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7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346篇
林业   63篇
农学   829篇
基础科学   136篇
  142篇
综合类   3406篇
农作物   555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585篇
园艺   82篇
植物保护   172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81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311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7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优质小麦丰德存麦5号由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育成(审定编号:国审麦2014003),该品种2015年引进渭南市富平县,着重介绍了优质小麦丰德存5号的生物学特性、抗病性、品质测定、引种过程、适应性及产量表现,并从宽幅精播栽培方面总结了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2.
播期对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品质及氮磷钾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长江流域下游棉区麦(油)后直播棉生产的适宜播期,本研究以?中棉所50‘为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5月15日、5月25日、6月4日、6月14日和6月24日)对直播棉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棉花生育进程推迟;花铃期日均温和日照时数降低、有效积温先升高后降低且以6月4日播期花铃期有效积温最高。可见,前3个播期棉花花铃期温光条件较好。棉株与生殖器官的生物量及氮磷钾累积量随播期推迟降低,且前3个播期的棉株生物量和养分累积进入较高速率累积期早于后2个播期的棉株。随着播期的推迟,直播棉成铃数与皮棉产量显著降低。与5月15日播期相比,其余4个播期直播棉的皮棉产量分别降低15.9%~16.9%、13.1%~16.9%、26.9%~33.5%、58.2~62.0%。100kg皮棉氮、磷和钾吸收量随播期推迟而增加,但养分利用效率降低。不同播期间,以6月4日和6月14日播期棉纤维综合品质较优。综上,本试验条件下,5月15日—6月4日是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获得较高产量的适宜播期,该播期内适当推迟播种有利于棉花优质纤维的形成。  相似文献   
23.
本文从整地施肥、种子处理、适时播种、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小麦新品种“恒进麦8号”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4.
聂耸 《中国种业》2020,(3):65-66
渭麦9号是2004年以烟D27为母本、以自育高代材料2000-168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于2019年7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陕审麦2019019),适宜渭北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麦/油后直播杂交稻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优质三系杂交稻宜香优2115,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麦、油茬田同步开展试验,处理完全一致。主区为麦/油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即不施氮对照(N0)、m基肥m分蘖肥m促花肥m保花肥比例分别为1∶0∶0∶0(N1)、3∶3∶2∶2(N2)、2∶2∶3∶3(N3),测定了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下,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齐穗后茎鞘、叶片的氮素转运及稻株氮素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麦/油茬杂交稻中后期的氮素积累量、茎鞘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秸秆不还田分别提高了34.96%/28.76%、2.52%/2.61%和31.91%/22.30%。同时,油菜秸秆还田下直播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和产量较麦秆还田表现更好,籽粒产量提高481 kg/hm2(5.22%)。M1N2处理、M0N3处理下,直播杂交稻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促进结实期茎鞘和叶片的氮素向穗部转运,成熟期稻株氮素积累量优势明显且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麦/油茬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分别达17.87 kg∙kg-1/17.85 kg∙kg-1、67.27 kg∙kg-1/71.28 kg∙kg-1、74.93%/75.05%),最终实现高产。【结论】在麦/油-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N2氮肥管理,可有效提高直播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增加籽粒产量,尤以油菜秸杆还田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6.
西昌市藜麦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筛选出综合性状优异、适应于西昌市种植的藜麦品种,引进了7个藜麦品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7个藜麦品种在西昌市均能够正常出苗、开花、结实和成熟,生育期从短到长顺序依次为PI51036、陇藜3号、青藜1号、陇藜1号、冀藜1号、冀藜2号、Ames21909。陇藜1号的营养生长阶段时间最长,其次是Ames21909和冀藜1号。不同品种之间植株形态特征和产量性状差异较大。产量为1 532.39~2 811.64 kg/hm2,以冀藜1号最高,其次是陇藜1号,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综合各品种田间表现,陇藜1号和冀藜1号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其次是青藜1号、陇藜3号、冀藜2号,Ames21909、PI51036综合性状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27.
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小麦或油菜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_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_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不施氮(N_0),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10∶0∶0∶0(N_1),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N_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2∶2∶3∶3(N_3),研究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稻或油–稻轮作下,氮肥管理对直播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影响水稻拔节期、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及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油–稻轮作下其调控效应高于麦–稻轮作模式。秸秆不还田时,配合N_3施肥方式,可有效提高直播稻结实期剑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延缓叶片衰老,且在拔节期至成熟期间保持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秸秆还田下,配以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管理模式,麦茬或油茬直播稻群体构建合理,结实期剑叶光合能力强,有效穗、每穗粒数较多,表现高产,产量最高可达10 090、10 693 kg/hm~2。综合分析,麦–稻或油–稻轮作下秸秆还田,配合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氮肥管理模式,能实现直播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8.
易位系是向小麦转移外源种属优异基因的重要种质资源。普通小麦-滨麦衍生系M13063A-1由小麦-滨麦第六部分同源群二体异附加系材料连续自交获得。为了给普通小麦-滨麦衍生系M13063A-1的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等技术,对该材料进行了鉴定。细胞学鉴定结果显示,M13063A-1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为44条,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为2n=22Ⅱ,且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可均等分离。原位杂交结果表明,M13063A-1含有42条普通小麦染色体和1对普通小麦-滨麦易位染色体,易位染色体长臂为滨麦Ns基因组染色体片段,短臂为6BS。分子标记分析确定M13063A-1携带的滨麦染色体片段为6NsS。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显示,M13063A-1抗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1和条中32。因此,M13063A-1是一个抗条锈病的普通小麦-滨麦6BS·6NsS附加易位系,可以用作小麦抗病育种的桥梁材料。  相似文献   
29.
藜麦营养功能成分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0.
《中国农技推广》2020,(2):96-96
当前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也是南方草地贪夜蛾,长江流域油菜菌核病,西南、汉水流域和黄淮麦区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的重要时节。各级植保机构在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切实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做到抗疫防病虫两不误,为科学指导防控、粮食和蔬菜稳产保供提供技术支撑。(一)及早进行部署。各地认真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的影响,认真安排部署各项监测工作。及时印发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