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畜牧兽医   45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等孢属(Isospora)球虫在国内的研究报告不多,武昌(Wassell,1923)、北京(Faust,1928,Lo,1928)、济南(Smyly等,1936)、上海(Andrews,1938)、广州(Matsubayashi等,1948)等地,曾有人的等孢球虫病例报告,邬捷(1980)在四川猪内发现阿尔木图等孢球虫(I.almaataensis)。1982年6月,我们在重庆市动物园小熊猫(Ailurus fulgens styani)体内,发现一种等孢  相似文献   
22.
熊猫蠕形螨病是一种新发现的皮肤病。徐业华等(1986)首先报道上海动物园熊猫蠕形螨的形态。1985年,我们在重庆动物园发现熊猫蠕形螨病,并对临床症状和病原形态进行了研究。重庆动物园火熊猫患蠕形螨病相当严重,成群感染发病。蠕形螨的种类甚多,人和各种动物均有蠕形螨病发生,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还无特效治疗方法。我  相似文献   
23.
四川猪细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为1982—1984年在四川秋季初产母猪死胎内分离的猪细小病毒(PPV)3株(SR-1、SR-2及SR-3),能在原代猪肾单层细胞上生长,引起细胞病变(CPE)。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多呈圆形或近似六角形,无囊膜,直径大小为20—22nm,个别最大直径为25nm。核酸类型为DNA。耐热、耐酸、能抵抗乙醚和胰蛋白酶。细胞培养能产生血凝素,能很好地凝集豚鼠红细胞。三株病毒均能与PPVMu-1毒株和阳性血清产生交互凝集抑制。PPV在四川猪内存在较广,是引起秋季初产母猪死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4.
通过对16种28只珍贵野生动物乙型脑炎的血清学调查证明,大熊猫、小熊猫、华南虎、东北虎、岩羊、梅花鹿、黇鹿、驼鸟等均能自然感染乙型脑炎病毒;雪豹也可感染,但HI效价低(1:10)。建议在动物园开展预防乙型脑炎疫苗接种和增添防蚊措施。  相似文献   
25.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最珍贵的野生动物。关于寄生在大熊猫的蜱,尚无文献报告。1984年,我们遇见一例寄生汶川血蜱的病例,现将鉴定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6.
乙型脑炎(JEV)是人畜共患的虫媒性病毒传染病,分布在东南亚各国。此病首先在日本人体内发现,以后在马、牛、羊、猪等动物内发现。某实验猪场在1972年大批  相似文献   
27.
本文报导西藏昌都地区绵羊与野羊(黄羊及岩羊)寄生蠕虫共34种。  相似文献   
28.
乙型脑炎病毒(JEV)、猪细小病毒(PPV)均能引起猪的繁殖障碍。藤崎优次郎等首先报道日本在同一猪场内有两种病毒的存在。井出诚弥报道了JEV和PPV两种病毒的免疫试验,但未肯定结论。邬捷等提出JEV和PPV和两种病毒是四川秋季初产母猪死胎的主要原因;其后,他们用JEV苗和PPV苗免疫秋季初产母猪预防死胎的研究,获得良好效果。本文的目的是,以血清学方  相似文献   
29.
熊猫蛔虫是危害大熊猫最严重的寄生虫。本文用低温(-10℃,-12℃,-23℃,-27℃,-30℃)和高温(45℃,50℃,60℃,70℃,75℃,80℃)测定熊猫蛔虫卵的抵抗力,拟寻出杀灭虫卵的最适温度。本文通过7923个虫卵的试验证明:熊猫蛔虫卵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对高温的抵抗力较弱,二期幼虫卵在60℃10秒,70℃1秒,75℃1秒死亡,在80℃立即死亡,认为70℃以上是杀灭熊猫蛔虫卵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30.
熊猫蛔虫定期驱虫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熊猫蛔虫(Ascaris schroederi)是危害“国宝”大熊猫最严重的寄生虫,如何有效地控制蛔虫的危害,是保护大熊猫健壮生长的重要措施。1983年以来,我们对熊猫蛔虫进行了系列研究。邬捷等(1985)报道熊猫蛔虫生活史和虫卵发育期的研究,大熊猫自然感染蛔虫2期幼虫卵以后,在体内发育77天及93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