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3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 毫秒
21.
[目的]为了解重金属离子对土壤中百菌清光解的影响,选取污染土壤中常见重金属离子Cu(Ⅱ)、Cd(Ⅱ)、Cr(Ⅲ)进行光解试验.[方法]采用氙灯为入射光源,研究百菌清在添加Cu(Ⅱ)、Cd(Ⅱ)和Cr(Ⅲ)3种重金属的土壤表面的光解特征.[结果]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百菌清在土壤表面的光解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3种重金属的添加对百菌清的光解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Cu(Ⅱ)(200 mg/kg)、Cd(Ⅱ)(10 mg/kg)和Cr(Ⅲ)(25 mg/kg)使百菌清的光解速率常数由原来的0.549 h-1分别降低为0.333、0.310和0.471 h-1.腐殖酸(humic acid,HA)对百菌清的光解起到光敏化促进作用.当土壤中添加1%、2%和3%的HA时,百菌清的光解速率常数由0.549 h-1分别提高到0.646、0.907和0.584 h-1.而当重金属与HA共存时,HA的光敏化作用受到显著抑制.HA添加浓度为1%时,Cu(Ⅱ)(200 mg/kg)、Cd(Ⅱ)(10 mg/kg)和Cr(Ⅲ)(25mg/kg)的加入分别使百菌清光解速率常数降低到添加1%HA时的43.5%、33.9%和17.5%.[结论]土壤表面的百菌清在光照下可发生较快的光解,但Cu(Ⅱ)、Cd(Ⅱ)、Cr(Ⅲ)等重金属的加入会降低百菌清的光解速率.  相似文献   
22.
【目的】以平原地区河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和粗糙集理论,识别影响河流健康的关键因子,构建河流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界定平原地区河流系统健康的概念和标志;以渭河干流关中段及千河、石头河等8条干支流为评价样本河流,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层面分析河流健康的影响因子;采用基于粗糙集等价关系的指标体系约简模型,识别河流健康关键影响因子,构建平原地区河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结果】针对8条平原地区代表河流系统特性,基于PSR模型识别了107项河流健康影响因子,通过基于粗糙集等价关系的指标属性约简,最终构建了适合平原地区河流系统的包含34项指标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平原地区河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可作为平原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且城市化、工业化及农业设施化较为密集河流系统健康状态评价的通用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3.
正为全面掌握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香蕉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进一步推动高原热区生态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由西双版纳州农业局牵头,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州土肥站及各市县经作站等部门组成香蕉产业发展调研组,于2017年5月8—17日,分别深入到景洪市、勐海县和勐腊县主要香蕉种植乡镇,采取深入实地查看,与乡村干部和农户、香蕉代办、种植大户、种植企业及农资经销商等座谈交流,听取县级乡镇相关  相似文献   
24.
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稻壳(RH)和棉花秸秆(CS)为原料,在300、400、500、600、700℃下制备了生物炭,研究不同添加量、不同初始pH、吸附时间对生物炭吸附水溶液中Pb~(2+)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量越大对Pb~(2+)的去除效果越好;热解温度越高,达到同样去除效果所需生物炭的量越少;吸附效果与溶液的pH呈正相关,pH在4~7的范围内,高温生物炭去除Pb~(2+)的效果更好。生物炭对Pb~(2+)的吸附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2),热解温度越高,吸附速率越快,同时中温(500℃)和高温(600、700℃)生物炭对Pb~(2+)的平衡吸附量不低于49.0 mg·g~(-1)。制备稻壳和棉花秸秆生物炭较合适的温度是500℃。  相似文献   
25.
为提供一个可用于科学教育的温室,对山西农业大学温室进行了规划与设计。首先,对温室进行了功能划分:专类园区、农业新技术展示区、盆栽植物展示区、育苗区、科研区、人工气候区;其次,依据科学教育的需要,对专类园区进行了植物景观的营造,设有时花坛、苔藓园、多浆植物展示区、岩石园、观叶植物区、垂直绿化展示区、耐荫园、水生园、芳香园9大园区;最后,再依据生态适应性原则配置适宜的植物,并适当地布置一些景观小品,以突出其不同的主题和景观效果,从而达到集教育、教学和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园温室。  相似文献   
26.
