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5篇
  2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1 毫秒
21.
为探究地膜覆盖与肥料种类对寒地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形成产生的效应,以‘吉农大738’和‘吉粳525’为试材,在每个品种下均设置2种栽培模式:地膜覆盖(M)和露地(NM);2种肥料处理:有机肥(F0)和化肥(F1),于2020年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进行大田试验,测定水稻的产量、收获指数和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1)在有机肥条件下,2个品种覆膜处理较露地处理增产1.39%~7.40%;化肥条件下增产2.98%~3.30%。在露地条件下,化肥处理较有机肥处理增产23.19%~26.44%;在覆膜条件下,增产21.62%~25.13%。2)地膜覆盖和化肥的施用均提高了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地膜覆盖处理的收获指数较露地处理提高2.45%~8.17%;有机肥处理的收获指数较化肥处理提高3.06%~6.66%。3)地膜覆盖处理的糙米率、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较露地处理分别提高1.07%~2.84%、1.11%~1.74%和9.34%~20.81%,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地膜覆盖处理的热浆黏度和消减值较露地处理分别降低0.20%~5.62%和2.27%~12.54%,改善了RVA谱特征值。有机肥处理的蛋白质含量、食味值、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化肥处理分别提高9.34%~26.38%、1.27%~4.70%、1.73%~14.74%和1.96%~32.02%,改善了营养品质、食味品质和RVA谱特征值;有机肥处理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化肥处理分别降低5.85%~58.94%和7.04%~71.65%,改善了外观品质。综上,地膜覆盖(M)配合施用化肥(F1)处理增产效果最佳,较其他处理增产2.98%~30.62%,且糙米率和精米率最高;地膜覆盖(M)配合施有机肥(F0)处理的食味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RVA谱特征值较其他处理改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2.
秧龄和密度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及其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用较少次数试验实现对较多水平的考察,主要研究水稻秧苗移栽时期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分析了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影响的差异,建立了水稻品种98-122产量与秧龄和密度的二次回归模型。根据回归模型求出了获得最高产量时,秧龄和密度的取值。  相似文献   
23.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即开始系统研究赤眼蜂的人工繁育与田间释放应用技术,在适于赤眼蜂规模化繁殖的中间寄主种类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几年,我国在利用大卵(柞蚕卵)和小卵(米蛾卵)为中间寄主工厂化繁育赤眼蜂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从大卵繁蜂涉及的配套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小卵繁蜂过程中的幼虫人工饲料配方、饲养盘和成蛾收集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归纳,并介绍了一次长效放蜂技术和大、小卵蜂混合释放技术在玉米螟和水稻二化螟防治的应用。2004年以来,吉林省累计推广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近1300万hm2,我国在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最后,对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4.
为了适应农林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实施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学习国外高等农业院校课堂先进理念,构建适合中国农业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即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和实践需求为核心,依托学生基础知识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创建新知识并解决问题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卓越人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传统课堂教学学生被动学习局面,教师作导演,学生作演员,形成主动教与学的新型课堂。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究苏打盐碱胁迫对灌浆期水稻剑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盆栽条件下,以苏打盐碱土与自然黑土按比例配制成8种不同浓度的盐碱土,于水稻灌浆期测定各处理水稻叶片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轻度盐碱胁迫下,水稻的Pn、Gs和Tr差异不明显;随着盐碱胁迫的进一步增强,各处理水稻的Pn、Gs和Tr下降显著。不同处理胞间CO_2浓度(Ci)变化不大,说明气孔限制小,盐碱胁迫下Pn的下降来自于非气孔限制因素。[结论]盐碱胁迫下,水稻的光合作用和产量受到影响,轻度盐碱胁迫下,水稻光合作用和产量下降不显著,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开始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6.
