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6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棉花杂交制种成铃规律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棉花杂交制种仍以人工去雄授粉方法为主.由于人工去雄授粉与自然授粉在人为因素、授粉期限等方面存在差异,杂交制种田成铃规律与大田生产必然有所不同.研究杂交制种田成铃规律,目的在于科学指导杂交种生产,进而提高棉花杂交制种的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22.
半干旱区沟垄集雨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沟垄集雨种植(RFPRH)系统被逐步推行, 以改善农田水分状况, 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 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为了探索该种植方式的适宜降雨量, 在人工模拟不同降雨量下, 以传统平作为对照, 研究了沟垄集雨种植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含量、功能叶片的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230 mm和340 mm降雨量下, 集雨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 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 II的潜在活性(Fv/Fo)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较对照显著增加;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分别提高17.7%和13.9%, 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9%和10.1%, 籽粒产量增加75.4%和36.7%。在440 mm降雨量条件下, 集雨处理的Fm、Fv/Fm、Fv/Fo、qP和SPAD值在拔节期显著增加, Gs在抽雄期显著增加, Pn在抽雄期和孕穗期显著下降, 水分利用效率在全生育期比对照平均低13.2%, 其他各生育时期光合生理特性及籽粒产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说明沟垄集雨种植在偏旱的年份, 可显著提高玉米光合效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其全生育期适宜雨量上限可能是440 mm。  相似文献   
23.
通过研究川东北丘陵地叶用银杏不同栽植密度对其生长量和叶产量的影响,获得高经济效益的合理密度调控方向,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2年生“开江皇1号”银杏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作5种不同栽植密度处理,连续三年观测研究不同栽植密度对叶用银杏生长量及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川东北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和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叶用银杏基地建园首年,栽植密度对其地径和侧枝影响不大,随着树龄增加,栽植密度过大的叶用银杏园相比低密度园,其地径生长量和侧枝数呈减缓增长趋势,不同栽植密度对叶用银杏树高生长无显著性影响;当叶用银杏低于4.5年生,栽植密度为10万株·hm?2时,其叶产量比栽植密度为1.4万株·hm?2的低密度处理的叶产量高2.76倍,叶产量达到20428.00 kg·hm?2,在5.5年生时,栽植密度为10万株·hm?2的高密度栽植处理,其叶产量比4.5年生时下降15.93%,而栽植密度为1.4万株·hm?2的低密度栽植处理,其叶产量却高达41322.60 kg·hm?2,是同年生高密度栽植处理叶产量的1.41倍。因此,在川东北丘陵区,叶用银杏盛产期前,基地栽植密度最高可保持10万株·hm?2,随着树龄增加,栽植密度应逐年降低,盛产期时,密度宜保持在1.5万株·hm?2左右,这样可做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4.
小麦玉米间作和氮肥对作物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在半湿润区雨养条件下研究小麦玉米间作种植与单作种植在两个氮肥水平下的阶段耗水量、土面蒸发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探究间作系统中各组成作物的耗水特性以及氮肥对水分利用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可增加小麦耗水量、全生育期土面蒸发量与土面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E/ET),而降低玉米耗水量。在同一种植模式下,施氮处理增加作物耗水量,同时降低全生育期土面蒸发量与土面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说明施氮能适当地增加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与单作相比,间作使小麦在施氮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3.20%与12.15%,在不施氮时较单作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6.97%与23.81%;玉米间作与单作种植对产量的差异不显著,但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时和不施氮情况下分别提高8.37%和10.06%。在同一种植模式下,施氮处理同时增加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可在半湿润区适当发展施氮处理的间作种植模式,以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达到作物高产。  相似文献   
25.
