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4篇
  15篇
综合类   114篇
农作物   58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越冬莴笋地膜覆盖技术可显著提高定苗成活率,实现莴笋增产、促进农民增收。总结福州地区越冬莴笋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育苗、选地整地、定植、田间管理及适时采收等内容。  相似文献   
272.
[目的]研究南五味子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种子破皮处理、不同温度浸种以及不同的土壤对比,对南五味子进行了种子育苗观察及苗木的早期生长测量。[结果]南五味子育苗萌发率最高的基质为黑色田园土,其萌发率可达60%,其平均生长速度为0.34 cm/d。种子破皮处理有助于提高萌发率,其萌发率可提高1.36倍。20℃水温浸泡20 min后的南五味子种子萌发率最高,可达76.67%。[结论]南五味子可采用种子破皮和20℃水温浸泡20 min,并采用黑色田园土作为基质来进行育苗,能提高其萌发率。  相似文献   
273.
硝酸银对雌性系黄瓜的诱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黄瓜育种中利用雌性系黄瓜诱导产生雄花效应提供依据,选择黄瓜纯雌型1865株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苗龄期施用不同浓度硝酸银与施药次数对黄瓜诱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时期越早,第1雄花节位越低;1叶一心期450mg/L硝酸银溶液喷施1次诱导的雄花数量最多,前20节雄花为27.0朵;但早期对植株的伤害也最大,萎蔫率达50%;2叶一心期400mg/L硝酸银溶液喷施5次的诱雄效果最佳,雄花为38.0朵,硝酸银处理黄瓜雌性系从喷药到出现第1朵雄花的时间差为18~21d。硝酸银对黄瓜雌性系诱雄有一定的持续时间,但增加喷药次数可以延长其作用时间、提高雄花出现的最高节位。  相似文献   
274.
[目的]探索旱地冬小麦膜际条播和播量对关键生育时期土壤水分、群体分蘖数、分蘖速率及其产量的影响,明确旱地冬小麦膜际条播的最佳播量。[方法]本研究于2014—2016年在山西省闻喜县旱地麦田进行大田试验,以膜际条播与常规条播为主区,以90kg·hm~(-2)(低播量,LB)、105kg·hm~(-2)(高播量,HB)两个播量为副区,研究两种播种方式与高低播量对土壤水分、群体分蘖数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节水增产效果。[结果]膜际条播较常规条播显著提高拔节期0~100cm土壤蓄水量,提高开花期80~200cm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群体分蘖数,提高冬前分蘖速率;提高穗数4%~27%,产量11%~41%,水分利用效率8%~47%;显著提高穗长、可孕小穗、干物质量;显著降低不孕小穗。且膜际条播条件下,播量90kg·hm~(-2)较105kg·hm~(-2)减少拔节期土壤水分消耗,减少开花期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其中,2014—2015年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提高开花期、成熟期群体分蘖数,显著提高拔节-开花分蘖速率;显著提高穗数、穗粒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千粒重。此外,膜际条播处理,单位粮食生产的节水量提高10%以上,每消耗1mm土壤水分产量提高10%以上,且配套播量90kg·hm~(-2)单位粮食生产的节水量提高18%以上,消耗1mm土壤水分增产量提高18%以上。[结论]旱地冬小麦膜际条播有利于提高生育前期上层土壤水分,有利于提高生育后期深层土壤水分,促进可孕小穗的形成,提高穗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且配套90kg·hm~(-2)节水、增产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75.
【目的】通过黄土塬区播前底墒变化和生育期差别供水(降水+补充灌溉)对冬小麦产量、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田间试验,揭示该区域农田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调控机制,明确现有措施下冬小麦旱作生产潜力可实现水平。【方法】划设田间试验小区,在夏闲期通过覆盖保水与生物耗水措施形成底墒差异的基础上,设计如下试验:(1)由不同底墒+生育期降水形成4个冬小麦全生育期无补灌处理,以分析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播前底墒变化的响应。其2 m土层底墒变化范围为350—550 mm。(2)相同底墒下不同生育期灌一水处理:在平均底墒约为500 mm下分别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补充灌溉40 mm,探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等量灌溉的响应差别。(3)高底墒542.3 mm与571.6 mm下分别进行灌2水与4水处理,形成冬小麦全生育期比较充分的供水条件,研究冬小麦在低水分胁迫下产量提升的可能程度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结果】(1)在黄土塬区降水季节分布特征下,播前底墒对冬小麦产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产量随底墒线性增加。在做好夏闲期蓄水保墒的基础上,旱作冬小麦产量可达到充分供水情况下能够取得产量的88%—90%水平。(2)与2 m土层底墒为500 mm且生育期无补充灌溉的处理比较,供水增加同为40 mm时,表现为底墒增加处理的产量提高了11.8%,次之是在拔节期与孕穗期分别补灌的处理,但三者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播前底墒较高并在拔节期及孕穗期补充灌溉的处理冬小麦产量达到试验年份较高水平,且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也得到提高。(3)冬小麦产量与耗水量表现为Logistic曲线关系,随着耗水量的增大,产量提升速率表现为先快后慢,边际水分利用效率(MWUE)则持续降低,而WUE表现为上升、达到峰值和下降三个阶段,且WUE到达其最高值的耗水量小于产量到达其最高值的耗水量。【结论】黄土塬区气候条件下,播前底墒差别与生育期差别供水对冬小麦产量均有影响,由底墒或不同生育时期分别增加等量供水在总供水水平相同时其增产效应基本一致;采用Logistic曲线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冬小麦产量与耗水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产量、耗水量及WUE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76.
