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2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30篇
  84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232.
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藏粮于技”是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基于2002—2020年26个主要粮食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三要素嵌套CES生产函数以及DEA-Malmquist模型测度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和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是非中性的,不同时间、地区以及不同粮食作物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均存在差异。研究期间我国整体技术进步偏向农业机械要素。不同于小麦整体的农机偏向型技术进步模式,稻谷、玉米的技术进步特征有明显的生化偏向性。2002—2020年间,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明显,且粮食主产区的综合生产效率明显优于非主产区。当前我国农机偏向型技术进步模式不利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明显的负向溢出效应,非主产区生化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符合粮食技术进步偏向特征的技术创新更能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因此,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替代稀缺资源,在发挥农业机械化优势的同时,根据粮食生产自有禀赋发展并应用新型生物化学型技术,促进技术进步与粮食提效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33.
针对中国阴山北麓旱作农田风蚀比较严重的现实,将旱作农田地表铺设不同覆盖度和粒径的砾石后进行风洞试验,旨在探索砾石覆盖度和粒径在抑制旱作农田土壤风蚀效果方面的作用,为采取合理的防风蚀措施提供技术依据。利用野外风洞原位测试方法,完成了6种风速下对应净风和挟沙风时的不同砾石粒径和覆盖度下的旱作农田土壤风蚀测试。结果表明:无论净风还是挟沙风,增加砾石覆盖度,旱作农田抗风蚀效率均提高,但当砾石覆盖度超过28%后,其对提升抗风蚀效率作用不大;在相同覆盖度下,随砾石粒径的增加,输沙量、抗风蚀效率略有变化,但不明显;将耕  相似文献   
234.
235.
为识别植被恢复流域侵蚀变化过程,本研究构建了包含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IC(Index of Connectivity)和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的径流侵蚀功率方程所构成的侵蚀过程识别模型方法框架,以探究延河流域侵蚀过程的变化及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延河流域侵蚀情况总体持续向好,1985—2000年间多个年份的流域平均侵蚀模数超过80 t·hm-2·a-1,而在2015年左右下降至10~30 t·hm-2·a-1,植被恢复造成了流域侵蚀的动态变化,两者呈负相关的年际变化趋势,表明植被增加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土壤侵蚀。径流侵蚀功率时空变异性较大,最大值从1985年的13.28×10-4m4·s-1·km-2下降至2020年的4.40×10-4 m4·s-1·km-2,在空间上则呈现支流大干流小的特点,而当嵌套流域面积小于1 000 km2时径流侵蚀功率随面积减小呈幂函数趋势增加,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小尺度中的径流侵蚀事件。IC表现为坡面小而沟谷大的空间格局,整个流域的IC变化范围从-13.11至1.95,其在中游较小而在上游和下游较大,且随嵌套面积增加而下降。IC与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在时间尺度上高度相关(R2=0.98),IC随植被增加有减小趋势,表明植被的增加阻碍了泥沙路径的连通程度。同时,IC和侵蚀保持较强的相关性,高IC区域的侵蚀治理应是流域管理的重点。总体上,该模型方法框架运用良好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以探究流域侵蚀规律。  相似文献   
236.
疾病诊治是水产动物健康养殖工程的重要支撑,知识图谱是水产动物疾病诊治知识表示及应用的有效手段,命名实体识别是构建水产动物疾病诊治知识图谱的关键。针对一词多义、实体嵌套等导致的水产动物疾病诊治命名实体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了融合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与CaBiLSTM (Cascade 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的实体识别模型。首先,建立水产动物疾病诊治专用语料库,并利用语料库中的数据对设计的模型进行训练;其次,采用"分层思想"设计CaBiLSTM模型进行嵌套实体识别,用降维的内层实体特征提升外层实体的辨析度,并引入BERT模型增添实体位置信息;最后,为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融合BERT与CaBiLSTM模型对水产动物疾病诊治命名实体识别准确率、召回率、F1值分别达到93.07%、92.85%、92.96%。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解决水产动物疾病诊治命名实体识别过程中由于一词多义、实体嵌套等导致的识别准确率不高问题,可提高水产动物疾病诊治知识图谱的构建质量,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工程发展。  相似文献   
237.
为了解冻融干湿循环条件下压砂砾石损伤过程,该研究模拟当地自然气候环境,探讨压砂砾石粒径、盐度及冻融干湿循环次数对压砂砾石田间风化的作用效果。测定压砂砾石质量损失量,采用扫描电镜试验和X射线粉末衍射试验观察压砂砾石的微观结构及矿物组成的变化,初步分析了当地压砂砾石损伤机理。结果表明:1)小粒径(2、10mm)处理的压砂砾石质量损失量较大。压砂砾石质量损失量与粒径负相关,累积质量损失率与粒径负相关,与冻融干湿循环次数正相关。压砂砾石累积质量损失率与冻融干湿循环次数为一次函数递增关系(R2≥0.928)。影响压砂砾石质量损失量因素为粒径,影响砾石累积质量损失率因素为冻融干湿循环次数、粒径。2)粒径为10 mm、盐度为6 g/L处理时孔隙率增幅最大(16.78%)。孔隙率与粒径负相关,与冻融干湿循环次数正相关,影响砾石孔隙率因素由大到小为粒径、冻融干湿循环次数。3)压砂砾石中主要有5种矿物,白云母和钠长石质量分数与粒径正相关,石英与粒径负相关。粒径是影响压砂砾石石英、白云母和钠长石含量主要因素。4)压砂砾石损伤内因为结构特性、裂隙发育情况和亲水性矿物含量;外因为冻融风化、水岩作用及盐分参与淋溶。研究结果可为压砂地土壤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