海南芒果蒂腐病可可球二孢抗药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海南芒果蒂腐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的抗药性、培养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的关系。以区分剂量法检测30个菌株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RAPD技术对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芒果可可球二孢菌株对多菌灵、甲基硫菌灵、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锰盐7种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抗性菌株比率(MR和HR)分别为66.67%、70.00%、90.00%、76.67%、53.33%、20.00%和16.67%。供试菌株的培养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应用6个随机引物对共扩增出64条带,DNA多态率高达90.6%,遗传距离在0.58~0.86,芒果蒂腐病菌遗传分化较大。在遗传距离为0.65时,可分为两个群,群Ⅰ分成3个类群,共有26个菌株,群Ⅱ分成2个类群。聚合类型与菌株的抗药性表现一致。菌株的致死温度与聚合类型、抗药性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26.
通过2018—2020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以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为试验对象,研究N0、N1和N2 3个水平下(施N量分别为小麦0、120 kg·hm-2和240 kg·hm-2,玉米0、180 kg·hm-2和360 kg·hm-2)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产量、土地当量比与土壤水分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套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与水分利用优势,与单作相比,套作小麦产量提高21.34%~27.80%(P<0.05),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边1行与边2行的增产,而套作玉米表现受氮肥供应的调控,在N0与N1水平下套作产量减少3.02%~11.43%,仅在N2水平下高于单作玉米;小麦/玉米套作群体的土地当量比(LER)在1.04~1.16,具有土地利用优势;在相同产量下小麦/玉米套作群体比单作群体的耗水量更少,水分利用效率更高,其中在N1水平下耗水量减少最为明显,两年内平均减少消耗47.30 mm的水分,而水分利用效率比单作系统提高2.77%~6.46%,小麦/玉米套作群体在3个施氮水平下均表现出节水与水分利用优势;套作种植还可以提高小麦和玉米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及小麦的氮肥偏生产力,两年内套作小麦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可达64.17 kg·kg-1和11.17 kg·kg-1。因此在半湿润区雨养条件下具有发展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
陈小莉 《中国种业》2015,(11):72-72
<正>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都在2419万hm2左右,南襄盆地也是我国小麦主产区。无论省外还是本地市场对种子的需求量都很大;但在小麦繁种生产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繁种麦田杂株、大麦、野燕麦、节节草的发生面积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小麦种子质量和产量的提高,已成为小麦种子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彻底地去除小麦种子田杂株,对提高小麦种子田产量,保证我国小  相似文献   
28.
为了指导垄沟间(套)作种植田间灌水技术和灌溉系统合理设计,通过长方体土槽模拟垄沟灌溉施氮二维土壤入渗试验,探究4种土壤质地的入渗量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肥液入渗湿润体特征,研究土壤水分、硝态氮和铵态氮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黏粒含量的增多,土壤比表面积增大,在相同灌水时间内入渗量则小;入渗量累积曲线上升趋势因土壤质地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含3参数的Horton入渗模型计算的肥液入渗量精度高,其稳定入渗率参数实用性强,对灌水流量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土壤砂粒含量的增多,同等入渗条件下,湿润锋运移距离越远,且垂向运移距离均大于水平侧渗距离.水平侧渗距离与入渗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垂向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的1/2次方呈线性函数关系.垄沟灌溉施氮方式下,硝态氮在湿润锋边缘累积,铵态氮峰值出现在灌水沟附近.在质地重的土壤下应用垄沟灌溉施肥技术好.  相似文献   
29.
十堰市地处汉水中游,自1992年规模发展日光温室以来,学习山东寿光的栽培模式进行越冬生产,但由于冬季低温寡照,连阴雨比山东时间长,空气湿度大,对温室深冬栽培不利,经济效益不明显,667m2年产值仅在4000元左右。近年来根据十堰独特的气候条件,探索出了一种“春提早+夏遮阳+秋延后”栽培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该栽培模式介绍如下。1瓜类-绿叶菜类-茄果类茬口安排(见表1)。春提早黄瓜于3月上旬始收,在“五一”前黄瓜前期产量占总产量的50%以上,平均价格在2元/kg以上,每667m2可产黄瓜6000kg,产值达12000元;夏芹菜于8月中旬采收,此时露…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