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5篇
  12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21.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稻田径流侵蚀泥沙对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肥(T0)条件下,稻季径流侵蚀泥沙量可达5113.63 kg hm-2,秸秆还田(T1)和还田减肥(T2)处理均显著降低侵蚀泥沙量达6.02%和7.18%。T1、T2和肥料运筹(T3)处理均能降低侵蚀泥沙全氮(TN)和速效氮(AN)平均浓度,分别达0.46%、6.46%、0.47%和5.57%、18.67%、13.98%。同时,就稻季侵蚀泥沙流失氮素总量而言,T0处理TN流失达14.24 kg hm-2,T1和T2处理均能显著降低侵蚀泥沙TN流失量,分别达7.58%和14.10%。同时,T1处理能够显著降低TN流失率7.58%,而T2处理则显著增加TN流失率7.37%。  相似文献   
22.
郭智 《现代园艺》2012,(14):163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兴起绿化、美化的热潮,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尤其在绿化植物的景观配置上缺乏科学的认识。笔者作为工作近10年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在此浅谈一些个人认识,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3.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2015—2016年)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农户习惯性施肥(T1)、减量施肥(T2)及优化施肥(T3)不同施肥模式对太湖流域菜—稻轮作农田土壤磷素径流流失特征和磷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菜—轮作农田地表径流排水主要分布于强降雨(梅雨季、台风季)集中的水稻生长季,与降雨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磷素径流流失也集中在水稻季,各处理条件下,其流失量占周年流失总量的比例达74.75%~81.46%。农户习惯性施肥模式(T1)处理条件下,蔬菜季径流总磷平均浓度(0.55mg/L)显著高于水稻季(0.29mg/L),但磷素径流流失量(0.49kg/hm^2)却显著低于水稻季(2.13kg/hm^2)。减量施肥(T2)和优化施肥(T3)模式处理可显著降低蔬菜季、水稻季径流磷素浓度和菜—稻周年磷素径流流失量。较T1处理,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菜—稻周年TP径流流失量分别达22.48%和45.66%。菜—稻轮作农田土壤磷素盈余量呈现显著的施肥模式差异和季节差异,周年盈余量高达260.90kg/hm^2,且主要集中在蔬菜生长季(70.63%)。较T1处理,T2、T3处理显著降低周年磷素盈余量达38.47%~64.87%(P<0.05)。同时,虽然蔬菜产量在T2、T3处理下均显著下降,但较T2处理,T3处理对蔬菜、水稻及周年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可见,菜—稻轮作种植模式下,蔬菜季施用适量生物炭,稻季不施磷具有磷素减排、维持作物稳产和磷素表观平衡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4.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冬季轮茬种植模式下作物养分还田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和稻田表水环境主要参数的影响,并对各轮茬种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冬季轮茬作物产量差异较大,且其养分含量差异亦较大,导致各轮茬种植模式下养分还田量差异显著。“红花草-水稻”模式下,N、P素还田量均最高。从短期效应来看,冬季作物轮茬对后茬水稻株高、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均不显著。然而,从环境效应角度考量,不管何种轮茬种植模式,均应充分考虑水稻季基肥到分蘖肥期间的稻田水环境效应,监测发现,稻田表水总磷(TP)、可溶性总磷(DP)平均含量几乎都超过了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临界水平(溶解磷0.05 mg/L和总磷0.1 mg/L)。同时,从周年经济效益角度考量,“青饲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种植模式具有较高收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5.
总结归纳江苏养殖粪污处理典型模式,为区域尺度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统筹协调高效利用,提供模式参考及案件借鉴。以政府主导型的武进区农业废弃物综合治理中心(礼嘉站)为例,介绍种养结合模式背景及构架,分析关键技术组成,剖析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阐明运行机制。结果表明:收集分散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养殖业、种植业、第三方服务组织、政府及社会群众之间的利益共同体,破解了小型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瓶颈难题,促进了“乡村振兴”的“环境美、农民富”进程。江苏探索的政府主导型养殖粪污集中处理模式,对构建和发展区域尺度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更具代表性及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26.
两种鸢尾属花卉幼苗对镉胁迫的生理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用液体培养方法,就重金属镉(Cd)对鸢尾属两个耐性不同的花卉植物马蔺(Iris lacteava.r chinensis)和鸢尾(I.tectorum)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溶液中添加Cd后植物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下降,丙二醛(MDA)、脯氨酸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10 mg/L低浓度Cd对耐性种马蔺叶绿素、MDA含量无显著影响;120 mg/L高浓度Cd显著降低两种鸢尾属花卉叶片叶绿素含量,引起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和游离脯氨酸的大量累积,同时马蔺抗氧化物酶SOD、POD的活性显著提高,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4.01倍和1.8倍,而鸢尾两种酶活性相对低,分别为对照的2.14倍和1.22倍,反映马蔺Cd耐受能力优于鸢尾。  相似文献   
27.
