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66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1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探究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形成各群落生态系统功能权衡关系,本研究以植被恢复形成的灌木、自然草地、撂荒草地及乔木群落为对象,采用均方根偏差法(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 RMSD)研究了生物量生产、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含量、物种多样性4种生态系统功能差异及其权衡关系。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间生态系统功能差异显著;各植被类型最高权衡均出现在生物量与其他生态系统功能间,RMSD在0.27~0.53间变化;乔木群落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失衡,需要降低生物量促进各功能协调发展;灌木群落和自然草地群落生态系统功能中度失衡,是较为适合该区域的植被恢复的类型,两种群落分别需要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含水量;撂荒草地失衡程度最轻但生态系统功能低下,需要提升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调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2.
黄土丘陵区植物功能性状沿气候梯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宇  温仲明  龚时慧  宋光  郑颖  丁曼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107-111,116
选取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147个物种,对10个与植物形态、生理相关的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叶大小、叶长宽比、叶厚度、叶干重、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叶氮含量、细根比根长、细根组织密度和细根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功能性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水热条件是影响研究区植物功能性状的重要因子,其中降雨为主导因子。物种水平上,植物功能性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叶氮含量随着温度指标(最冷月均温、生长季均温、年均温、最热月均温、温度季节变化的增加而增加;(2)不同生长型功能性状在环境梯度下存在差异,表现为草本植物相对木本植物有更小的叶组织密度以及更大的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氮含量、根氮含量和比根长,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不同;(3)不同类群植物对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不同,表现为适应方式的分异和趋同。该结果为探究黄土高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
黄土高原地区辽东栎群落区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吴征镒、王荷生区系分析方法,对秦岭区和陕北区辽东栎群落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北坡辽东栎群落共有31科60属67种。陕北区共有27科42属51种。秦岭区辽东栎群落与陕北区相比,物种组成较丰富,层次和层片结构较复杂。两地群落相似性不高,这与两地群落的生境条件关系密切。从属和种的区系成分分析来看,两地辽东栎群落的区系性质是温带的;两地群落中的中国特有种占各自群落中总种数的一半或偏多;地理联系较为广泛,尤其与华北区系联系较为密切,与日本区系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4.
试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学原因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利用是人类为获取一定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福利 (利益 ) ,而对土地进行保护、改造并凭借土地的某些属性进行生产性或非生产性活动的方式、过程及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动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土地利用的个人行为与政府行为矛盾构成了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动力 ,并讨论了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5.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以黄土高原为重点 ,对植被变化及其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对植被研究态势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生态过程、土壤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影响做了简要的述评 ,对该领域的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有关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6.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土壤物理特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以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延安燕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以及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物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于土壤含水量,草地>灌木地>乔木地,自然恢复>自然+人工恢复,随着退耕年限的不断增长,上层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下层不断降低,随土层不断加深,其含量逐步趋于稳定;对于0~60 cm土壤平均容重及孔隙度,以灌木地土壤容重相对较大,孔隙度相对较小,乔木地的容重及孔隙度的变化与灌木地相反,并且随着退耕年限的不断延长,土壤容重不断减小,孔隙度不断增加,但是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容重及其孔隙度变化不大;对于0~60 cm土层>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自然恢复>自然+人工恢复,随着恢复年限的不断增长,其含量不断增加,而不同植被类型作用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变化不明显,但是其含量在不同土层变化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对退耕地进行植被恢复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土壤环境特征,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相似文献   
37.
 在综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初步分析了水土保持对植被演替影响的主要方式,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工程措施、人工恢复植被、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对植被演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下的植被演替趋向自然演替过程,而人工恢复植被的影响取决于物种选择与营造方式,不当的物种及纯林营造,往往使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化,植被正常演替中断或逆向发展。反之,则可促进植被正常演替,缩短植被恢复过程。工程措施对植被演替的影响,可能更多地表现其对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方面。但要全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对区域植被演替的影响,仍需系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8.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及其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气象和社会统计数据,构建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对2000—2016年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物生产、营养物质循环、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及涵养水源等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平均总价值为13 815.65亿元·a-1,平均单位面积总价值为41.24万元·km-2·a-1,草地水源涵养价值所占比例较高(28.95%),而营养物质循环价值较低(9.98%);草地生态总价值高值区集中在云南、广西和四川西部;高山亚高山草甸生态服务总价值最高(4 156.88亿元·a-1),而平原草地和坡面草地较低(1 388.61亿元·a-1和1 449.98亿元·a-1);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及云南的草地水源涵养价值最为突出,青海、甘肃和山西草地的有机物质生产价值最为突出;17年间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0.22万元·km-2);54.69%的地区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青海省南部及其与西藏交界处。  相似文献   
39.
王利成    温仲明      逯金鑫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5):124-130
为探究延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对水文连通性的影响,基于土地利用分类成果和水文连通指数空间分布,探讨了延河流域植被景观和水文连通性的格局特征,并借助Geoda软件平台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探究了林草植被景观格局与水文连通在空间上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延河流域草原带、森林草原带和森林带中林草景观与水文连通性都呈现空间自相关性。3个地带中林地景观的平均斑块面积、聚合度指数和斑块面积百分比都与水文连通性呈现显著的统计学上的正相关性以及空间正相关性; 景观分离度和斑块破碎化指数与水文连通性呈显著的统计学上的负相关性以及空间负相关性。(2)林地景观的优势度和聚集程度的增加并不能带来水文连通性的降低,而其斑块破碎化的增加会带来水文连通性的降低。对于3个地带的草地景观,其表现则与林地完全相反,增加草地景观的面积,提高草地植被的优势度,使草地斑块连续集中可以促使水文连通性降低。(3)在探究水文连通性和植被景观格局相关关系的空间回归模型中,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拟合效果远好于普通线性回归模型,综合来看,空间滞后模型对植被景观格局与水文连通性的空间关系的解释能力更强。研究结果可为延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的设计和规划,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40.
草地对干旱的响应较其他植被类型更为敏感,且不同草地类型在不同气候区干旱的响应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分气候区探究不同草地类型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对草地资源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植被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草地覆被及标准化蒸散指数(SPEI)数据,分析1982—2015年中国不同气候区不同草地类型植被NDVI的时空动态及其与SPEI的关系,并确定NDVI与SPEI指标最大相关系数所对应的干旱时间尺度,结合气象数据探究气温、降水及水平衡因素对草地干旱响应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草地NDVI呈现出极显著增加趋势(0.004/a)。草地NDVI呈显著增加的比例为15.62%,集中在华北平原地区、四川、云南、广西及西藏的东南部地区。草地SPEI值呈不显著增加趋势(0.05/10 a),其中显著变干的区域集中在内蒙古中部和宁夏地区。草地NDVI与SPEI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集中在内蒙古、青海省南部及新疆北部地带。内蒙古、新疆、青海省北部及西藏南部地区的草地NDVI对干旱响应的时间尺度较短,而青海东南部及西藏中部草地NDVI对干旱响应的时间尺度较长。高山亚高山草甸和草甸区域植被NDVI与SPEI的相关性最强,且对干旱的响应时间尺度较长,而荒漠草地对干旱的响应时间尺度较短; 与湿润区域相比,干旱区域草地NDVI与SPEI的相关性更强,且对干旱响应的时间尺度更短。降水是草地响应干旱的最主要因素,水平衡次之,而气温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