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1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收获期和调制方法对草木樨干草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鸿祥  韩建国 《草地学报》1999,7(4):271-276
研究刈割时期和调制方法对二年生草木樨干草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期头茬刈割可获得较高的鲜干草产量及最高及最高粗蛋白南总产量。现蕾至初花期刈割,干划的营养成分含量最高。在直接晾晒、喷碳酸钾(2.5%)晾1压扁茎杆景和压扁茎杆后喷碳酸钾(2.5%)四种调制方法中,后三种方法都能加速干燥,减少营养物质损失,其中以喷碳酸钾(2.5%)的晾晒方法快速简便,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2.
<正> 1 北京小麦生产概况北京麦区位于北方冬麦区的北缘,解放前小麦生产极不稳定,由于生产条件差、管理粗放,小麦生产水平很低。建国以后,京郊小麦生产发展迅速,50年代全市平均亩产徘徊在50kg左右,1985年突破100kg/亩,1975年继续闯过200kg/亩大关,1988年超过300kg/亩kg,到1992年创历史最高记录387.2kg/亩,总产从50年代最高1.09亿kg,  相似文献   
23.
施肥对草木樨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通过氮肥和氮磷肥对草木樨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证明磷肥能增加草木樨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积累及种子产量,同时磷肥还提高了草木樨的粗蛋白含量和积累量,提高了根瘤鲜重,盛花期以前,磷肥增加了草木樨的NDF和ADF含量,盛花后减缓了纤维化过程。氮磷肥配施提高了草木樨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对NDF和ADF含量的影响类似于单施磷肥,方差分析表明施氮磷肥间在初花期存在显著互作关系,施磷肥对初花期和绿荚期产量的贡献率大于施  相似文献   
24.
草木樨种子成熟过程中的活力特性及产量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鸿祥  韩建国 《草地学报》2000,8(4):297-305
草木樨种子成熟过程中活力特性和产量形成机制研究的结果表明,种子在盛花后45d达到生理成熟,其荚果干重和种子活力最高。种子硬实率随着成熟度的加深而提高。新收获的高硬实种子可用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和TTC法测定活力。浓硫酸浸泡20~30min可有效可友硬实。种子最高产量在盛花后36d获得,种子适宜收获期是盛花后33~42d。  相似文献   
25.
修剪频率和高度对草地早熟禾/高羊茅草坪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韩建国  李鸿祥 《草地学报》1997,5(2):141-147
作者于1996-1997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区对建植三年的草地早熟禾/高羊茅草坪进行修剪高度和修剪频率对草坪质量指标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每周修剪一次和两次,分别留茬8,6,4cm,其中低茬比高茬修剪能增加草地早熟禾/高羊茅草坪的生长速度。每周修剪两次比一次更能促进草坪草分蘖增加直径,综合评定草坪的生长速度,分蘖密度和分蘖粗细,以及管理费用等因素,草地早熟禾/高羊茅以每周修剪一次,留茬6cm为好  相似文献   
26.
1998年4~9月在华北农牧交错带的承德地区鱼儿山牧场进行了不同播量、施氮量和不同刈割期对燕麦+箭﨎豌豆混播人工草地牧草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比例间的牧草产量除第三刈割期外差异显著(P<0.05);不同播种比例间粗蛋白质、NDF含量差异显著(P<0.05),AD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粗蛋白质含量与箭﨎豌豆播种比例呈正相关(r=0.89).在土壤不缺乏氮素的情况下,施氮肥对牧草产量、品质影响不明显,但高施氮水平较低施氮水平牧草产量、粗蛋白质含量增加,而NDF、ADF含量下降.燕麦与箭﨎豌豆混播最佳刈割期为燕麦乳熟末期至蜡熟期,箭﨎豌豆下部豆荚全部充满时期;播种比例以燕麦50%+箭﨎豌豆50%最好,产草量、粗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都较高,而NDF 、ADF含量较低,便于调制优质干草.  相似文献   
27.
植物内源激素与不同基因型小麦抗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在越冬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冬性和春性基因型小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脱落酸水平在抗寒性较强的冬性品种中显著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赤霉素则在抗寒能力弱的春性品种中含量较高;抗寒性强的品种的生长素在冬前较高;春性品种中的细胞分裂素水平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可以认为上述4种植物内源激素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抗寒能力有关。此外,植物内源激素的活跃变化反应了小麦在越冬期间仍保持较强的生理代谢能力,并未因低温而停止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8.
为构建番茄产量-品质组合评价模型,分析综合评价值对水肥供应的响应,该文采用温室番茄五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水肥试验数据,选取番茄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番茄红素、维生素C、糖酸比6个品质指标及产量数据作为评价指标。研究表明: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基于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法4种单一评价方法的评价值排名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在Kendall-W协和系数事前检验的基础上,运用Broda法、Copeland法、模糊Borda法和基于整体差异的组合评价方法,构建番茄产量-品质组合评价模型。事后检验表明,针对32个处理,4种组合评价模型与各单一评价方法的排序值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以模糊Borda组合评价模型表现最优。进一步,根据模糊Broda组合评价模型的番茄产量-品质综合评价指标与水肥用量间的回归模型,各因子的主效应表现为:施氮量≥灌水量有机肥用量施磷量施钾量。其他因素为中间水平时,番茄产量-品质评价值随灌水量、施氮量、施磷量或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随施钾量无显著变化。而且,灌水量和有机肥用量存在负交互作用,施氮量和施磷量为正交互作用,表明灌水量过高不利于番茄产量-品质的提高,合理增施有机肥及氮、磷肥可有效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该试验条件下,将灌水量、有机肥及氮、磷、钾肥用量依次控制为488.3~508.7 mm、19.3~21.8 t/hm2、498.4~565.6 kg/hm2、399.7~447.1 kg/hm2、698.1~777.9 kg/hm2,可望获得较高的番茄产量,同时兼具较高的品质。  相似文献   
29.
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小麦器官建成的同伸规律与肥水效应等有关研究资料,在进行验证性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研究了小麦不同叶龄与穗分化进程的对应关系,提出以“叶龄余数”做为鉴定穗分化和同伸器官的生长发育进程的外部形态指标;并在总结研究北京郊区和全国小麦高产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W型和V型两套“叶龄指标促控法”,1975年以来在北京郊区推广,获得了较显著的增产效果,并逐步纳入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1980年“叶龄指标促控法”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