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18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研究高温期日粮中添加迷迭香、维生素E、维生素C和大豆油组合对蛋鸡热应激蛋白(HSP70)、溶菌酶(LYZ)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41周龄京粉蛋鸡360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Ⅲ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组在基础日粮之上添加迷迭香草粉(0.6%),Ⅱ组在基础日粮之上添加维生素E(300 mg/kg)、维生素C(200 mg/kg)和大豆油(2%)(E_3C_2D_2组合)。试验结束当天,采集3个处理组各6只鸡的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胸腺、肾脏、小肠、腺胃、卵巢、峡部、膨大部和子宫的组织样品,测定各组织HSP70和LYZ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Ⅰ、Ⅱ组蛋鸡心脏、肺脏、卵巢和子宫部位HSP70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脾脏、腺胃HSP70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肾脏HSP7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HSP7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Ⅰ、Ⅱ组蛋鸡肝脏、心脏、脾脏、肺脏、小肠、腺胃、卵巢和峡部部位LYZ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Ⅱ组子宫、肾脏LYZ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迷迭香组(Ⅰ组)和对照组(P<0.01),而胸腺LYZ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0.6%迷迭香和E_3C_2D_2组合可降低心脏、肺脏、肾脏、卵巢和子宫部位HSP70基因的表达量,增加肝脏、心脏、脾脏、肺脏、小肠、腺胃、卵巢和峡部部位LYZ基因的表达量,从而缓解热应激对蛋鸡生产性能造成的影响,延长鸡蛋的保存时间。  相似文献   
22.
外源新碳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分配与固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外源新碳加入土壤后,传统技术尚无法区分其与原土壤有机碳的不同。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方法,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讨玉米秸秆和根茬添加到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后外源新碳在土壤中分配与固定的差异。结果表明:(1)低肥土壤添加叶28 d后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高于添加根和茎的;高肥土壤添加叶在整个培养期间(1~180 d)SOC含量都高于添加根和茎;两种肥力水平土壤在添加玉米根、茎、叶180 d后SOC含量均接近相等。(2)玉米根、茎、叶的添加对SOC中外源新碳含量以及残体残留率的影响不同,28 d前低肥土壤外源新碳含量高于高肥土壤,28 d后结果与之相反;低肥土壤在培养28 d后添加根的残留率比添加茎和叶的低,高肥土壤在培养7 d后添加叶的残留率比添加根和茎的低。以上结果表明,外源新碳在土壤中的固定受其来源和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23.
安婷婷  李玲娜  王鹤 《安徽农业科学》2017,(32):138-139,177
[目的]从麒麟菜中提取溴酚化合物。[方法]以海洋红藻类麒麟菜为原料,采用50%甲醇、50%乙醇、50%丙酮超声提取和95%乙醇、60%乙醇和50%乙醇浸提的方法,最后评价提取物和分离后组分的体外降血糖活性。[结果]50%乙醇浸提的效率最高,且提取物的降血糖活性高达73%,且氯仿∶甲醇=100∶0组分活性最高,达70%。[结论]为进一步开发海南经济藻类及新的降血糖药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4.
国内食用菌设施化栽培的主流模式仍以自然条件栽培为主,存在空间利用率低和复种指数低的问题。笔者参考工厂化食用菌栽培模式,以河南清丰县阳子菌菇产业示范带出菇棚为研究对象,以低投入、高效、节能为目标,开发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食用菌节能菇棚。该菇棚适合栽培出菇期需氧量大的中高温型食用菌品种。现将该菇棚具体构造及应用测试结果总结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基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施肥与地膜覆盖处理,采用原位13CO2脉冲标记的方法示踪了13C在玉米-土壤系统中的转移与分配,探讨了施肥与地膜覆盖对玉米光合碳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土壤系统光合固定碳转移较快,且分配差异较大,其δ13C值在标记1 d表现为茎叶>根>根际土壤>土体,且同一施肥处理下传统栽培高于覆膜栽培。标记15 d玉米植株和根际土壤δ13C值降低,而土体δ13C值却略有升高。传统栽培不施肥处理对13C富集程度最大,其中茎叶和根δ13C值在标记1 d分别为1 568‰和598‰;标记15 d为178‰和147‰。玉米-土壤系统13C固定比例在标记1 d和15 d分别为64.01%和38.65%,且13C分配按茎叶、根、根际土壤、土体顺序依次降低。覆膜施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光合固定13C数量及13C在玉米和土壤中的分配比例,是促进13C同化与分配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6.