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明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7—2018年在吉林省白城市舍力镇设置连续2 a的定位试验。以长白9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0 t/hm^2(C0)、33.75 t/hm^2(C1)、67.5 t/hm^2(C2)、101.25 t/hm^2(C3)4个生物炭处理,分析了施用生物炭后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养分、稻谷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变化。【结果】苏打盐碱稻田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量均随着生物炭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但显著降低了土壤碱解氮、铵态氮的量(P<0.05)。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水稻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生物炭处理(C1、C2、C3处理)水稻生物产量2个试验年度的均值平均增加48.35%、52.09%、57.47%,收获指数表现为C2处理>C1处理>C3处理>C0处理。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稻谷产量,其中穗数、千粒质量、结实率的增加是主要原因。【结论】施用生物炭可显著提高苏打盐碱稻田土壤养分,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7.
盐碱胁迫对水稻源库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盆栽法,对2个盐碱敏感性不同的水稻品种89-45(耐盐碱)和吉农大10号(不耐盐碱),在吉林省西部地区不同盐碱浓度的盐碱土中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盐碱胁迫导致叶面积系数变小,不耐盐碱品种较耐盐碱品种下降的趋势更明显; 盐碱胁迫降低了水稻有效分蘖数,最终导致产量下降,胁迫越大,产量越低。  相似文献   
28.
【目的】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资源短缺是限制传统水稻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在保证水稻产量稳产优产的同时,提高水分利用率对我国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旱直播作为一种精简化的种植模式,与常规的移栽稻相比,可以省时、省力和减少灌溉用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干湿交替灌溉是指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以保持一定水层和自然落干相互交替为特征,是有效减少灌溉水用量的一种节水栽培技术,对维持粮食生产和节约农业用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旱直播下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分利用率、农艺性状、抗氧化酶与渗透调节物质、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差异,为水稻旱直播节水栽培种植体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旱直播与干湿交替灌溉相结合,以吉玉粳为试验材料,于2021年和2022年进行盆栽试验,在旱直播下设置3个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常规水分管理(D1)、干湿交替灌溉(D2,土壤水势为0 kPa复水)、干湿交替灌溉(D3,土壤水势为-15 kPa时复水)。【结果】与常规灌溉相比,干湿交替灌溉可以增加有效分蘖的产生,增加水稻灌浆前叶片的生理活性,提高了茎鞘中非结...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究种植模式对水稻的根系特性、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移栽淹灌(TFR)、旱直播淹灌(DDSF)和旱直播干湿交替灌溉(DDSA)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稻0~20cm土层根系形态、根系生理、氮素吸收量和产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1)在主要生育期,直播模式较移栽模式增加了根干物质量、根直径和0~10 cm土层根分布,减少了10~20 cm土层根系分布;DDSA处理增加了旱直播稻的根干物质量、根直径、0~10 cm土层根分布,减少了10~20 cm土层根分布;(2)在幼穗分化期后,直播模式降低了根系活力等指标;DDSA处理增加旱直播稻的根系活力等指标。(3)各处理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总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吸收量和产量表现为:TFR处理>DDSA处理>DDSF处理。移栽模式较直播模式有更深的根系分布和相对较高的根系活力,是其氮素积累量多和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旱直播干湿交替灌溉模式增加旱直播稻的深层土壤根系分布,提升了根系活力,进而促进了氮素吸收,提高了产量。【结论】综上可知,旱直播干湿交替灌溉有望提高旱直播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  相似文献   
30.
为了探讨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对东北稻区土壤改良及水稻增产的效果,选用吉粳88作为试验材料,在覆膜移栽(F)和不覆膜(F0)移栽2种栽培模式下设5组秸秆还田量梯度:0%、20%、40%、60%、100%(S0、S1、S2、S3、S4),探究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稻区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 显示:在相同秸秆还田量下,覆膜处理土壤容重、pH值均低于不覆膜处理,覆膜处理土壤全氮、有机质(除S0处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不覆膜处理;且无论覆膜与否,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容重、pH值均呈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土壤全氮、有机质(除S0处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在相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与不覆膜相比,地膜覆盖处理提高了籽粒产量;且随还田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上,60%的秸秆还田量与地膜覆盖相结合更能有效地培肥土壤,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