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55篇
基础科学   46篇
  31篇
综合类   682篇
农作物   30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任志远  汪丹 《中国种业》2004,(12):49-49
油葵杂交种巴葵四号是巴盟农研所利用中国农科院刘公社博士从国外引进的雄性不育系 6-4A与本所的恢复系 85-247组配,于 2002年选育出的优质高产、抗病、早熟的三系油葵杂交种. 2003年通过内蒙古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2.
研究表明:在北京地区夏播的条件下,杂交油葵适宜密度一般为52500株/hm^2,适宜的除草剂为33%除草通(施田补)乳油2250~3300mL/hm^2对水375~450kg/hm^2喷洒地面。油葵种植应保证底墒水和现蕾水充足,有利于北京地区杂交油葵的生长,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3.
董学 《种子世界》2007,(1):37-37
1清选,加工 油葵种子清选加工,是指通过采用较先进的分选设备剔除掉夹杂在种子中的秸秆、茎叶、空壳、秕粒、草籽、泥沙等杂质,从而提高种子纯净度,力求净度达99%以上,以便下一个流程对种子进行分级、包衣。首先,所要清选种子必须经过充分晾晒,使种子水分降到10%以下;其次,通过调节风量来控制空壳、秕粒和裸仁及其他杂质的分离。通过种子清选加工,油葵种子本身纯净度大大提高,籽粒饱满,纯净无杂。实践证明,清选加工后的油葵种子本身发芽率将提高3~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4.
一、材料和方法1.供试产品氨基酸肥由成都华宏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2.供试土壤试验设在福海县农技站试验田内,土壤肥力中等,pH值为7.8,土质微粘,未施农家肥。  相似文献   
25.
油葵列当,俗名毒根草,1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在伊犁州油葵产区较常见,一般寄生于油葵根部,造成植株细弱,花盘小,秕粒增多,品质下降.根据多年调查,1株油葵寄生10株列当,可造成30%~40%的秕粒,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26.
兵团第五师八十四团依托兵团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项目的实施,采用小麦收获后留茬免耕复种油葵技术,实现了一年两熟,使单位面积产值翻了一翻.2012年,免耕复种油葵共318 hm2,油葵单产178 kg/667 m2,总产达849 t.  相似文献   
27.
为了充分利用本地的光热资源,根据油葵抗逆性强的特点,经过多年的试验,形成了适期早播、地膜覆盖、适时收获、抢茬播种下茬谷子、上下兼顾的油葵、谷子一体化栽培技术。开创了油料和粮食双丰收途径。  相似文献   
28.
麦田自压软管灌免耕复播油葵是在麦收后利用当地充足热量、水肥条件和废弃软管,复播一茬油葵。这项技术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废弃的软管,而且经济效益高。我市2011年推广200公顷,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9.
近年来,间混套作等一系列种植模式从单一的单作模式中脱颖而出,此类模式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力,调节作物对光、温、水、肥的需要,而且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与产值。本文在突出油葵制种技术的基础上,就制种油葵与豌豆间作技术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30.
1品种选择 宜选择丰产性好、出油率高、抗逆性强、适于密植的杂交油葵品种,如美国迪卡G101、康地5号、新葵6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