以盐酸多巴胺(DA)为单体,以氟虫腈(FIP)为模型药物,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多巴胺-氟虫腈微胶囊(FIP@PDA),并以其为核,利用多次包覆制备了多层PDA包覆FIP(FIP@PDA-n).采用TEM、EDX、FTIR、DSC表征了缓释体系的结构与形貌,探讨了体系的黏附和缓释性能.结果表明,FIP@PDA-n中的FIP以晶体的形式存在;FIP@PDA-n具有良好的黏附性;药物释放受包覆层数的影响,当双层包覆时,累积释放率为85.6%;当6层包覆时,累积释放率为58.2%.其释药行为可用First-Order动力学模型描述,药物释放受控于浓度梯度的扩散.  相似文献   
27.
选取乌伦古河流域源流区出山口二台水文站1959-2015年长系列实测月径流量和同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法、R/S分析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在对水文、气象要素序列演变规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Pe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径流与降水、气温的相关性,将Copula函数与数据滑动窗口技术相结合分析了径流与气象要素(降水、气温)的内在关系及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乌伦古河源流区年径流量以0.026亿m3/10 a的微速率波动减少,减少趋势不显著(Uα/2=-1.96 < U=-0.15 < 0),未来呈增加趋势(Hurst指数H=0.36<0.5);同时段年降水量以7.52 mm/10 a的微弱增长速率波动增加,且在1990年后,波动较为频繁,未来呈持续增加趋势(Hurst指数H=0.63>0.5),增加趋势显著(U=2.57>Uα/2=1.96);(2)年降水量是影响乌伦古河源流区径流量的最主要因子;(3)将年降水作为气象因子与径流量构成联合序列,进行基于滑动Copula函数对乌伦古河流域源流区长系列径流-降水联合序列进行了变异特征分析与变异点诊断,表明:其径流-降水关系变异点位是1979年,且由第一阶段(1959-1979年)的Clayton-Copula函数分布变异到第二阶段(1980-2015年)的Gauss-Copula函数分布。研究结果与实际相符,造成该研究区径流序列变异的原因主要归结为第一阶段(1959-1979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显著减小趋势,以及1980年以后由于人类活动强度加大,二台水文站以上干支流先后修建了库容总量约3 000万m3的水库,对流域降水产汇流及河道上下游径流间的自然相关关系的改变。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识别新疆乌伦古河流域近30 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为指导该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研究区1989,1998,2006和2017年4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综合利用3S技术,监测并分析研究区近30 a LUCC时空演变特征,采用修正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计算并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结果]①近30 a乌伦古河流域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扩张趋势,水体和湿地面积呈微增加趋势,未利用地呈显著减少趋势,林地面积呈波动增加趋势,草地面积1989—2006年呈减少趋势,2006—2017年呈微弱增加趋势。其中,耕地净增加量最大(847 km~2),未利用地净减少量最大(744 km~2),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显著区域主要位于福海县、杜热乡和齐干吉迭乡;②乌伦古河流域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1989年的146.75增加至2017年的168.29,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由1989年的2.635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2.915亿元,净增加0.28亿元。[结论]近30 a乌伦古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及相互转换,研究区土地资源总体处于高强度发展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出相应响应,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  相似文献   
29.
以重庆市涪陵区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为源数据,根据《重庆市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要求,利用ArcGIS中的图解建模工具和C#语言编译的程序,对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入库流程及建立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几个关键技术(提取现状数据入库、规划要素变更技术、规划表格的输出、数据的拼接问题)进行了探讨,达到上轮规划无法实现的“图数表一致”的目标,提高了建库效率和精度,为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干旱区受损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需水量,为生态恢复不同阶段所需水资源量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0,2000,2010,2015,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采用遥感技术,结合改进的彭曼公式法,对新疆哈巴河县平原区植被耗水量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恢复需水量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1)1990—2020年天然植被平均耗水量为7.55×108 m3,以3.60×107 m3/5 a的速率减小,与之对应的是天然植被面积以17.36 km2/a的速率减小,植被覆盖度从高植被覆盖度向中植被覆盖度转化,生态受损严重。(2)区域内植被耗水量时空分布均存在较大差异:空间上高值主要分布于哈巴河流域,别列则克河流域植被耗水量整体偏低;时间上年际变化以2000年植被耗水量为最高,年内植被耗水量则主要集中在生长中期。(3)绿洲区生态恢复需水量如下:维持现状(2020年)生态需水量为4.62×108 m3,恢复到1990—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