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西藏牦牛mtDNA cytb基因的序列多态性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西藏牦牛类群的亲缘关系、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测定了嘉黎牦牛、桑桑牦牛、桑日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康布牦牛、江达牦牛、类乌齐牦牛、丁青牦牛、巴青牦牛等11个西藏牦牛类群共110头牦牛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分析了其多态性,并构建了11个类群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1个西藏牦牛类群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长均为1140 bp,共有单倍型53种,其中新发现的有49种,序列间共有14个SNPs多态位点,核苷酸变异类型包括转换和颠换,无插入和缺失,以同义突变为主,说明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分为:帕里牦牛系、江达牦牛系、巴青牦牛系、桑日牦牛系、类乌齐牦牛系等5大系.  相似文献   
22.
<正>牦牛是生活在海拔3 000 m以上,对高寒、缺氧、枯草期和冰封期长达半年的生态环境具有极强适应能力和抗逆能力的一种特有畜种。主要分布于亚  相似文献   
23.
2005年8月初,对西藏藏北54头3~12岁受体母牦牛实施了同期发情试验,外源激素分别采用促排卵素LHRHA3结合孕马血清PMSG处理法和氯前列腺素(PGF2α)两次注射处理法。结果表明:LHRH—A3+PMSG法处理6-9岁和10~12岁牦牛时发情率(可移植率)分别为93.3%(40%)和60%(20%),二次PGF2口法处理3~5岁、6~9岁、10~12岁牦牛时发情率(可移植率)分别为61.1%(5.5%)、70%(40%)和50%(16.7%)。结论:LHRH—A3+PMS(;法和二次PGF3α法都是成功的同期处理方法,受体在6~9岁时同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4.
为了探讨麦洼牦牛UCP2和UCP3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为牦牛育种工作中遗传标记的辅助选择提供数据参考,试验以97头麦洼牦牛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测序法获得UCP2基因第1,2,3,4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和UCP3基因第3,6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序列,比对获得多态位点,研究其遗传多态性与麦洼牦牛生长性状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UCP2基因第4外显子检测到1个多态位点(T1 499C),第4内含子检测到2个多态位点(A1 766G、C1 925T); UCP3基因第6外显子检测到1个多态位点(T13 190C)。4个突变位点在麦洼牦牛粉嘴和纯黑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 05); 4个多态位点均表现为低度多态[多态信息含量(PIC)0. 25]。UCP2基因T1 499C位点CT基因型个体体重均值显著高于TT型(P0. 05)。说明麦洼牦牛UCP2和UCP3基因存在多态性,其中UCP2基因T1 499C位点可作为麦洼牦牛生长发育性状遗传育种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5.
西藏三大优良类群牦牛产毛性能及毛绒主要物理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藏三个优良类群牦牛毛绒的生产性能及毛品质特性 ,有计划地开展牦牛毛绒产品的开发利用。本课题于 1 997年至 1 998年两年的时间 ,对西藏的嘉黎、帕里、斯布牦牛进行调查 ,以随机采集毛样法 ,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 ,帕里成年牦公牛剪毛量为 0 .71kg ,母牛为 0 .1 9kg。公母牛平均产绒量为 0 .6kg ,含绒率为 56 .75% ,绒毛细度 1 8.1 3~ 2 7.4 9μm ,强度为 1 2 .1 2~ 2 6 .4 2CN。斯布成年牦公牛的剪毛量为 0 .8kg,母牛 0 .1 6kg,公母牛平均产绒量为 0 .5kg,含绒率为 4 7.87% ,绒毛细度为1 9.90~ 32 .89μm,强度为 1 3.38~ 2 9.6 8CN。嘉黎成年牦公牛的剪毛量为 0 .6 9kg,母牛 0 .1 8kg ,公母平均产绒量为 0 .6kg,含绒率为 6 5.4 8% ,绒毛细度 1 8.74~ 33.83μm ,强度为 1 4 .1 8~ 30 .4 2CN。由此说明 ,西藏三大优良类群牦牛具有较强的毛绒生产潜力 ,毛纤维细度小、强伸度好 ,是毛纺工业较好的生产原料  相似文献   
26.
西藏当雄牦牛超数排卵及胚胎移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初,对西藏当雄10头5~10岁供体母牦牛实施了超数排卵试验,超排选用PGF2α+FSH刺激法和埋置阴道栓Cu-Mate+促卵泡素FSH刺激法,FSH的剂量为8.8~9.0 mg/头。根据超排后供体发情表现、黄体数量及获得胚胎数量及质量评定超排效果,将胚胎鲜胚移植给经同期处理的受体母牦牛。结果为:10头供体牛共获得7枚胚胎,PGF2α+FSH连续递减法得到5枚可用胚胎,Cu-Mate+FSH法没有冲到胚胎,5枚胚胎移植给5头受体后妊娠并出生4头牦犊牛。结论为:PGF2α+FSH连续递减法超排效果较好,胚胎移植取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27.