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出发,研究湖南平原湖区型新农村建设有助于解决该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村环境恶化等问题,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烟村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其自身的优劣势进行目标分解,应用“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模式规划理论,着重从支柱农业产业引入、村民居住环境改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发展、湖区湿地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纳出适用于该区域的新农村建设方法,以期为同类型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7.
278.
采用半静水毒性试验法研究pH对卤虫(Artemia saline)幼体急性毒性及半致死毒性时间。通过概率单位法分析pH对卤虫的半致浓度及半致死毒性时间,并估算回归方程与95%置信区间。结果表明:pH对卤虫死亡数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24、48 h的半致死pH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5.031(4.791~5.261)、5.345(5.227~5.467),安全pH为6.50;对应H+摩尔浓度分别为:9.311×10-6、4.519×10-6、3.192×10-7 mol/L。pH4.8、5.2、5.6、6.0的半致死时间及置信区间分别为22.275(14.286~28.928)、44.986(33.079~55.288)、89.813(79.244~100.231)、131.971(119.987~145.860) h。该研究为水质酸化对卤虫养殖、卤虫的低pH的耐受性研究及海水养殖中的水质管理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79.
为研究外源放线菌对谷子生长及成熟期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分析施加放线菌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T4)和密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Act12)后成熟期谷子生物量、产量形成指标及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结构组成的差异,并对谷子生长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T4促进了盆栽和田间试验中谷子生物量的增加,而T4和Act12也使田间试验中单株谷子籽粒干重和产量增加了13.7%~22.6%。②对于根际微生物,T4处理使培养箱盆栽试验中谷子根际可培养细菌(B)、真菌(F)、放线菌(A)及微生物总数量增加了29.5%~56.9%。T4和Act12使室外盆栽试验中根际真菌数量分别提高了73.3%和222.0%,A/F和B/F降低了34.7%~72.4%。③相关分析表明,成熟期谷子茎叶干重、单株谷子籽粒干重与根际B、F、A和总微生物数量显著正相关(r = 0.748~0.971,P < 0.01),而与A/F和B/F显著负相关(r = -0.764 ~ -0.906,P < 0.01)。综上,供试放线菌通过调整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了谷子生长,增加了谷子产量。因此,通过外源施加放线菌优化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结构是谷子促生增产的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80.
播量对宽幅条播冬小麦群体结构和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宽幅条播的适宜播量,于2017-2018年在山西省闻喜县(冬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大田试验,采用宽幅条播,设150、225、300、375和425  kg·hm-2共5个播量处理,研究播量对小麦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从150  kg·hm-2增加至300  kg·hm-2,可增加冬小麦越冬期、拔节期群体分蘖数、越冬-拔节阶段群体分蘖增加量;增加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尤其生育中、后期;提高开花期和成熟期叶片、穗轴+颖壳干物质积累量所占比例;增加花前叶片、穗轴+颖壳中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从而提高了穗数(5%~13%)、千粒重(0.3%~5.0%),并显著提高产量(4%~19%),但播量超过300  kg·hm-2则趋势相反。相关分析表明,冬小麦成熟期穗数与生育前期群体分蘖数密切相关,千粒重与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密切相关,尤其是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之,山西南部冬小麦采用宽幅条播,播量为300  kg·hm-2时,利于冬小麦前期形成较多的有效分蘖,增加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尤其叶片、穗轴+颖壳积累比例;利于增加花前叶片、穗轴+颖壳干物质转运量;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对籽粒的贡献,提高穗数和千粒重,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