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38篇
基础科学   4篇
  52篇
综合类   260篇
农作物   8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籼、粳超级稻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生产特征的差异,以江苏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5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5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积累、分配、运转及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秧苗素质、叶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粳稻生育前期(移栽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上三叶叶长、叶基角、叶开角、披垂度和叶面积衰减率、收获指数均小于籼稻,而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颖花/叶、实粒/叶、粒重/叶)、最大叶面积指数、总充实量、实收产量、生物产量、茎鞘最大输出量和表观输出量及比率均大于籼稻,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虽然粳稻主要生育期单茎干物重均不及籼稻,但群体数量优势保证粳稻具有较高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且随着生长发育的持续,群体光合物质生产优势不断加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于抽穗后25 d前后超过籼稻。粳稻灌浆后期(乳熟至成熟期)仍保持强劲生长优势,而灌浆初期(抽穗至乳熟期)茎鞘贮存物质合理输出,有效保障了高效光合层的安全支撑及高积累产量库的流畅充实。高生物学产量的稳定形成和叶面积“稳升缓降”态势以及拔节至成熟期较强的高效光合物质生产,是粳稻光合系统高效持续产出、灌浆充实多及高产形成的重要特征和原因。  相似文献   
22.
小麦品质除受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决定外 ,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和影响至关重要。栽培措施中 ,以氮素对小麦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各项主要指标的调节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23.
再生稻幼穗分化形成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1987年在扬州对7个水稻品种茎秆上的再生芽进行幼穗分化观察。其结果表明,再生芽的幼穗分化始期在头季稻的雌雄蕊分化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约离头季稻抽穗20天左右。不同类型品种,其伸长节间各节位再生芽幼穗分化始期有差异,多数品种基部节上再生芽幼穗分化早,停滞时间也早而长,上部节上的再生芽幼穗分化迟,停滞时间晚而短。头季稻收割后不同类型品种各节位再生芽幼穗分化进程出现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茎秆中间节上再生芽发育快,两头节上再生芽发育慢,另一种类型是随着伸长节间上升,各节位再生芽的幼穗分化进程也逐节相应加快。  相似文献   
24.
氮肥施用时期对弱筋小麦宁麦9号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优质弱筋小麦宁麦9号为材料,研究江苏淮南麦区高产栽培条件下氮肥施用时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纯氮)量为225 kg·hm-2、基肥与追肥比为5:5的条件下,氮肥施用时期对籽粒营养品质、磨粉品质、面粉品质、面团品质及淀粉糊化特性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越冬期及越冬期前施氮,宁麦9号可达到弱筋小麦品质标准,以全基施处理品质最优,4叶期追施处理的产量和优质较协调。  相似文献   
25.
施氮方式对中筋小麦陕农229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优质中筋小麦陕农229为材料,于江苏淮北麦区研究氮肥不同施用量和基追比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施氮量或增加拔节期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并改善籽粒品质。中筋小麦陕农229采用施氮量262.5kg·hm-2、基追比6∶4、5∶5和4∶63种施氮方式,产量可达7200kg·hm-2以上,各项品质指标符合优质中筋小麦要求,能较好地实现优质与高产的协调统一。施氮量262.5kg·hm-2、基追比5∶5的施氮方式,产量高、品质较好且安全生产性好,是中筋小麦实现优质高产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26.
淮北地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钾素吸收利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淮北地区有代表性的34个中熟中粳品种为试材,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 hm~(–2)),得出各品种的最高产量,将该最高产量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明确处于顶层水平(≥10.50 t hm~(–2))、高层水平(9.75~10.50 t hm~(–2))、中层水平(9.00~9.75 t hm~(–2))和底层水平(≤9.00 t hm~(–2))水稻品种的钾素积累、分配及转运特征。结果表明,4个生产力等级水稻品种地上部植株、茎鞘和叶片的含钾率在拔节期最高;抽穗期顶层水平品种的这3个参数高于其他3个等级的品种;穗部含钾率差异不显著。随着氮肥群体生产力等级的提高,钾素总积累量增多;拔节前底层水平钾素积累量最多,两年平均为120.56 kg hm~(–2),比例占50.56%,顶层水平为最少,两年平均为108.02 kg hm~(–2),比例占35.99%;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顶层水平钾素阶段积累量及比例显著高于其他3个等级。移栽至拔节期,钾素积累速率为中层底层高层顶层水平,拔节后则为顶层高层中层底层水平。叶片的钾素转运量及转运率明显高于茎鞘;顶层水平叶片的钾素转运量高于其他3个等级,高层水平叶片的转运率最高;穗部增加量随生产力等级的递增而变大;抽穗到成熟期,茎鞘、叶片对穗的钾素转运贡献率表现为底层最高,中层次之,顶层最低。4个等级水稻品种籽粒生产率和百千克籽粒吸钾量差异不显著;钾素偏生产力和钾收获指数均表现为顶层高层中层底层水平。总之,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越高,水稻中后期植株钾素积累量及器官对钾素的吸收利用效率越显著。抽穗后保持较高的钾素吸收利用及转运效率是高产水稻品种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7.
为探明钵苗机插方式在稻麦两熟地区对水稻米质性状的影响及其品种类型间差异,本文以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和籼粳交水稻为材料,比较了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3种种植方式在稻麦两熟制高产栽培条件下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特性变化及其品种类型间差异。结果表明,钵苗机插的整精米率比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分别提高1.6%和4.9%(P0.05),整精米产量分别提高7.8%和25.9%(P0.05),改善了稻米加工品质;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的稻米垩白米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显著增加,对稻米外观品质有不利影响,但钵苗机插精米蛋白质含量较高,有利于稻米营养品质的改良,其精米蛋白质产量分别比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提高8.7%和28.0%;3种种植方式相比,钵苗机插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优趋势,其中,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和糊化温度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食味值于种植方式间无显著差异,呈籼粳交水稻和常规粳稻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杂交籼稻毯苗机插钵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由此得出,钵苗机插不仅能增加稻谷产量,还能改善部分稻米品质特征,是稻麦两熟地区实现高产高效优质协调水稻生产的潜力型机械化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28.
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壤关键氮转化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系分泌物是影响土壤氮素转化、N2O排放和植株氮肥利用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栽培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重要关注点。为全面认识根系分泌物在土壤氮循环中的作用,综述了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测定方法,介绍了根系分泌物影响土壤关键氮转化过程及N2O排放的机理,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及N2O排放的抑制作用,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土壤氮素转化的土壤–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以进一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引起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9.
氮肥用量对中筋小麦扬麦11号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为给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氮肥的精量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以中筋小麦扬麦11号为材料,研究了氮肥用量对其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基追比为5:5、追肥在拔节期施用的条件下,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以施氮量225~281.25kg/hm2处理的产量、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  相似文献   
30.
在水稻生产中,秧苗是基础,培育壮秧是水稻高产栽培的技术关键。关于壮秧的形态指标,过去曾提出过扁蒲秧、三叉秧、带蘖秧、健壮秧等,但仅是秧苗在形态特点上的定性描述,缺乏数量概念,不易规范化。近年来,凌启鸿等根据秧苗生理特点和器官同伸规则提出用个体叶蘖基本同伸,群体茎蘖停滞增长(多数个体停止分蘖)叶龄期作为适龄移栽的壮秧指标。为了阐明群体茎蘖滞增叶龄期秧苗的特点,以及群体茎蘖滞增叶龄期、密度和壮秧的关系,明确移栽的适宜叶龄期与最适播量,特进行本试验,以便为大面积培育壮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