西藏三大优良牦牛类群产乳性能及乳品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1997-1998年对嘉黎、帕里、斯布三大优良类群的成年母牦牛进行了产奶性能的测定与乳品分析,结果表明帕里牦牛的产乳量最高(199.80 kg);其次是斯布牦牛(179.70 kg);嘉黎牦牛最低(147.00 kg),产乳量均低于国内外其他牦牛。乳品分析结果为帕里牦牛乳蛋白质含量为5.73 %,乳脂率为5.95 %,乳糖为3.77 %;斯布牦牛为5.27 %,7.50 %,3.49 %;嘉黎牦牛为5.10 %,6.75 %,3.56 %,并且发现嘉黎牦牛乳中含有微量的硒(0.0064 mg/kg)。  相似文献   
28.
西藏牦牛mtDNA COⅢ全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和类群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为西藏牦牛遗传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1个西藏牦牛类群111个个体的mtDNA COⅢ的全序列进行测定,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它们间的亲缘关系及分类。【结果】①西藏11个牦牛类群的mtDNA COⅢ全序列长度均为781 bp,基因间没有内含子,共编码260个氨基酸,启始密码子AUG(ATG),含一个游离碱基。4种核苷酸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9.2%(T)、29.4%(C)、26.1%(A)和15.2%(G),有一定的偏倚性。②发现西藏牦牛的mtDNA COⅢ共有18种单倍型,11个牦牛类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值在0.378—0.844。表明,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mtDNA COⅢ遗传多样性。③在mtDNA COⅢ的20种氨基酸组成中,亮氨酸平均含量最多,为11.92%,赖氨酸和半胱氨酸平均含量最少,为0.77%。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亲水性氨基酸和疏水性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11.15%、4.62%、29.61%和54.61%。④从mtDNA COⅢ来看,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分为3大类,即帕里牦牛(PL)系、巴青牦牛(BQ)系、斯布牦牛(SB)系。【结论】西藏牦牛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分为3大类;结果支持将牦牛划分为牛亚科中一个独立属(牦牛属,Poephagus)的观点。  相似文献   
29.
试验旨在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EPO)、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PARα)的遗传多样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的相关性。采集不同海拔高度的6个牦牛类群(中甸牦牛、麦洼牦牛、斯布牦牛、类乌齐牦牛、帕里牦牛、申扎牦牛)以及三江黄牛共375头耳样,提取DNA并分别构建DNA池,采用直接测序法结合PCR-RFLP检测分析EPO、PPARα基因的多态性,最后应用SHEsis软件统计分析候选基因SNPs与牦牛高原适应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EPO基因存在3个SNPs位点:rs527G→A、rs1031A→T、rs1192T→C;PPARα基因存在3个SNPs位点:rs77363C→T、rs77471C→A和rs77534C→T。χ2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EPO基因3个SNPs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PARα基因的rs77363C→T位点上,6个牦牛类群都处于平衡状态(P>0.05),在PPARα基因的rs77471C→A和rs77534C→T位点,麦洼牦牛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单倍型分析得出,EPO基因的ATC单倍型在高海拔地区牦牛中的分布频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PPARα基因的TAC单倍型在6个牦牛类群中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其他单倍型。研究表明,EPO、PPARα基因可作为牦牛适应高原环境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探讨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机制提供一定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30.
补体C1q(Complement 1q)蛋白由A、B、C 3条多肽链构成,在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氧化应激、糖脂代谢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牦牛C1QA、C1QB、C1QC基因的分子特性及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该基因对牦牛高原适应性的影响,通过克隆获得牦牛C1QA、C1QB、C1QC基因的CDS区序列,分析其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在线软件进行功能预测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3个基因在牦牛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C1QA、C1QB、C1QC基因CDS区全长分别为735,744,732 bp,分别编码244,247,243个氨基酸;3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均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主要由甘氨酸(Gly)和脯氨酸(Pro)组成,含有C1Q结构域和信号肽,不存在跨膜结构域,属胞外蛋白;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分别存在18,21,15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三者二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构成,比例分别为61.85%,63.97%,66.67%。荧光定量结果显示,C1QA、C1QB基因在肺脏、脾脏中表达量较高,极显著高于心脏、肝脏、肾脏组织(P0.01),C1QC基因在肺脏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组织(P0.01)。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C1QA、C1QB、C1QC基因在牦牛高原适应中的生理功能和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