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12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化感物质对白藜种子萌发及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藜(Chenopodium album)是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其他耕地作物以及果园里常见杂草,试验选用阿魏酸、香草酸、可可碱、茶碱、木樨草素、槲皮黄素6种化感物质,通过对白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化感作用研究,为其生物防治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6种化感物质对白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抗氧化物酶活性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效应与化感物质的种类及浓度明显相关。当6种化感物质的浓度为1 mmol·L-1时,除香草酸与可可碱外,其余均使白藜种子萌发受到抑制,其中茶碱、槲皮黄素和木樨草素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而6种化感物质在较低浓度下,均促进了白藜的种子萌发。随着阿魏酸、茶碱、槲皮黄素和木樨草素4种化感物质浓度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浓度为1 mmol·L-1时,对幼苗体内SOD和CAT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除木樨草素外表现出相反的趋势, 1 mmol·L-1的阿魏酸、茶碱和槲皮黄素对POD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2.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席蓉  郝建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196-8198,8218
介绍了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综述了化感物质的种类和释放途径,分析了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化感物质作用的因素,总结了植物化感作用在农林业、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并对化感作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3.
连作大豆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连作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病虫害加剧等障碍现象发生,研究连作大豆化感作用对揭示大豆连作障碍机理、克服大豆连作障碍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对连作大豆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土壤有机化合物、土壤微生物和地上部淋洗液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大豆化感作用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大豆化感作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春晴  刘强  李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633-12636,12640
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十分活跃。但是很多研究缺乏对化感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的现况,就化感物质的种类、作用途径、影响化感物质产生和释放的因素、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以及化感作用的缓解办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5.
为了提高花生化感物质降解菌对化感物质降解率以及连作障碍拮抗菌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利用优化培养后制备的复合菌剂进行大田试验(复合菌剂中降解菌有效活菌数总数达3×1010cfuml~(-1),拮抗菌有效活菌数1.12×108cfuml~(-1)),研究了复合菌剂对花生病害、降解特性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菌剂及菌剂加倍处理对化感物质的降解率分别达66.7%和89.4%;菌剂的施入对花生网斑病、焦斑病和褐斑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特别是菌剂加倍对网斑病抑制效果2年分别能达到56.1%和72.1%;花生生育期内,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菌剂处理比空白分别能提高6.2%~34.5%和4.9%~31.1%;复合菌剂处理能明显提高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花生产量2年皆以菌剂加倍最高,分别为3734.2 kg hm~(-2)和3708.6 kg hm~(-2),复合菌剂在花生整个生育期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36.
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提取液的抑藻活性研究(摘要)(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蝗取液的抑藻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浸提,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逐级分相萃取法,对广玉兰,黄杨和龙瓜槐3种植物叶片中的化感物质进行分离提取,并测定各组分的抑藻特性。[结果]广玉兰中的抑藻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和正丁醇相中。龙爪槐的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相中;黄杨的抑藻活性组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相和水相中。除黄杨水相组分外,各活性组分在投加1d后即表现出显著抑藻活性,抑制率达50%,且抑制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的7d生长抑制率均达90%以上,各组分的抑藻活性在一定范围内亦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在最低浓度25μg/ml时抑藻活性达96%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分,且能引起藻细胞膨大或表面皱缩空洞。[结论]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好,最具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7.
不同浓度的辣椒化感物质对莴苣化感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莴苣为试材,通过辣椒植株水浸液、水浸液醇溶组分和根系分泌3种方法收集化感物质,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化感物质对莴苣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3种方法收集的化感物质对莴苣均表现为高控低促的化感浓度效应,并且对根部生长的影响远大于地上部,不同生长时期的莴苣对化感物质的敏感度不同,苗期比发芽期敏感。  相似文献   
38.
近年来关于大蒜化感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潜力逐渐被人们发现。本文主要从大蒜化感现象的发现、化感作用机理、化感物质鉴定、化感作用利用以及化感作用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大蒜化感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39.
为探明西芹鲜根中化感物质成分,利用柱层析法对西芹鲜根丙酮浸提液进行4次层析,每次层析后获得的流分与黄瓜枯萎病菌共培养,测定菌落直径与孢子萌发率,以化感抑制效果筛选最佳流分,然后通过GC-MS对第4次层析最佳流分中化感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各次层析最佳流分均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有较强抑制作用,第4次层析获得的最佳流分(RA3246、RA3344、RA9889、RA91064)对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化感抑制效果[相对于第4次层析丙酮对照(ACK4)]分别升高至28.69%、37.83%、42.44%、33.83%,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升高至50.72%、50.66%、55.02%、59.37%。通过GC-MS共鉴定出有机酸、酚、醇、酯类、杂环有机物及含氮化合物6类12种化感物质,分别为3-羟基扁桃酸、硫代乙醇酸、2,4-二叔丁基苯酚、十二烷醇、2-甲基-2-丙烯酸十三烷酯、2-丙烯酸十二烷基酯、2-丙稀酸十五烷基酯、二甲基环己酯、3,4-环氧呋喃、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Z)-9-十八烯酸酰胺和二丁氨腈。研究获得结果可为利用西芹提取物防控黄瓜枯萎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0.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creen 23 known allelochemicals, including sinapic acid, and an equimolar mixture of the chemicals for potential allelopathy on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oryzicola), and to identify allelochemical(s) from hull extracts from three rice (Oryza sativa L.) cultivars. In a bioassay, the inhibitory effect was increased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allelochemicals increased from 10−5 to 10−3 M. Ferulic, p-hydroxybenzoic, p-coumaric, and m-coumaric acids were the most active compounds and caused the greatest effect on seed germination, germination rate, and total seedling dry weight reduction. p-hydroxybenzoic acid (10−3 M; pH 4.1) showed the greatest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same parameters. HPLC analysis using three rice cultivars, Janganbyeo, Baekambyeo, and Labelle,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potentially allelopathic compounds depended upon the cultivar. Hull extracts from the allelopathic cultivar Janganbyeo contained higher levels of p-hydroxybenzoic acid than did those of the non-allelopathic cultivars Labelle and Baekambyeo. Nine compounds, including p-hydroxybenzoic acid (4.29 mg/g) in Janganbyeo, seven compounds including m-coumaric (0.43 mg/g) in Labelle, and five compounds including p-hydroxybenzoic acid (0.36 mg/g) in Baekambyeo, were detected.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by HPLC analysis resulted in peaks with retention times near those of standards, including p-hydroxybenzoic acid that was confirmed with EI/M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compounds may be, at least, a key factor in rice allelopathy on barnyardgrass, and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ly occurring herbic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