养液配方,明确甘薯植株叶片中内源激素种类以及水培对甘薯苗叶片激素的影响。以‘商薯19’脱毒苗为试验材料,分别用循环水生菜营养液、霍格兰营养液和MS等营养液配方,设置不同浓度处理,并以清水培养为对照,研究不同营养液对‘商薯19’脱毒苗生长的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对水培和土培条件下甘薯激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静置水培20天,在1/2霍格兰营养液中,甘薯植株最大根长、平均鲜根重、叶绿素相对含量、平均茎长均优于其他营养液处理。对16种植物激素进行检测,结果在甘薯植株体内检测到11种激素,与对照相比,水培植株中脱落酸浓度降低了71.37%,吲哚乙酸浓度降低了51.64%,茉莉酸浓度增加了231.68%。本研究首次对‘商薯19’脱毒苗开展水培研究,筛选出1/2霍格兰营养液为‘商薯19’脱毒苗静置水培最适营养液。对水培条件下甘薯植株内源激素检测,并检测到11种激素,与对照培养相比较,水培条件下甘薯植株的脱落酸和吲哚乙酸含量降低,茉莉酸含量增加,这3种激素浓度变化较大。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利用甘薯水培技术、建立甘薯植物工厂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为分析杀菌剂浸苗时各因素对甘薯黑斑病发生的影响,探讨根据药剂类型优化浸苗技术的必要性,选择内吸性的甲基硫菌灵和非内吸性的百菌清开展浸苗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浸苗时间和药液质量浓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比较浸苗时间、药液浓度、孢子浓度对甘薯黑斑病发病的影响,利用浸苗时间与药液浓度的组合试验,探讨浸苗条件与防治效果的变化关系,并在病圃中验证部分试验结论。结果表明:当甲基硫菌灵浸苗时间少于6 h、百菌清浸苗时间少于3 h时,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随浸苗时间延长而增加;当甲基硫菌灵药液浓度低于600 mg/L、百菌清药液浓度低于700 mg/L时,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随药液浓度提高而增加。使用甲基硫菌灵浸苗时,各因素对薯苗发病的影响由强到弱为孢子浓度>浸苗时间>药液浓度;而使用百菌清浸苗时,则表现为孢子浓度>药液浓度>浸苗时间,三因素对薯苗发病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甲基硫菌灵700 mg/L与400 mg/L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距随浸苗时间延长逐渐加大,最高相差26.8%;浸苗时间360 min与30 min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距也随药液质量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加大,最高相差42.8%,而百菌清的试验结果无上述两种趋势。病圃验证试验中,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浸苗6 h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6%和85.2%,单株鲜重分别为60.1 g和58.8 g,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浸苗2 h和10 min时,百菌清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甲基硫菌灵,与盆栽试验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在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时,浸苗时间、药液质量浓度、孢子浓度均为影响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各因素对发病的影响随药剂类型的不同而变化。甲基硫菌灵对浸苗时间的要求显著高于百菌清。不同类型杀菌剂需配套相应的浸苗技术才能保证药效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