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3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22.
从浙江省象山港网箱养殖大黄鱼病鱼分离的一株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ZJ2003中克隆了两种铁调外膜蛋白psuA和pvuA的基因(GenBank登录号:DQ141607、DQ141608),经PCR的方法去除两基因的信号肽编码序列后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 )中,经IPTG诱导获得大量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包涵体蛋白经尿素法纯化及梯度透析法复性后以100μg/尾的剂量免疫大黄鱼,4周后经活菌攻毒获得80%的免疫保护率。免疫印迹分析表明,人工感染存活鱼的血清可以识别此两种重组蛋白。研究结果显示该两种铁调外膜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有可能作为高效疫苗成份。  相似文献   
23.
哈维氏弧菌粗脂多糖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鱼类致病菌中提取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为免疫原接种供试鱼,能诱导受免鱼产生较强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1-3],这是因为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LPS上存在菌体的有效抗原并具有佐剂性的缘故[4]。研究结果还证明了因致病菌的种类[1.2]、菌株培养时间[5]、菌株的血清  相似文献   
24.
锯缘青蟹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从宁波市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主要养殖海区5-9月间不同症状的病蟹体内分离到6株细菌,S9901、S9902、S9903、S9905和S9906,经感染试验确定S9902、S9903、S9905和S9906均为病原菌;此4株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具1根极生鞭毛,氧化酶反应阳性,发酵葡萄糖,不产气,不发酵肌醇,对0/129试剂敏感,为弧菌属种类;经赖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脱羧酶、蔗糖、甘露醇发酵、6%氯化钠胨水生长、水杨素、枸橼酸盐利用等试验,根据第二代YGZ-9V系统,分别将其归为辛辛那提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4株菌对氯霉素、环丙沙星和硫酸庆大霉素等抗菌素表现出强敏感性,诺氟沙星、磺胺甲异恶唑等中度敏感,而对头孢唑啉钠、呋喃唑酮不敏感;中草药五倍子和五味子煎出液对4株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性能。  相似文献   
25.
鱼用疫苗研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课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鱼用疫苗的研究与开发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但是迄今为止,不能用疫苗预防的鱼类疾病仍然很多。本文拟就鱼用疫苗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面临的课题进行简要的评述。近10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快了鱼用疫苗的开发与推广速度,尤其是在挪威,对年产量超过30万吨的鲑鱼(salmo salar)已经全部实现用3价或5价的鱼用疫苗的免疫接种。能实现如此大规模地对鱼类的免疫接种,主要是由于成功地开发出了能增强鱼用疫苗免疫效果的佐剂的缘故。此外,在对各种病原菌的有效抗原的探索过程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全面应用,以及免疫接种方法的改进和免疫复活剂的开发等,均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鱼类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基础性研究,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已经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国真正实现了商品化生产的鱼用疫苗只有6~7种而已,而对于能预防危害十分严重的大多数鱼病的鱼用疫苗,尚处在研究开发阶段。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北冰洋产淀粉酶海洋细菌的筛选与鉴定及其产酶条件的优化。[方法]从156株北冰洋海洋细菌中筛选出淀粉酶高产菌株ArcB84A,并对其进行了菌株形态学鉴定、16SrRNA分子鉴定以及产酶条件优化。[结果]菌株ArcB84A属于交替假单胞菌属。菌株B84A的最佳产酶条件为:培养基起始pH值为7.0-8.0;最佳碳源为5‰葡萄糖;最佳氮源为5‰蛋白胨;TritonX-100、Tween20、Tween80等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菌株淀粉酶活性,其中10‰Tween80的效果最为明显。[结论]该研究为海洋细菌淀粉酶的生产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2008年3月,浙江省象山港养殖黑鲷暴发了严重的肠炎病情,病鱼肠道肿胀,充满黄色黏液。以ZoBell2216E平板自病鱼肠道黏液分离到4株菌BB01、BB02、BB03和BB04。通过人工感染试验验证了前3株为病原菌,其中BB01菌株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4.61×104CFU/g鱼体重。3株分离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氧化酶试验阳性,氧化葡萄糖,不产气,4℃生长,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利用麦芽糖、柠檬酸盐,硝酸盐降解阳性,DNA酶、乙酰胺酶阴性;与已发表的恶臭假单胞菌16SrRNA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经形态和理化特性鉴定及16SrDNA序列测定,此3株菌同属于恶臭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B01对头孢类等多数抗生素种类敏感,而对氧氟沙星耐药。  相似文献   
28.
杀香鱼假单胞菌是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致病菌,感染该菌常会导致养殖大黄鱼很高的死亡率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病原株NB2011编码典型的Ⅲ型分泌系统,可能是该菌重要的毒力因子,ExsA是控制此分泌系统表达的重要调控蛋白。为确认ExsA在NB2011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开发有效疫苗,实验采用双交换同源重组法构建了ExsA内部序列被卡那霉素基因替换的突变株,检测突变株与野生株对鼠巨噬细胞J774的黏附、内化和胞内增殖特性,并比较对大黄鱼的毒力变化,同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人工感染后大黄鱼内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对突变株的内化率降低,内化的细菌在12 h内被清除,野生株在内化后虽然一段时间内数量稍有下降,12~24 h期间数量急剧上升;突变株对大黄鱼的96 h LD_(50)为2.59×10~7/mL,比野生株高数百倍;电镜切片中未观察到组织内有菌体的存在,表明突变株的毒力明显减弱,可以作为弱毒疫苗的开发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