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3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2 毫秒
31.
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下三角帆蚌养殖水体的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王小冬  王岩  王伟良 《水产学报》2008,32(2):303-308
我国淡水珍珠产量已超过世界产量的95%,但有关淡水珍珠养殖模式的研究迄今鲜见报道[1].国内生产中普遍采用施有机肥肥水养殖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方式来培育淡水珍珠[2],这往往造成养殖水域的高度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32.
底泥营养物质释放对围隔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围隔研究了底泥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试验用的8个围隔设置于武汉东湖,其中E1~E4围隔采用富营养的东湖Ⅰ站底泥,E5~E8围隔采用相对贫营养东湖Ⅲ站底泥;E1、E2及E5、E6围隔中注入湖水,其余围隔注入自来水.试验持续2个半月.研究结果表明,加入I站底泥的围隔中pH、总氮(TN)、总磷(TP)平均值显著高于加入Ⅲ站底泥的围隔.E1~E4围隔中自8月初形成持续的微囊藻水华,其生物量显著高于没有微囊藻水华的E7、E8围隔,E5、E6围隔则形成短期微囊藻水华.E1~E4围隔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远低于没有微囊藻水华的E7、E8围隔.上述结果表明,在浅水水体中,底泥对水质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湖水,围隔中蓝藻水华发生的磷域值介于E5、E6和E7、E8围隔中磷含量之间,为0.06~0.10 mg/L.  相似文献   
33.
采用围隔试验,于2007年12月~2008年9月在已富营养化的太湖水域围隔修复区内投放大型枝角类,利用其对水华藻类的控制效应移栽沉水植物,分析了试验前后围隔内、外水质因子变化.结果显示:生态修复区内水体各项水质指标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Ⅰ~Ⅲ类水质标准.试验期间,围隔内、外水体中各项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2009年9月围隔内水体中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含量分别为0.55、0.02、1.4 mg/L,比围隔外分别下降66.0%、50.0%和70.8%;溶解氧增加了85.9%,水体透明度平均为1.68m.随着围隔内沉水植被群落的构建,2009年5月7日对围隔内、外水质因子的监测发现,水体叶绿素a和氮磷等主要指标较外围水质指标都显著下降(P<0.01),这表明沉水植物对水环境有明显改善和维稳作用.  相似文献   
34.
对虾围隔生态系底泥中细菌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 0 1年 7~ 9月于山东省乳山市第一养虾场结合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虾池底泥中细菌在时间上的数量变化情况。对底泥中的细菌进行了涂布平板计数和最大可能数 ( MPN)法计数。平板计数分析表明 ,泥样中可培养的总细菌数量分布范围在 6 .0× 1 0 5~ 1 .9× 1 0 6 cfu/ g之间 ,平均 7.6× 1 0 5± 4.6× 1 0 5cfu/ g,数量变化相对稳定。MPN法计数了泥样中氨化细菌、产H2 S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在不同时期的数量 ,分析表明氨化细菌数量分布范围在 1 .5× 1 0 5~ 4.6× 1 0 6 cfu/ g之间 ,在调查期间出现两个峰值 ,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产 H2 S细菌在 1 .1× 1 0 4 ~4.3× 1 0 5cfu/ g之间反复波动 ,变化趋势不明显 ;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变化范围 1 .5× 1 0 3 ~4.6× 1 0 5cfu/ g,呈现出上升之势  相似文献   
35.
围隔中不同密度鲢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采用2.5 m×2.5 m围隔,共设置4个试验鱼密度:0、116、176、和316 g/m2,研究了不同密度的鲢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在无鱼围隔中有大量个体较大的透明溞(Daphnia galeata)产生,并且在无鱼围隔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最低,透明度显著的高于其他的围隔。与其它类似的围隔试验所不同的是:在无鱼围隔中没有蓝藻水华的发生。在有鱼围隔中,浮游甲壳动物始终由个体较小的微型裸腹溞占优势。并且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随着鲢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在不同鲢密度的围隔中比较相似,与无鱼围隔相比,绿藻和裸藻生物量所占的比率较低,蓝藻生物量所占的比率较高。  相似文献   
36.
