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21.
稻鱼复合种养对水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分层取样法对稻-鱼(泥鳅)复合种养水田的土壤酶活性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稻鱼复合种养水田的土壤酶活性高于对照样地。底栖鱼类增加了水田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及脱氢酶活性,其中时脱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土壤酶活性在0—10cm土层最高,由表层到深层逐渐降低。在稻田中加入底栖鱼类组分,有助于提高水田的土壤肥力和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22.
泥鳅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breeding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in paddy field in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particles. [Method] Using chemically stable glass beads as tracers, the effects of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bioturbation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particles in paddy field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bioturbation role of benthic fish in the coupling process of benthic-pelagic interface was discussed. [Result] After ten days of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bioturbation, 43.2% of the glass beads on the surface were transferred downwardly with the maximum distance of 7.5 cm, and the vertical transportation rate of sediment particles was 7.676×10-4g-1·cm-2·d-1. At a depth of 6 cm, 39.7% and 9.9% of the glass beads were respectively transferred upwards and downwards, to the maximum distanc of 4.5 cm and 5.1 cm, respectively; and the vertical transportation rates of sediment particles were 7.597×10-4g-1·cm-2·d-1 and 1.894×10-4g-1·cm-2·d-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bioturbation could promote the circ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nutrients at water/soil interface through affecting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particles.  相似文献   
23.
水田立体开发符合生物学和生态学机制,是一种复合、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24.
家乡的水     
2013年七月一日参加了省著名书画家路遥老师书画院成立书画展,我慢慢的欣赏着一幅幅画卷,当我走到一幅栩栩如生的游鱼画面前,我情不自禁的拿出了手机就拍下了这幅画卷。过后我打开了手机重温一下,拍下画卷那鱼儿竟在水中漫游一般,成群结队的红色鱼儿悠闲的摇头摆尾,慢慢的游动着,真是太美了,为什么静止的画面拍下来竟然会动,我无法解释。  相似文献   
25.
蛤蚧属于较高等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它在构造发育和生态学各方面有许多与两栖类截然不同的特点,在内脏各系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颈的分化明显和延长,其食道,气管相应加长。胃开始出现S型扭曲,在大肠和小肠交界处出现了盲肠;2.出现了支气管,支气管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肺的机能,使成体肺成为专一的呼吸器官。3蛤蚧成体的后肾,输精管和输尿管分开,使泌悄器官和生殖器官相对分离,各成体系执行专一的生理  相似文献   
26.
底栖动物对水体中沉积物的稳定性(再悬浮、抗侵蚀、抗冲刷、抗崩解等)具有综合性的扰动效应。除了生物洞穴对沉积物物理结构的直接作用外,还有生物在扰动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效应。底栖动物扰动区的沉积物通常表现为高含水率、高渗透性、表层沉积物细化、下层沉积物粗化、表层强度降低、下层强度增强,这些物理性状之间密切相关。底栖动物对沉积物稳定性的扰动效应是水体污染释放、营养元素浓度、富营养化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其中的很多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7.
水丝蚓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控制试验,初步研究了底栖动物水丝蚓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生理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丝蚓组稻田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分别达到极显著、显著、极显著.水丝蚓组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生物量氮(BN)高于对照组,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水丝蚓促进了稻田土壤硫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的增殖,抑制了反硫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和活性,有利于增加土壤硫、氮、磷等生源要素的有效性,提高稻田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利用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效应,根据农业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的生态特性,可开发多级物质循环、多层次利用、多物种共生的现代农业技术,为可持续农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8.
环境激素是一类外源性化合物,其种类繁多、来源广泛、途径复杂、状态多样,作用于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肝脏肾脏等,对人类的健康、生长发育和繁衍具有严重危害.由于环境激素作用机理的复杂性,很多方面尚属未知.环境激素的筛选和检测方法、环境激素对生物和人体的作用机制、环境激素的环境行为、环境激素的容量、环境激素的防治措施等,是目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我国应加强环境激素研究,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家协同攻关.  相似文献   
29.
超疏水表面因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植物叶表面的超疏水性,分析了引起超疏水性的主要原因(微观结构、化学组成等),对超疏水自清洁材料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仿生多功能表面的设计和制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泥鳅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索水田养殖泥鳅于其沉积物颗粒分布的作用。[方法]以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研究泥鳅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探讨底栖鱼类在水层一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作用。[结果]泥鳅扰动10d后,沉积物表层示踪颗粒有43.2%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为7.5cm,垂直迁移率为7.676×10^-4g^-1·cm^-2·d^-1。6cm深处的示踪颗粒中,分别有39.7%和9.9%在扰动后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和向下最大迁移距离分别为4.5cm和5.1cm,垂直向上和向下迁移率分别为7.597×10^-4g^-1·cm^-2·d^-1和1.894×10^-4g^-1·cm^-2·d^-1。[结论]泥鳅扰动能影响水田沉积物颗粒的垂直分布,促进水/土界面的营养物质循环与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