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科学   1篇
  9篇
综合类   27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针对冬枣栽培过程中化学防除病虫害易造成药害的问题,提出了预防和补救措施,如施用前注重药液的质量和浓度,避开作物敏感期,结合天气情况,适当间隔一定时期等;发生药害后使用喷清水冲洗,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症施药,及时松土,修剪等.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从种植地块选择、设施冷棚建设、优良种薯选择、种薯处理、精细整地、测土配方施肥及各阶段田间管理要点等方面概要介绍了"津引薯1号"鲜食马铃薯新品种设施冷棚早春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3.
西瓜冷棚四膜覆盖早春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西瓜冷棚四膜覆盖早春栽培技术,西瓜成熟期比露地栽培提前50~60 d,提早了上市时间,增加了瓜农收入,同时为适时种好秋延后西瓜争取了时间,实现了冷棚西瓜一年两熟,667 m2经济效益迭10000元.  相似文献   
34.
反刍动物瘤胃发酵所产生的甲烷通过嗳气经口排出体外,不仅会使饲料的利用率降低,也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减少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排放量对经济和环境双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对反刍动物的甲烷产生机制、甲烷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以及甲烷抑制剂种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5.
高等农业院校的学报是刊载院校学术、科研成果的重要文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院校的学术水平。本文从参考文献的引文入手利用图书馆学、统计学等方法对8所院校的学报所刊论文的引文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探寻其规律,以便加深对期刊现状的认识,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6.
37.
试验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秸秆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保温时间对5种秸秆生物炭的炭产率、组成成分、pH、电导率和孔隙结构的影响,并对不同生物炭理化特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温时间和原料种类对秸秆生物炭肥料化利用的理化特性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秸秆生物炭产率为41%~61%、碳转化率为53%~65%。保温时间从0 min增加到120 min,炭产率减少而生物炭的固定碳含量增加,pH和电导率增加,孔壁变薄孔径增大。保温时间与秸秆生物炭的炭产率、H、O和挥发分含量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与固定碳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保温时间为60~90 min时,秸秆生物炭的H/C1,芳香化程度较高,性质稳定。生物炭表面光滑,内部具有较大的空腔,且生物炭的pH、电导率较高,挥发分含量低,是一种较好的炭基肥添加剂材料。  相似文献   
38.
本文探索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模式及发展之路,如何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中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网络优势,对图书馆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9.
针对目前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的现状,首次将农作物秸秆粉末引入纳米氧化锡自蔓延高温合成体系(SHS)构建。以固定比例Mg、Al、Sn、CuO、Fe3O4、SnO2和CaF2组成总量一定的基础合成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粒度仪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所得纳米氧化锡进行表征,分析秸秆添加量在0~40%(重量比)范围内纳米氧化锡有效转化率、粒径和组成元素的变化规律,借助常规函数拟合与数学建模,演绎秸秆添加条件下纳米氧化锡的形成过程,获得秸秆添加量对纳米氧化锡的影响机制,证明利用秸秆粉末进行纳米氧化锡的自蔓延高温合成具备可行性。结果表明,秸秆添加量的有效范围在0~28.57%之间,且于28.57%处获得最佳效果,可使纳米氧化锡有效转化率提升19.87%,但超出此范围,纳米氧化锡中将出现含Cu杂质。在有效范围内,秸秆添加质量比和纳米氧化锡有效转化率及含锡量的关系,均能通过二次多项式表达,拟合决定系数分别高达0.997 95和0.999 97,标准化残差低至0.000 12和0.000 00,随秸秆添加量增大,纳米氧化锡有效转化率和含锡量均增大;但秸秆添加质量比和纳米氧化锡平均粒径之间不存在简单函数关系,尚无法仅通过调整秸秆添加量来调控纳米氧化锡的粒径大小。  相似文献   
40.
为了解秸秆微波水热碳化过程中产物形成机制及其理化结构演变规律,该文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了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水热温度、停留时间、催化剂和原料种类对秸秆微波水热产物组成和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温度升高和停留时间延长,液相产物的pH值先降低后增加,最低值为3.13,电导率和PO_4~(3-)–P质量浓度先增加后下降,最大值分别为9.38 mS/cm和308 mg/L,NH_4~+–N质量浓度增加,260℃最大值为155 mg/L,而水热焦的产率、H/C和O/C下降,固定碳、C、高位热值增加。高温和长停留时间使水热焦生成较多纳米碳微球结构,且使其O-H键先增多后减少。高温和K_2CO_3使水热焦的芳香烃结构和C=O、C–O含氧官能团增强,而长停留时间使其先增强后减弱。高温和长停留时间使水热焦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均先增加后降低,而K_2CO_3使水热焦的纳米碳微球和比表面积增加,最大比表面积为10.975 9 m~2/g。玉米秆、水稻秆和油菜秆水热焦的纳米碳微球结构最明显,棉花秆水热焦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