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8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1篇
  122篇
综合类   156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介绍了石漠化的概念,并总结出石漠化最终作用于人类活动、经济活动、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危害;从石漠化程度划分、石漠化分布、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及民生三方面评述了我国石漠化的现状;从根本因素和主要因素两方面阐述了石漠化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2.
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冲突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的今天,只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运作才能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政策、管理和实施3个层面对农村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冲突进行了分析,针对冲突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3.
[目的]对贵州省土壤侵蚀进行快速定量研究,为土壤侵蚀治理工作和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日降雨量、土壤类型、土地利用、DEM,MODIS-NDVI等数据,结合RUSLE模型估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结果]研究区的2010年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880.81t/(km~2·a),属轻度侵蚀。大部分区域主要以小于500t/(km~2·a)的微度侵蚀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60%。土壤侵蚀面积(轻度侵蚀以上)达71 164.14km~2,占总面积的40.40%。强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达10 431.60km~2,占总面积的5.91%,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和东北部,以及北部大楼山、武陵山、东南部苗岭以及西部乌蒙山等地势较高以及中东部乌江,西南部北盘江等河流流域。[结论]林地、耕地和草地以及海拔在600~1 600m之间的区域是今后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4.
通过实地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黔北农产品区农用地1 037个土壤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以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为评价指标,运用GIS,GS+技术和熵权TOPSIS模型法对农产品区的土壤养分进行了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速效钾含量丰富,全氮、有效磷含量为中等,土壤为酸性与中性土壤,较适合农作物生长,但其有机质含量相对缺乏。(2)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有机质、速效钾、全氮、pH值符合指数模型,有效磷符合球状模型,而有机质、速效钾的空间变异结构特征较强,全氮、pH值、有效磷的空间变异结构性弱。(3)研究区土壤养分综合指数空间分布图分析显示,北部和西部地区共2.55%的面积为极高水平,以岛状为主;西南、东南、南及北部地区共32.43%的面积为高水平,以带状为主;研究区55.45%的面积为中等水平,集中连片,以面状为主;西部、中部、东部部分区域共9.45%的面积为低水平,以带状和岛状为主;0.11%的面积为极低水平。研究结果为掌握黔北农产品区养分丰缺状况、变异机理、空间分布和为其精准施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
为揭示不同地貌和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土壤养分状况及其整体水平。通过分析土壤养分指标和运用数理统计确立最小数据集,以不同地貌的研究区和不同等级石漠化的治理模式地进行了评价和对比。结果表明:(1)入选最小数据集体系的指标为土壤pH值、全氮、有机质、速效钾,是影响土壤养分评价和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指标。(2)受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影响,土壤养分累积效应明显,朝营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地评价分值大小为潜在0.729轻度0.658中度0.580强度0.525,顶坛小流域则为轻度0.541潜在0.515中度0.501强度0.341。(3)经过评价对比,朝营小流域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分值(0.673)大于顶坛小流域(0.478),两者受不同地貌、不同土层厚薄和土被连续性以及不同的石漠化治理模式等因素影响是明显的。随着石漠化治理模式不断优化和调整,朝营、顶坛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积累仍有上升的潜力。  相似文献   
26.
为探讨贵州喀斯特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地形及降雨等因子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响应,采取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以贵州省龙里县羊鸡冲小流域及毕节市石桥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典型喀斯特坡面土壤侵蚀观测试验。结果表明:龙里羊鸡冲小流域坡面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撂荒地因植被的快速恢复,土壤侵蚀程度最轻,2014年全年土壤侵蚀量仅为4.7t/km~2,林地次之,91.3t/km~2,而坡耕地侵蚀程度最为严重,达629.5t/km~2,进一步的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3种坡面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p0.05);石桥小流域地形因子对土壤侵蚀响应关系表现为随坡长的增加土壤侵蚀呈增加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降雨量同土壤侵蚀关系密切,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以二次多项式拟合曲线效果最好(R~20.5)。  相似文献   
27.