探究不同生育时期施用硅肥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可为优质食味粳稻合理施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以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以不施肥(CK1)和常规施肥(CK2)为对照,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分别设置硅肥浸种(T1)、硅肥浸种+苗期喷施硅肥15 kg/hm2(T2)、硅肥浸种+拔节期喷施硅肥15 kg/hm2(T3)、硅肥浸种+抽穗期喷施硅肥15 kg/hm2(T4)、硅肥浸种+苗期20%、拔节期30%、抽穗期50%喷施硅肥15 kg/hm2(T5)、硅肥浸种+苗期1/3、拔节期1/3、抽穗期1/3喷施硅肥45 kg/hm2(T6)处理,比较不同施硅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6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T5、T4、T3处理,T1和T2处理产量较CK2增幅较小;不同硅肥处理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较不施硅处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施硅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每穗颖花数>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结实率,T3、T5和T6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增幅较大。与CK2相比,T3、T4、T5和T6处理增加了水稻库容量、源强度及源库比,提高了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同时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及蛋白质含量。T6处理稻米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较CK2显著提高,而其他处理对稻米淀粉黏滞谱特性的影响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硅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大小依次为T6>T5>T4>T3>T2>T1。综合考虑硅肥投入、水稻产量及品质,在常规施肥加硅肥浸种基础上,优质食味粳稻推荐硅肥施用方式为:喷施量15 kg/hm2,苗期占20%、拔节期占30%、抽穗期占50%。  相似文献   
28.
利用地面实测资料研究稻田地表反照率,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刻画以稻田为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流域地气之间的能量分配过程;另一方面,可以为陆面模式提供更为准确的参数值,以及为遥感反演的地表反照率提供验证,从而为更好地解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本文利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溧水试验基地四分量仪测得的2016年稻田地表反照率数据,分析了稻田地表反照率特征,并结合同期观测的太阳短波辐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识别影响稻田地表反照率的主要气象因子,为进一步量化地表反照率与温度及湿度等的参数化关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晴天稻田地表反照率整体上呈"U"型分布,中午较低,下午和上午较高。晴天稻田地表反照率在一天内的变化呈不对称特性,其不对称性主要是由露水和风速、风向引起。太阳高度角较小时,露水的散射作用使得上午时分的地表反照率值较下午高;而太阳高度角较大时,西南风促使作物叶面倾斜,从而使得下午的地表反照率值较上午高。稻田晴天地表反照率值较阴雨天高。地表反照率在晴天与出射短波辐射相关系数最高(0.670,P0.01),在阴天与相对湿度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0.480,P0.05)。在整个观测期间,稻田生长季内地表反照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地表反照率最高值出现在灌浆期到成熟期之间,插秧到分蘖期之间最低,其中灌浆期地表反照率与太阳短波辐射及湿度间的相关程度较高,并且均通过了P0.01显著性检验。分蘖期和拔节期是水稻生长季内地表反照率变化较快的两个生育期,并受气象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9.
太湖流域典型桃园土壤氮素径流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协调水蜜桃优质高产与桃园养分合理投入的技术途径,以12年生晚湖景桃树为供试材料,通过野外大田小区试验(2012—2013年),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施肥及桃园管理模式对太湖流域典型水蜜桃园土壤氮素径流流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习惯性施肥(T1)条件下,径流水TN浓度最高达87.72mg/L,且随生育期呈现总体降低趋势。减量施肥(T2)和生草模式(T3)显著降低全生育期内11次径流过程的平均TN浓度,且分别达26.16%和12.89%。桃园全生育期径流水TN流失总量达52.06kg/hm2,径流流失率达6.21%,主要分布于桃果座果期到果实成熟期和果实采收后的强台风季。生草模式(T3)显著降低TN径流流失量和流失率,且分别达7.41%和7.41%,减量施肥(T2)处理显著减少TN径流流失量,达26.96%,而流失率却增加3.99%,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同时,生草模式(T3)和减量施肥(T2)处理均可显著降低桃园土壤氮素偏流失率,降幅分别达9.51%和20.70%。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对鸡腿蘑发育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资料提供有效途径;【方法】设四个不同秸秆用量的培养基配方,通过单因子试验分析秸秆对鸡腿蘑菌丝长速与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在发菌时间,出菇时间,菇产量以及子实体形态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其中玉米秸秆含量为35%的配方菌丝长势旺,生长快,菇体生物学效率最高;【结论】鸡腿蘑可以利用玉米秸秆中营养物质,秸秆中添加适量的腐叶土栽培鸡腿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