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9篇
  15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为研究甘肃半干旱地区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的耗水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春小麦陇春27号为材料,于2012-2014年,通过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全膜覆土穴播(PMS)和露地穴播(CK)2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生育阶段耗水量、耗水模系数、耗水速率、生长速率、耗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PMS处理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高于CK,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分别增加了15.6~34.1 mm、20.7~22.1 mm和15.1~42.1 mm。在播种-拔节期,PMS处理在2013、2014年的耗水模系数和耗水速率较CK分别增加了16.9%、10.5%和20.0%、5.8%,灌浆期分别降低了28.2%、10.6%和26.3%、14.4%。在2012-2014年PMS处理的生长速率较CK分别提高了87.0%~153.7%、42.8%~366.1%、87.4%~133.0%;耗水效率分别提高了73.3%~200.2%、93.8%~288.2%、77.1%~155.5%,均差异显著。PMS处理的株高、单株重、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CK,产量增加了35.4%~61.9% ,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了44.6%~63.3%。表明全膜覆土穴播能显著调节春小麦在不同降水年型的耗水进程和耗水特性,提高地上部生物量、生长速率和耗水效率,在全生育期耗水量无显著增加的条件下,显著提高产量和WUE。  相似文献   
32.
由于甘肃省中西部大面积耕地不同程度沙化,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和该区农业发展。通过近几年对沙化土壤改良剂配方、施用量、施用时间和方法等进行多年试验、示范并反复验证,研究提出了甘肃中西部灌区沙化土地改良技术,为了提高该技术的应用效果,从技术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沙化土地改良技术的选地、整地平地、改良剂施用、施肥翻耕、第1茬作物选择、播种、田间管理、轮作模式、收获和改良效果等方面规范了甘肃中西部灌区沙化土地改良技术,以期为甘肃省及我国西北灌区的沙化地改良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甘肃省乃至全国沙化地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33.
通过人为去除分蘖(设处理A:于抽穗前期去除所有分蘖;B:于抽穗前期去除平均分蘖的1/3;C:于抽穗前期去除平均分蘖的1/2;D:于抽穗前期去除主茎,留侧茎及其余分蘖;E:对照)的方法对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两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B和处理D两个冬小麦品种的总生物量和有效分蘖生物量均比相应对照高;各处理主茎的穗长、穗重、穗粒数和粒重与对照相比均以处理A最大,但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分蘖的穗长、穗重、穗粒数和粒重处理B和处理D均比相应对照大,处理A和处理C均比相应对照小.初步肯定冬小麦至少有1/3的分蘖是冗余的.  相似文献   
34.
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全膜覆盖起垄微沟种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西北旱作区马铃薯种植仍以传统的平作培土栽培花期起垄为主,致使马铃薯产量不高、商品率低,生产效益不理想,限制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为充分发挥旱地马铃薯生产潜力,增加生产效益,本试验在长期试验研究和技术示范的基础上,以全膜覆盖起垄微沟为核心,通过调节株行距、垄沟大小及垄沟比,并综合土壤耕作、品种选择、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清除废膜等技术要素,形成了旱地马铃薯全膜覆盖起垄微沟种植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推进西北旱作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5.
从播前准备、品种选择及处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适时收获、收获后地膜保护等方面总结出西北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玉米/马铃薯、玉米/马铃薯/冬油菜/胡麻一膜多年用节本增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6.
以高大气CO_2浓度和遮阴为处理手段,研究高大气CO_2浓度和遮阴对小麦叶片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全光照相比,遮阴使小麦叶片的气孔长度增加了22.93%和10.23%,而气孔宽度减小了30.00%和30.22%,气孔面积降低了17.99%和18.11%,周长增加了16.80%和6.85%,气孔密度降低了6.61%和23.78%,气孔指数降低了5.99%和14.23%。与正常大气CO_2浓度相比,高大气CO_2浓度使小麦叶片的气孔面积增加了1.91%和1.95%,使全光照处理的小麦叶片的气孔密度降低了14.33%;使遮阴处理的小麦叶片的气孔密度增加了5.00%。与全光照相比,遮阴使小麦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了56.11%、53.21%和40.57%、49.27%,而光合速率没有得到提高,这可能是小麦叶片对高大气CO_2浓度发生了"光适应"。与正常大气CO_2浓度相比,高大气CO_2浓度降低了小麦叶片的气孔导度。小麦叶片的气孔长度和宽度与光合速率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7.
比较河西灌区传统耕作方式和4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抽穗期旗叶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与之相关生理生态因子的影响,探索高产节水、保护耕地的冬小麦栽培措施。结果表明:秸秆翻压(TIS)、免耕(NT)和免耕覆盖(NTS)的耕作方式使冬小麦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l)日变幅缩小,而免耕立茬耕作方式(NTSS)使冬小麦WUEl日变幅加大;NT、NTS和TIS的日光合量均明显高于传统耕作,但由于它们的日蒸腾量也明显高于传统耕作(T),使得这三种耕作方式的日累积水分利用效率和日平均水分利用效率都低于T。NTSS和T耕作方式的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在11∶00~13∶00的高峰区有可能就是Pn和Tr达到优化组合的一种状态。免耕覆盖可以减少棵间蒸发,缓慢释放CO2,使植株间的CO2浓度升高,从而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RHin是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变化的一个重要值,在生产实践中采用各种提高RHin的生产措施,都能有效地提高作物叶片水平WUE。  相似文献   
38.
探索黄土丘陵区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土壤碳氮含量及比值影响,为该地区小麦养分高效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于2016~2017年在甘肃省陇中半干旱区设置定位试验,设全膜覆土平作穴播(PMS)、全膜覆土平作穴播+有机肥(PMO)、裸地平作(CK)3个处理,研究各处理对春小麦生育期土壤碱解氮(SAN)含量、动态分布变化、碱解氮盈余,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C/N(SOC/SAN),旗叶氮素含量,化肥偏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0 cm土层,PMO处理全生育期SAN含量较PMS和CK平均分别提高131.96%和64.39%;在0~30 cm土层,全生育期SOC含量较PMS和CK平均分别提高50.04%和44.23%。在挑旗-扬花阶段,PMO处理0~30 cm土层SAN含量下降幅度较PMS和CK平均增加了67.80%和201.62%;收获后PMO的SAN累积量在30~50 cm土层显著盈余。在挑旗期-成熟期,PMO在0~30 cm土层SOC/SAN较PMS平均降低22.25%,在0~10 cm土层SOC/SAN较CK处理平均降低60.22%。抽穗期-灌浆期,PMO旗叶全氮含量较PMS和CK平均提高4.44%和20.21%;化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5.13%和58.9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49%和59.18%;产量增加了5.12%和59.00%。全膜覆土穴播条件下增施有机肥能够提升旱地春小麦耕层土壤碱解氮和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C/N值,提高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和延长肥效,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9.
塑料大棚山药珠芽快繁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平凉山药"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山药品种,属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长柱种的变种(Dioscorea opposita Thoch),在当地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平凉山药在生产上一直采用龙头(栽子)繁殖,其繁殖系数小于1,薯块繁殖系数虽然能达到3~5,但成本高.  相似文献   
40.
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高产施肥技术。结果表明:在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下,N、P、K平衡施肥和增施P肥有利于增加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小麦全株干物质量随生育期的增长而增长;N、P2O5和K2O的施用量分别为180kg/hm2、180kg/hm2、90kg/hm2时,小麦产量和纯收益最高,分别达到了4631kg/hm2和8454元/h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N、K肥相同施用水平下,随着施P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现增加趋势,表明小麦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应配套实施N、P、K平衡施肥,以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