为了研究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的景观格局,利用GIS,ENVI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遗产地及缓冲区2001年、2010年、2016年3个关键时期的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了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不同发展阶段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自2001年以来,各类景观均处于动态变迁过程,林地景观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一直占研究区整体面积的80%以上,16年间,林地、灌丛、建筑用地、裸地和水体的面积净增加,耕地面积净减少;(2)景观动态变化度在2001—2010年较大,林地景观面积比例增加了6.98%,耕地面积比例减少了8.4%,面积减少了近一半,有44%的耕地面积和64.35%灌丛面积转入林地景观,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大幅下降;(3)2010—2016年景观动态变化度相对较小,林地面积比例下降了1.22%,耕地面积比例增加了1%,建筑面积持续增加;建设用地转出率最高,其次是裸地,景观类型的丰富度有所上升,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稍有加深;(4)除了生态系统的自然演化外,退耕还林政策、城镇一体化建设、高速交通建设是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旅游增长和开发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8.
梵净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举  陈浒  周政  林丹丹  巫仁霞  朱佳运 《土壤》2018,50(4):687-695
为了查明梵净山沿海拔梯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螨类群落特征及海拔差异,2015年6月对梵净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土壤螨类进行调查,获土壤螨类2 100只,隶属4亚目55科101属。采用属数和个体数量,群落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甲螨群落MGP和捕食性螨类MI等指数对螨类群落结构的分析显示,Vilhenabates和Setoxylobates是该林带的主要类群,螨类分布呈现明显的表聚性。随海拔上升,螨类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基本呈减少的趋势。土壤螨类群落优势度表现为1 300 m1 900 m1 500 m1 700 m,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表现为1 700 m1 900 m1 500 m1 300 m,方差分析表明海拔差异对螨类优势度具有显著影响,对多样性和均匀性影响很小。甲螨群落结构以O型为主;中气门螨类群落以K-选择类群为主。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究白云岩洞穴上覆土壤渗透水—洞穴水水化学元素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揭示岩溶水Ca,Mg,Sr元素比值变化与洞外气候的响应关系。[方法]以贵州省绥阳县双河洞洞穴系统中的麻黄洞为研究对象,通过麻黄洞4个洞穴水点和上覆3个土壤点土壤渗透水的定期监测、采样和室内实验,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元素比值法对各监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麻黄洞上覆土壤渗透水主要水化学指标表现为旱季雨季、洞穴水主要水化学指标表现为雨季旱季的季节性变化特征。②洞穴水EC,Ca~(2+),Mg~(2+),HCO~-_3,Sr~(2+)离子浓度约为土壤渗透水的2~6倍,表明表层岩溶带岩溶过程对洞穴水水化学元素具有重要影响。③土壤渗透水对地表降雨和温度变化具有积极响应,旱季滞留于土壤中的大量矿质元素是导致4月份土壤渗透水中Ca,Mg,Sr浓度出现高值的主要原因。④洞穴水Mg/Ca、Sr/Ca比值变化及其相关性,反映了洞穴水受到来源、水—岩相互作用、洞穴水脱气沉积和先期方解石沉淀过程(PCP)等机制影响的协同性及洞穴上覆主要岩溶过程差异,因此其比值变化能够间接表现洞外温度和降雨变化。[结论]土壤渗透水、洞穴水水化学元素具有明显的月间波动和季节性变化特征,且监测点间具有显著差异。两种类型水Ca,Mg,Sr比值变化及相关性对地表降雨和温度变化具有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30.
探讨黔西北地区优势树种适应功能群,能够阐明其生存策略,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黔西北地区14个优势树种的10个叶片功能性状指标为依据,采用排序方法划分适应功能群。结果表明:叶片功能性状具有较好的组合和权衡关系,14个优势树种划分为3类植物适应功能群,云南松、华山松、马桑为厚叶高持水功能群,杜鹃、银白杨、栓皮栎、白栎、川榛为低资源利用功能群,金丝桃、毛栗、核桃、缫丝花、火棘、光皮桦为快速生长功能群。厚叶高持水功能群、低资源利用功能群比叶面积偏小,属于缓慢投资方式;快速生长功能群叶片较厚,比叶面积中等偏大,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为快速投资方式。说明不同树种采取特有的方式适应生境,结果能够为集成植物群落结构配置与优化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