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9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物候期和识别模型的选择直接影响植物识别的精度。本研究以蒿类荒漠草地主要植物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以及裸地为识别对象,选择4月、6月、9月3个时期,通过SOC 710 VP高光谱成像仪采集草地群落高光谱数据,在分析地物光谱反射率差异的基础上,利用最佳指数因子(OIF)筛选特征波段,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和支持向量机(SVM)建立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物候期的伊犁绢蒿与角果藜在可见光波段均表现为“低-高-低”的光谱反射率趋势,并随月份增加峰谷现象逐渐不明显;红边波段这两种植物表现出快速上升;在NIR平台区4月各识别对象间反射率大小差异最明显。2)利用OIF筛选的识别波段组合在月份间表现一致,为638.64、789.49和923.79 nm。3)在识别精度上,SVM> CNN;4月> 9月> 6月;裸地>伊犁绢蒿>角果藜。综合来看,采用SVM在4月对蒿类荒漠草地主要植物进行识别的精度最高,为92.12%。  相似文献   
242.
中国12种绢蒿属植物种子的微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绢蒿属S eriph id ium(B ess)Po ljak.植物的系统分类学问题,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12种绢蒿属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2种绢蒿属植物种子形态多样,分别呈卵形、长卵形、棒状、矩圆形和肾形;表面纹饰以纵条纹为主;在系级水平上,种子微形态特征虽表现出相似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种子形态、大小((0.78~2.86)mm×(0.31~1.03)mm)、千粒重(0.286~0.512 g)、表面纹饰类型等特征为绢蒿属植物系统分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243.
湖南省2007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全省水稻病虫害大发生,柑桔、蔬菜等经济作物病虫害偏重发生,棉花病虫害中等发生,其中稻飞虱、纹枯病和柑桔红蜘蛛大发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柑桔锈壁虱、柑桔潜叶蛾、斜纹夜蛾、菜青虫、瓜绢螟、蔬菜霜霉病和瓜类枯萎病等偏重发生.  相似文献   
244.
瓜绢螟是盐城市亭湖区设施蔬菜的主要害虫,设施大棚内温湿度适宜、瓜绢螟产卵盛期与瓜类蔬菜结瓜期高度吻合、食料充足、天敌减少等导致瓜绢螟时常暴发。对瓜绢螟危害特点、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进行了详细阐述,田间药剂试验、示范数据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防,防治效果显著;针对瓜绢螟容易产生抗药性的特点,提出了对瓜绢螟“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45.
Sericite is mica-based natural clay that is annealed at 800 ℃ for 4 h, followed by acid activation using 3.0 mol L-1HCl at 100℃. The interaction of cesium(I), Cs(I), with sericite could provide useful data for the study of soil erosion or mass water movement utilizing the natural radioactive Cs. In this study sericite and activated sericite were used to assess their suitability in the attenuation of Cs from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under both batch and column experiments. The surface morphological studies indicated that a disordered and heterogeneous surface structure was exhibited by the activated sericite, whereas the native sericite exhibited a compact and layered structure. The Brunauer-Emmett-Teller(BET) specific surface area results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surface area due to the activation of sericite. The batch reactor data collected for various parametric studies revealed that an increase in p H(from 2.0 to 8.0) and sorbate concentration(from 10.0 to 100.0 mg L-1) apparently favored the attenuation of Cs(I). The timedependent sorption data revealed that Cs(I) uptake was very rapid, and it achieved its saturation value within just 50 min of contact.The kinetic modeling studies indicated that the uptake of Cs(I) followed a pseudo-second-order rate equation; hence, the attenuation capacity of these solids for Cs(I) was estimated to be 0.858 and 4.353 mg g-1for sericite and activated sericite solids, respectively.The adsorption isotherm modeling data showed a reasonably good applicability of the Freundlich model than the Langmuir model.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s(0.001 to 0.1 mol L-1) of Mg(NO3)2indica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this electrolyte coul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percent removal of Cs(I) by activated sericite. Furthermore, the fixed-bed column reactor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to obtain the breakthrough data, which were fitted well to the Thomas non-linear equation. Therefore, the loading capacity of Cs(I) was estimated to be 1.585 mg g-1at the initial influent Cs(I) concentration of 30.0 mg L-1at p H 5.0.  相似文献   
246.
在人称“红色沙漠”的南方花岗岩风化区,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大,为探索其有效治理途径,作者于1986~1988年在这类土地上进行了绢毛相思与糖蜜草混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林草混交当年植被覆盖率达到90%;林草混交区的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分别比对照区减少51.53%和98%;林草混交可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且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47.
为了从光谱角度探讨退化伊犁绢蒿封育的适宜年限,对未封育、封育2年、7年和10年的草地从群落数量指标、群落光谱特征及特征植物光谱进行研究。通过对植被数据与光谱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比群落和特征植物光谱指数随封育年限的变化趋势,探讨植被高光谱对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恢复状况的响应及最佳封育年限判定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草地的盖度、密度及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对群落的数量指标、群落光谱指数及建群种光谱指数回归均指示在5年左右达到最大值,表明可以通过植物光谱来对草地恢复状况及封育最佳年限加以判定。  相似文献   
248.
伊犁绢蒿在放牧干扰下再生性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既是新疆天山北坡重要的春秋牧场,又是新疆草地退化最严重的一类草地.通过在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置的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和极度放牧(EG)四个水平模拟放牧的测定,对伊犁绢蒿的再生高度、再生速度、再生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月15日~5月15日,中度放牧(MG)下伊犁绢蒿再生速度最快;5月1日和5月15日,中度放牧(MG)伊犁绢蒿再生草的高度最高;中度放牧(MG)有利于增加伊犁绢蒿的再生密度.因此,中度放牧(MG)有利于伊犁绢蒿的再生.  相似文献   
249.
绢毛委陵菜叶片超微结构及生理特性对镉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绢毛委陵菜为试验材料,从结构特点和生理特性两方面研究了绢毛委陵菜在镉胁迫下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绢毛委陵菜在受到镉胁迫时,随着重金属含量的积累,叶绿体结构的双层膜破裂消失,类囊体模糊散乱,嗜锇颗粒变大增多,淀粉粒增大,直到叶绿体解体。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镉胁迫时间以及浓度的增加,不断降低;脯氨酸含量显著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镉胁迫浓度越高,绢毛委陵菜幼苗所受毒害越大,绢毛委陵菜对镉的耐受程度为2 mg·kg-1以下。  相似文献   
250.
为探究干旱胁迫对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幼苗生长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控水实验,对培养45 d后的幼苗进行持续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幼苗的株高、根长、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叶片解剖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幼苗地上部分生长逐渐减缓,地下部分生长和根冠比则持续增加。当土壤相对含水量降至6.38%时,株高和地上生物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73.83%和73.05%(P<0.01),而根长、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较对照分别增加了6.09%,67.92%和527.49%(P<0.01)。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叶片厚度、上下表皮细胞厚度、维管束直径均呈先增后降趋势,而上下角质层厚度则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栅栏组织呈逐渐下降趋势。综上所述,伊犁绢蒿幼苗通过调节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以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变化来应对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