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3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为探讨油用牡丹主要表型性状和单株产量的变异性及相关性,以产油量较好、观赏性较佳的36份牡丹种质为供试材料,对25个表型性状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油用牡丹表型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9.1%~83.1%,其中,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较高,为17.3%~83.1%;25个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介于-0.67~0.96;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量达到74.816%,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植株的产量性状和果实性状。表明单株种子产量、有效聚合蓇葖果数、单株种子粒数和单株花朵数应作为选育油用牡丹的首要指标。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水稻品种丰优一号为供试材料,采用不同铵硝营养配比作营养液,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的方式,研究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及株高。[结果]无论铵硝营养配比如何,正常水分条件下水稻叶绿素含量及氮含量都较水分胁迫及解除水分胁迫状态下的高,而水稻株高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比正常水分条件下要高。[结论]不同配比的铵硝营养下水分胁迫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及株高有一定的影响,且影响不同。该研究为应对缺水现状,发展节水型水稻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3.
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的Mn-SOD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克隆得到的河川沙塘鳢Mn-SOD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1008 bp,包括67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15 bp的5'UTR区和315bp的3'UTR区,并且具有脊椎动物典型的加尾信号AATAAA和31 bp的PolyA尾巴,推测该序列共编码225个氨基酸.该基因包含Sod Fe_N(28-109)与Sod Fe C(116-219)2个保守的结构域,此结构与其他物种极为相似,表明该基因在物种进化中比较保守.与已知物种Mn-SOD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河川沙塘鳢Mn-SOD氨基酸序列与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和线鳢(Channa striata)相似性最高,均为90.3%.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了Mn-SOD基因在河川沙塘鳢8个组织(肾、肝、肌肉、脑、脾、鳃、眼、心脏)和8个发育时期(受精卵期、桑椹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体节期、口裂期、出膜后1d、出膜后3 d)的表达情况.在检测的8个组织中都有Mn-SOD基因的表达,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胚胎到仔鱼的8个发育时期都有Mn-SOD基因的表达,桑椹胚期表达量最高.在急性NaNO2胁迫处理后,河川沙塘鳢肝组织Mn-SOD基因的mRNA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鳃组织Mn-SOD基因的mRNA表达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Mn-SOD很可能在对抗NaNO2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这将为控制河川沙塘鳢的人工育苗及养殖条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低氧胁迫对大口黑鲈"优鲈3号"呼吸代谢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在溶解氧(DO)为(0.70±0.05) mg/L的条件下,测定了试验鱼肝脏及脑组织hif-1α、glut-1和caspases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与DO为(7.50±0.50)mg/L的常氧对照组相比,低氧胁迫能引起大口黑鲈"优鲈3号"肝脏及脑组织hif-1α、glut-1表达水平的显著上调,同时也可诱导caspase 3和caspase 9基因的表达,致使细胞发生凋亡;复氧24 h后,hif-1α、glut-1基因在试验鱼肝脏及脑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恢复至常氧水平,caspases基因在脑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aspase 3在肝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aspase 9则恢复至常氧水平。试验结果初步表明,hif-1α和glut-1是大口黑鲈"优鲈3号"低氧信号传导途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氧胁迫可能会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从而可能会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5.
为探索适合“优鲈3号”幼鱼的麻醉运输方法,开展了丁香酚对“优鲈3号”幼鱼的静水麻醉试验和模拟麻醉运输试验,监测了麻醉运输试验中的水质变化和幼鱼血液、肌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麻醉剂浓度的升高,幼鱼进入麻醉的时间缩短,复苏时间延长,静水麻醉使用丁香酚的最适质量浓度为12~18 mg/L。综合考虑运输需求、幼鱼存活率以及残留代谢,选择能达到轻度麻醉期的6 mg/L为模拟麻醉运输试验的麻醉剂浓度。以质量浓度为6 mg/L的丁香酚对幼鱼进行麻醉后进行10 h模拟运输,分析运输水质、幼鱼生理指标的变化发现: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麻醉组和对照组水体的pH均显著降低,麻醉组的pH总体高于对照组;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显著升高,麻醉组总体低于对照组。幼鱼血清中的皮质醇(COR)浓度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且麻醉组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对照组。幼鱼血清中尿素氮(BUN)和乳酸(LD)含量以及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也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麻醉组总体低于对照组。幼鱼肌肉中的乳酸与pH呈负相关关系,乳酸含量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H则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6.
为探究植被根系作用下不同粒径团聚体内碳组分含量的相对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生长的直根系植物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和须根系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以退耕1年撂荒地为对照样地(CK),测定各粒径团聚体质量占比及其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态有机碳(POC)、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含量,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根系特征参数与不同粒径团聚体碳组分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与撂荒地相比,铁杆蒿和长芒草样地均显著提高POC和MAOC含量,POC含量变化幅度均大于MAOC。铁杆蒿和长芒草样地显著提高各粒径团聚体碳组分含量,>0.25 mm大团聚体中POC和MAOC含量增幅较微团聚体更大,分别为7.44~8.26倍和3.76~4.37倍。(2)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POC、MAOC均为极显著相关,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POC显著相关,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MAOC显著相关。团聚体对POC的包裹和对MAOC的结合作用共同存在,同时二者以不同的影响方式作用于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继而影响土壤总有机碳,其中,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3)土壤团聚体碳组分与植被根系参数显著相关,根表面积密度(RSAD)和根生物量密度(RWD)是影响团聚体碳组分的主要因素,其解释方差分别为50.5%,17.0%。通过碳组分对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植物根系能够有效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改善土壤质量。该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固碳与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