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林业   5篇
基础科学   1篇
  9篇
综合类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抚育间伐对华北土石山区油松林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抚育间伐是森林经营的关键环节,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对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北沟林场3块间伐强度分别为47.65%(Ⅰ)、56.38%(Ⅱ)、66.44%(Ⅲ)的油松人工林样地和未间伐的对照样地进行植被群落和土壤调查,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种群更新潜力、土壤肥力、植被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方法对油松林群落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间伐后在一定时间内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种群更新潜力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土壤肥力随间伐强度的增大成增大趋势;间伐在减少立木蓄积量的同时增大了灌草生物量,且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适度间伐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油松林群落稳定性表现为:样地Ⅲ>样地Ⅱ>样地Ⅰ>样地CK,间伐有利于提高群落稳定性,适合当地油松林的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22.
林分结构可视化模型的原理及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分结构可视化是了解林分结构特征, 模拟现实林分自然演替与人工经营的重要手段。文中以林分结构可视化模型分类和特点为切入点, 介绍了林分可视化系统(LMS-SVS)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与传统模型相比, LMS-SVS模型操作简便, 集成了多个功能模块, 可以实现林分结构与经营管理措施的实时可视化, 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3.
不同类型植被对高寒沙区土壤改良效果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沙珠玉治沙试验林场内人工植被恢复的长期定位监测为基础,通过分析30 a生的6个植被类型区(青杨、柠条、乌柳、沙棘、柽柳、赖草)以及2个对照区(农田、流动沙区)0~30 cm土壤机械组成、p H值、有机质及主要养分等理化性质指标,明确了高寒沙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改良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1)各类型区在植被恢复30 a后,土壤质地得到极大改良,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但表层土壤的p H变异性较小,0~5 cm表层土壤的恢复效果明显好于5~30 cm层;(2)植被对土壤改良顺序为柠条青杨沙棘赖草乌柳柽柳;(3)柠条和沙棘林适宜在高寒沙区推广种植,并且可以采取适当抚育管理措施,以实现高寒沙区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4.
杏鲍菇不同培养料配方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芯、玉米面、麦麸子、麦壳、高粱壳等为原料,探索不同基质配比对杏鲍菇产量及生物学转化率的影响,结合经济效益分析,筛选出适合内蒙古通辽地区杏鲍菇生产的最佳培养料配方。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玉米芯、玉米面、麦麸子、麦壳、高粱壳等按不同比例配比进行杏鲍菇的栽培,综合考虑生物学效率、投入产出比,配方Ⅵ最适于在内蒙古通辽地区杏鲍菇栽培中推广。  相似文献   
25.
毛乌素沙地风沙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曲线拟合、拟合方程等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南缘流动沙丘0~30cm垂直高度范围内的风沙流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0~30cm高度,输沙率均与风速成正比,与高度成反比,幂函数拟合关系最佳。其中,各高度层输沙率随风速的变化分别呈幂函数或指数函数关系,同风速下输沙率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呈幂函数或指数函数关系;随着风速和气流中总输沙率的增加,0~30cm高度范围内的绝对输沙率增加,相对输沙率(%)的变化为下层趋于减少,中层略变,上层增加,风沙流结构的特征值λ增大;风沙流中沙粒粒度沿垂向变化为细沙增加,中沙减少,沙粒平均粒径变细。  相似文献   
26.
探究落叶期不同结构乔灌木农田防护林带的空气动力学特征,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对于减轻风季(10月-翌年5月)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土壤风蚀灾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风洞模拟技术,以"2行1带"式乔灌木林带为研究对象,按照1:100的缩尺比例,设计了不同疏透度、不同行距的林带模型,分析不同结构林带的风速廓线、防风效能和有效防护比,揭示落叶期不同结构林带空气流场特征和防风效果。结果表明:乔、灌木林带对空气流场垂直结构产生了不同影响,乔木林带对气流具有分层作用,风影区位于林带后5倍树高处(5H),灌木林带对气流具有抬升作用,风影区紧邻林带;疏透度较低的林带风速削弱作用更明显,疏透度45%、58%的乔木林带主要防风效能区间分别为20%~25%和15%~20%,疏透度36%、54%的灌木林带主要防风效能区间分别为10%~20%和5%~15%;在疏透度相近的条件下,行距对乔木林带防护效果的影响较小,在相同防风效能下不同行距乔木林带的累积有效防护比相差不到5个百分点,行距对灌木林带防护效果能产生较明显的影响,4cm行距灌木林带相比2.5cm行距林带在相同防风效能下的累积有效防护比高18~25个百分点;本研究中,乔木林带和灌木林带最优配置均为低疏透度(乔木45%、灌木35%)宽行距(乔木6 cm、灌木4 cm)模式。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构建农田防护林带时,应当充分考虑林木落叶期的结构特征,针对乔木、灌木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搭配,在合理的林带疏透度范围内,适当增大林带行距,以提高林带的防风能力,保障林木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