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该文介绍国稻1号的特征特性,并着重阐述了其主要高产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主要高产栽培技术:一是适时稀播,培育矮壮秧,二是合理稀植,单本插,落田苗60万~75万/ha;三是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四是超前烤田;五是抓好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22.
优质专用水稻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国家发改委立项的“生物工程优质专用水稻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实施概况及取得的成效,并总结了项目成功的经验,为今后类似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管理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根据协优9308双亲的特征特性,从调整播差、花期预测和调节肥水管理、巧施“九二O”等方面总结了协优9308的高产制种技术。重点总结了针对父本“苗高、蘖弱、蘖迟”的缺点,强化父本培育;以“壮秧、多穗、短剑叶、高柱头外露率”为目标培育母本等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4.
我国水稻生产区域变化及其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85-2011年中国各省份水稻生产情况的面板数据,运用水稻生产集中度和比较优势指标,分析我国水稻生产区域变化以及水稻主产区比较优势情况。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集中度在48.00%左右,东南沿海地区水稻生产集中度从1985年的27.21%下降到2011年的17.36%,而东北三省水稻生产集中度则由1985年的3.16%上升到2011年的15.87%。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水稻生产比较优势显著,东北地区比较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述三大稻区应利用各自的生产优势,保障全国的水稻供给和需求均衡,从而确保我国的水稻生产以及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5.
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对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制定的诸多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新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6.
利用SSR标记鉴定杂交水稻种子纯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SSR标记和田间观察鉴定了5份杂交稻材料的纯度,其中1份材料采用6个标记和田间观察鉴定同样的158个单株,4份材料分别选用3个标记鉴定200个单株、采用田间观察鉴定另外800个单株。标记检测和田间观察鉴定结果高度吻合,但不同标记上存在差异,选用3个标记可以较好地平衡效率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7.
提升杂交稻种业质量监督管理水平对提高我国杂交稻种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确保我国及世界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杂交稻种业质量监督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8.
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农场结合单位现状和特点,通过转变观念,制定发展新思路和目标,围绕"安全稳定、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和改善民生"中心任务,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为大城市郊区国有农场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9.
<正>1杂交稻种子质量内涵研究1.1杂交稻种子质量概念杂交稻种子质量是指由杂交稻种子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特性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程度。因此杂交稻种子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遗传质量,又分为品种纯度、品种质量。品种纯度是对品  相似文献   
30.
新时期我国种业市场现状及发展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而作为粮食产业的源头——种子产业尤为重要。本文立足我国目前种业现状,结合现代种子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了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针对WTO保护期满和种子产业完全市场化的新形势,探讨了我国种子产业如何强化自身建设和发展,积极应对国际种业大市场的竞争,肩负起发展民族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