盐碱地池塘不同养殖模式的能量利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98年4—9月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为鲤、草鱼、罗非鱼、淡水白鲳及鲢、鳙设计了4种混养模式。经测定,淡水白鲳模式(FP)、草鱼模式(GC)和罗非鱼模式(TH)模式的光能利用率都随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升高,GC和TH的光能利用率相对较高;总能量转化率以鲤模式(CC)和FP较高,TH最低;饲料能转化效率在FP最高,TH最低,而且各放养模式都随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下降;FP的N利用率很高,TH最低,N和P利用率在4种模式都随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各模式的产投比都随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增大,CC、TH的产投比在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最大时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7.
云龙湖水库沉水植被重建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富营养化水体云龙湖水库利用小型围隔系统研究了沉水植被的重建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沉水植被重建后,围隔内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得到提高。栽种沉水植物的围隔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124.3个/L,平均生物量为1.46 mg/L;对照围隔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93.5个/L,平均生物量为1.20 mg/L;大库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55.7个/L,平均生物量为0.48 mg/L。围隔内生物多样性也有所增加,出现了大库中消失的物种,如奇异尖额溞和透明溞。  相似文献   
38.
以宜兴太湖百渎港河口湿地区域内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围隔手段,研究了收割移出和自然保留2种处理方式下芦苇地上部分生物量、氮、磷含量和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不包括收割部分)均低于保留样地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收割样地与保留样地内芦苇茎和叶片的氮、磷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且芦苇茎和叶的氮、磷含量差异都不显著;(3)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氮、磷储量均低于保留样地内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收割样地和保留样地芦苇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与其氮、磷储量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9.
于2011年10月~2012年1月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某养殖池塘设置围隔,模拟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池塘,按照3d一次的频率,添加不同量的糖蜜及芽孢杆菌(Bacillus sp.),研究碳菌调控对其养殖效益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当添加糖蜜为当日投喂饲料量的50%并结合强化使用芽孢杆菌时,养殖产量提高19.13%,饲料系数降低22.00%,养殖成本降低5.30%,净利润增加31.56%;当添加糖蜜为当日投喂饲料量的64%时,养殖产量提高17.85%,饲料系数降低21.00%,养殖成本降低4.82%,净利润增加26.61%.结果表明,在对虾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通过添加一定量的碳源并结合使用芽孢杆菌,可提高对虾的产量和成活率,促进对虾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节省养殖成本,获得良好的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40.
2014年青岛海域消亡漂浮浒苔生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黄海绿潮每年周期性暴发,不仅对江苏、山东沿岸海洋生态环境和生态服务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也产生巨大经济损失。针对绿潮漂移至北黄海后迅速消亡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卫星遥感监测、海上监测、室内实验等手段,对2014年青岛海区绿潮漂移过程、分布海域、覆盖面积动态变化、生长速率、藻体生理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探究总结了黄海绿潮藻衰亡规律。结果显示: 5月底绿潮开始影响青岛海区,6月至7月中上旬,绿潮影响规模不断扩大,达到峰值后,覆盖面积逐渐减小,直至8月中旬,青岛及周边海区的漂浮藻体逐渐消失;2014年7月青岛海区围隔实验显示,藻体生物量日生长率仅2%/d左右,偶尔出现负增长现象;海区漂浮藻体呈浅绿或黄绿色,部分发白,藻体多为囊状,管状和褶皱状,藻体细胞间隔增大,部分细胞出现颗粒化,并且少量藻体出现生殖细胞放散等现象,且藻体荧光活性均小于0.52,叶绿素含量普遍偏低,约0.3mg/g左右,以上现象表明青岛海区漂浮藻体已处于退化衰亡状态。本研究为阐释黄海绿潮消亡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绿潮灾害防控工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