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2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作双季早籼稻种植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2.
核质互作不育和光敏核不育聚合的粳稻不育系选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粳型核质互作不育系高温自交结实和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低温自交结实的现状,选择BT型核质互作不育系与含有BT型保持基因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通过杂交和回交,使雄性核不育基因与核质互作不育基因聚合,育成了粳型光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08SA和2310SA。该不育系的不育性是由两套相互独立的基因系统控制的,分期播种育性观察结果表明,在长日高温下,雄性光敏核不育隐性纯合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避免了BT型不育基因因穗期受高温影响而导致不育系自交结实;在长日适温下,水稻不育性由核不育基因和核质互作不育基因共同控制而表现稳定;在低温(低于光敏不育系不育临界温度)或短日适温(日最高气温<32℃)下,BT型核质互作不育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消除了育性敏感期低温导致核不育系"打摆子"造成杂交种子不纯的风险。还对粳型光敏感核质互作不育系的可恢性、可繁性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高温热害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水稻高产、稳产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有效、可重复性好的水稻耐热性评价方法是开展水稻耐热种质资源筛选与创制、培育耐热水稻新品种、解析水稻耐热性状分子遗传机制的关键.介绍了水稻高温热害的形成机理、评价方法,以及前人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开展的水稻耐热性QTL研究,以期为开展水稻耐热性相关研究,解决气候变暖大趋势下水稻高温热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粳型7001S、3516S,籼型3418S、399S、2301S及宣城地区农科所育成的X07S的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光敏型不育系7001S、3516S、3418S立足于安徽省内秋繁,辅之以海南春繁;温敏型不育系399S、2301S、X07S以海南春繁为主,辅之以安徽省山区冷水灌溉繁殖的技术策略,并总结出相应的高产繁殖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5.
综述了近年来温度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归类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低温条件下育性的变化及其育性转换对温度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26.
水稻2301S/288 高产栽培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301S/288 作双晚栽培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播期(x1)、密度(x2)和施氮量(x3)对产量的影响效应,建立了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解析和仿真优化,提出了7 500 kg/hm2以上的优化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27.
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的育性和可恢复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3a的分期播种试验表明,聚合光(温)敏核不育系S和核质互作不育系A的不育基因转育而成的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的育性对光温反应迟钝,在长日高温、适温、低温和短日适温、低温下其育性都稳定不育;SA花粉败育类型表现为长日下以典败为主,短日下典染共存,且随着日长的变短和温度的降低,染败花粉有增加的趋势。可恢复性试验表明,不同的恢复系对SA的恢复能力强弱不同,SA的可恢复性一般介于亲本S和A的可恢复性之间。  相似文献   
28.
两优1160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籼型两系不育系皖2311S和恢复系ω20460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和抗性强等优点,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9.
安徽省杂交粳稻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回顾了 2 0余年来安徽省杂交粳稻育种与开发的历程 ,对育成有应用价值的BT型不育系、光敏核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新组合 ,特别是推广百万亩以上的组合与超级稻组合的产量、抗性、米质作了简介 ,分析了阻碍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的瓶颈 ,提出了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30.
[目的]筛选和研究适合江淮丘陵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选取生产上应用较多的粳稻品种在江淮丘陵地区种植,通过2年的试验调查各品种的生育特性和产量特性,从而筛选适合该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利用重点品种设计不同的氮肥运筹试验,调查氮肥应用对粳稻品种的影响,并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结果]宁粳7号表现了较好的稳产性,适合该地区种植,优质米南粳9108表现也较好。施用氮肥的粳稻产量显著比未施氮肥的高,但减少氮肥使用量,产量并没有下降,同时氮肥前促有利于产量性状的形成。[结论]该研究对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