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为了探究植保无人飞机喷施30%苯甲·丙环唑微乳剂对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植保无人飞机施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水稻分蘖末期和破口期采用植保无人飞机进行药剂喷施防治水稻主要病害试验。结果表明:在减量25%的情况下,植保无人飞机喷施30%苯甲·丙环唑微乳剂对纹枯病病株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33%和82.72%,对稻瘟病病穗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36%和80.41%,对稻曲病病穗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11%和79.25%。该施药方式对水稻中后期主要病害防治效果均优于对照药剂和人工施药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2.
华南抗稻瘿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稻瘿蚊(Orseolia oryzae Wood-Mason)是华南的主要水稻害虫.选育抗虫品种是最有效的生态控制方法.本文综述1998-2006年抗性育种的进展.用AFLP方法对从中国广东省7个地点采集的4个生物型的DAN指纹进行分析;在对用RAPD和SSR技术分别对抗中国4个稻瘿蚊生物型的基因Gm6精细定位基础上,用与Gm6紧密连锁的STS和SSR标记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创造了一批抗稻瘿蚊的新种质,包括育成了6个栽培稻和6个二系杂交稻和1个三系杂交稻并在农户试种,在中国广东成功地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稻瘿蚊品种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3.
陆世忠  肖汉祥  陈伟洲  黎志毅  罗志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712+6724-6712,6724
[目的]探讨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和使用技术。[方法]测定了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悬浮剂300、450、600 ml/hm23个施用量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 d,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悬浮剂用药300、450、60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91%、96.11%和96.84%;药后7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45%、99.23%和99.36%;药后14 d对水稻的保叶效果分别为97.97%、98.38%和98.49%。[结论]为该药剂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及水稻害虫的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4.
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应用改良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小粒野生稻进行了抗性鉴定,并根据褐稻虱在抗性品种上的生存率、发育进度、蜜露分泌量、群体建立、虫体重量变化、卵巢发育程度、产卵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品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了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的抗性级别为0级,属高抗褐稻虱。在小粒野生稻上,褐稻虱的生存率为18%,蜜露分泌量为6.04 mm2,群体建立为21.8头/对,体重增量为-0.33 mg,卵巢发育为2.9级,产卵量为29.67粒/雌;而在感虫对照品种TN1上,褐稻虱的生存率为82%,蜜露分泌量为46.8 mm2,群体建立为217.0头/对,体重增量为2.27 mg,卵巢发育为4.8级,产卵量为229.3粒/雌。由此可知,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为抗生性和非选择性。  相似文献   
25.
我国抗稻瘿蚊育种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炳超  张扬  肖汉祥 《作物研究》2004,18(4):201-203
稻瘿蚊是我国南方主要水稻害虫之一,以山区为重.综述我国近年(1998~2004)在抗稻瘿蚊基因的分子标记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新方法研究及水稻抗稻瘿蚊新品种(系)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通过探索,已初步建立了抗稻瘿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技术体系,应用这个技术体系,利用源于我国的抗稻瘿蚊水稻资源大秋其的抗稻瘿蚊基因Gm6,培育出抗稻瘿蚊的抗蚊青占、抗蚊18号和抗蚊软占等常规籼稻新品系,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培矮64S/KG18,培矮64S/KI41,培矮64S/AK7,培矮64S/03W16和1个三系杂交稻组合抗蚊博优.  相似文献   
26.
固广油占是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19年引进试种的籼型常规稻品种,具有株叶形态较好,穗粒数较多,结实率较好,不易倒伏、丰产性较好、米质较优等特点。本文阐述了该品种在广东汕头地区的引种表现,并介绍了其主要农艺形状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在广东潮汕地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华南双季稻区水稻抗稻飞虱种质资源‘Rathu Heenati’(RHT)和广东省超级稻主栽品种‘玉香油占’上褐飞虱、白背飞虱及田间捕食性天敌的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和‘玉香油占’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均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褐飞虱和白背飞虱1年内在华南双季稻区存在两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晚稻稻飞虱的发生数量高于早稻,其中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数量要大于褐飞虱,而晚稻情况相反,褐飞虱的发生数量显著大于白背飞虱。当害虫虫口密度较低时,‘玉香油占’对上述两种害虫的控制作用与‘RHT’水稻差异不显著,但当稻飞虱数量急剧增加,‘RHT’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就显著强于‘玉香油占’。抗性水稻‘RHT’和‘玉香油占’田的捕食性天敌如蜘蛛、盲蝽和隐翅虫虫口密度均低于感虫对照品种‘Taichung Native 1’田。捕食性天敌年发生动态调查结果表明,蜘蛛在3个品种水稻上早、晚稻各有1次发生高峰;盲蝽在晚稻有1次发生高峰,在早稻发生数量很低;隐翅虫在早稻有一个发生高峰,晚稻发生虫口密度较低。通过比较3个品种上害益虫口比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早、晚稻3个品种的害益虫口比均呈现“双峰型”,‘RHT’和‘玉香油占’对水稻害虫稻飞虱具有十分显著的控制作用。本文还讨论了华南双季稻区抗虫品种的培育和改良以及与其他防治措施配套综合防控稻田褐飞虱、白背飞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8.
应用AFLP分析广东稻瘿蚊不同生物型DNA指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AFLP技术对采自广东稻区7个地点不同生物型稻瘿蚊DNA进行指纹分析,并用DP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AFLP可对稻瘿蚊DNA扩增出丰富的指纹带,不同稻瘿蚊种群和生物型DNA带型存在共同性,也有特异性;不同引物扩增数据用DPS软件分析得出不同的聚类结果。对4组引物的分析结果表明,只有1组引物所扩增的广东7个地点4个稻瘿蚊生物型DNA指纹可以进行较清晰聚类,说明鉴定稻瘿蚊生物型需要找到适合的引物组合,并指出利用DNA指纹技术分析稻瘿蚊生物型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9.
燕窝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原本采自悬崖峭壁的天然岩洞。随着燕窝消费需求的增加,东南亚国家将金丝燕(Aerodramus fuciphagus)逐渐从岩洞引向"燕屋"生产燕窝,形成经济规模庞大的"燕屋"产业。文章综述了生产燕窝的金丝燕的种类、分布、生物习性等,重点介绍了马来西亚"燕屋"发展过程以及建造的主要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0.
广东褐飞虱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测定广东省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防治水稻褐飞虱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市、雷州市、连州市、南雄市、海丰县、大埔县和怀集县等7个地方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和吡蚜酮的抗药性。【结果】广东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抗性仍处于极高水平抗性阶段(161.9~3576.4倍),对噻嗪酮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93.4~1497.8倍),对噻虫嗪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61.0~517.8倍),对吡蚜酮抗性处于敏感性下降至中等水平抗性阶段(3.7~11.0倍)。【结论】在水稻上防治稻飞虱需暂停使用吡虫啉、噻嗪酮和噻虫嗪;减少吡蚜酮在褐飞虱防治中的使用次数,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