不同氮肥水平下玉米根际土壤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明确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土壤特性与玉米籽粒产量之间的关系,能够为生产上合理施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减轻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大田设置5个氮肥梯度固定施肥样地(对照、180 kg·hm-2、240 kg·hm-2、300 kg·hm-2和360 kg·hm-2,分别简写为CK、N180、N240、N300和N360),并于2012、2013和2014年连续3年在玉米拔节、吐丝、成熟3个关键生育时期测定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脲酶、过氧化氢酶、pH,同时测定玉米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及其氮素累积量,重点分析CK、N240和N360 3个处理根际土壤特性以及植株氮素累积量与玉米籽粒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与CK相比,4个施肥处理(N180、N240、N300和N360)3年产量的平均值分别增加了23.85%、36.40%、39.87%和34.78%;其地上部不同阶段氮素累积量均显著高于CK(2012年播种-拔节除外),并随施肥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CK相比,4个施肥处理根际土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23.38%、57.13%、57.87%和69.74%,非根际土壤硝态氮分别增加59.49%、92.01%、132.08%和179.35%。随施氮量的增加根际土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与CK相比,4个施肥处理3年的非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4.27%、3.51%、5.04%和26.26%。根际土壤pH和非根际土壤pH均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H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5-6.7和5.5-7.2。与非根际土pH相比,根际土壤pH平均降低5%。根际土壤脲酶活性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对照相比,4个施氮处理3年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平均值分别增加了4.02%、14.73%、24.55%和19.64%。根际土和非根际土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与CK相比,4个施氮处理3年的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平均值分别降低了3.03%、5.09%、8.24%和12.67%。CK、N240和N360 3个处理不同生育时期玉米根际土壤特性以及植株氮素累积量与籽粒产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拔节期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连续3年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吐丝期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硝态氮、根际土壤铵态氮和非根际土pH均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2013和2014年根际脲酶活性和根际土壤pH与产量的相关性也达到显著水平。2013和2014年成熟期根际和非根际土硝态氮含量也与玉米产量呈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玉米籽粒产量与拔节期土壤硝态氮含量、根际过氧化氢酶、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相关性较强;与吐丝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和土壤pH以及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累积量、根系生物量相关性较强;与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相关性较强。【结论】根据不同生育时期玉米根际土壤特性与籽粒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施肥,能够保证玉米根际养分的有效供应,营造良好的根际土壤环境,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增加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7.
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及区域站降水资料对2018年8月20—21日榆中县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呈低槽型,500hPa低槽、700hPa低涡和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2)中尺度分析显示,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3)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整层比湿较大,本地水汽条件好;700hPa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必要的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28.
地膜覆盖与施氮肥对光合碳在玉米-土壤系统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覆盖(简称"覆膜")与施肥是促进作物增产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光合碳是"大气-植物-土壤"系统碳固定的起点,也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基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利用~(13)CO2对苗期玉米进行田间原位脉冲标记,分析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动态分配,探讨覆膜与施氮肥对其的影响,对深入认识土壤有机碳固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处理包括:裸地施氮肥(N4)、裸地不施肥(CK)、覆膜施氮肥(FN4)和覆膜不施肥(FCK)。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覆膜施氮肥提高了玉米茎叶和根的生物量,而裸地施氮肥却降低了玉米生物量。苗期标记后第1 h,玉米-土壤系统光合净固定~(13)C量为194~468 mg m~(-2),其中FN4处理净固定~(13)C量最高,~(13)C同化率为76.8%,其次为FCK和CK处理,平均约为51.7%,N4处理净固定~(13)C量最低,为31.8%;标记结束后(第30 d)~(13)C同化率平均约为36.0%。光合碳分配到茎叶的比例为48.1%~89.5%,根为3.6%~19%,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平均分别为9.27%和5.83%。FCK和FN4处理光合碳分配到地下部(根、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比例在标记后第1 d达到最高,分别为29.97%和39.10%,在标记后第30 d分别下降到23.41%和31.44%。CK和N4处理光合碳分配到地下部的比例分别从标记后第1 h的14.87%和11.98%增加到标记后第30 d的27.86%和48.22%。光合碳在地下部的分配与运转受植物生长和土壤本身理化性质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29.
前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许多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炎症性肠病。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讨IL-6基因的表达调控,本研究以京海黄鸡(Gallus gallus)为素材,通过基因组DNA测序技术,检测IL-6基因上游-2 200 bp至下游500 bp区域中的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同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IL-6基因核心启动子区转录因子以及CpG岛(CpG islands),分析所测SNPs以及该基因启动子区SNP突变前后转录因子和CpG岛的变化。测序结果表明,京海黄鸡中共检测到28个SNPs位点,其中位于5'调控区有19个,外显子区2个(均为同义突变),内含子区2个,3'区5个;在28个突变位点中,发现有4个为Gen Bank中未标注的SNPs,其中3个(G-357 A、C-447 G和A-663 G)位于5'调控区,1个位于3'区(C3177T)。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有11个SNPs位于IL-6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并导致转录因子发生了改变;同时由于启动子区C-939G的突变,导致CpG岛区域由原来的3个变为2个,由此推测上述SNPs可能通过影响IL-6基因的启动子区转录因子以及甲基化区域的改变影响IL-6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IL-6基因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这些SNPs与鸡肠道炎症的抗性及生产性能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
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及其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核心要素,其形成、转化及稳定过程还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来源,但由于其腐解过程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高度异质性,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稳定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本文介绍并讨论了近年来关于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相关研究的新发现,探讨了微生物源和植物源有机质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概述了土壤有机质形成的微生物驱动机制,并综述了植物残体输入后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能够为科学地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