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篇
  30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河北衡水潮土上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小麦季施用磷肥对玉米的后效及土壤中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高施磷量(187.5 kg hm-2 P2O5)相比,小麦季磷肥施用量减少20%或40%,甚至当年不施磷,对后作玉米籽粒产量、生物量、植株吸磷量均无明显影响。从玉米苗期到成熟期,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下降幅度表现为Ca2-P最大,其次是Ca8-P,再次为Al-P。随着施磷量的减少,土壤Olsen-P、Ca2-P含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与单施无机磷肥150.0 kg hm-2 P2O5相比,用有机肥猪粪磷替代其中20%无机磷肥,显著提高了土壤Olsen-P、Ca2-P和Ca8-P含量。本文结论认为在高肥力的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一个轮作周期中,小麦季减少磷肥用量,对后作玉米生长和产量尚未产生明显的影响。适当配施猪粪,减少无机磷肥,可以提高土壤中的Olsen-P和Ca2-P含量,较好地维持玉米季土壤中磷素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22.
施用木质素对土壤中尿素转化及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木质素不同用量对土壤NH4+-N含量、NO3--N含量、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能抑制土壤脲酶活性,并且随木质素施入量的增加抑制强度增强。木质素对土壤脲酶活性的抑制时间主要在尿素施入土壤后1~14 d,在培养第8 d前后木质素对脲酶抑制率出现最大值,21 d后木质素对脲酶活性不再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木质素通过抑制土壤脲酶活性而延缓尿素的水解,降低铵态氮释放速度。在加入等量尿素态氮的情况下,木质素用量为0.3~0.6 g/kg,尿素水解时间延缓3 d;当木质素用量增加至2.7~6.7 g/kg时抑制时间延长到7 d。木质素同时抑制了土壤中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使施入的尿素较长时间以铵态氮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  相似文献   
23.
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培养与质量管理相关问题,从研究生的视角寻找研究生培养管理的薄弱环节,探寻培养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提出了提高生源质量、加强研究生的课程权力、构建和谐导学关系、优化育人环境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内涵式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4.
湘南丘陵红壤持水特征及水分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湘南丘陵坡地第四纪红壤上连续定位测定土壤含水量,研究了湘南丘陵红壤的周年土壤水分状况。采用压力膜技术,测定了实验区红壤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了红壤的持水和保水特征。结果表明:湘南丘陵第四纪红壤,质地粘重,水稳性微团聚体发育,持水性强,释水力差;湘南丘陵红壤区,降水丰富且季节性变化大,土壤含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坡地红壤的土壤水分状况可划分为四个土壤水分时期:土壤潮湿期(冬-春季)、土壤水分耗损期(夏初)、土壤干旱期(夏季-秋初)和土壤水分补充恢复期(秋末)。湘南坡地红壤普遍存在季节性土壤干旱,多表现为夏秋连旱,对作物生产危害很大。文中还提出了旱地农业土壤水分调控原则。  相似文献   
25.
26.
国内外关于有机肥料中重金属安全限量标准的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有机肥料和农用有机废弃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安全限量标准,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肥料安全控制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人工湿地技术在农业面源水体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肥料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废水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我国众多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大大超过来自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的点源污染。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能耗低、基建投资少、效果显著,被认为是控制农业面源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我国从“八五”首次引进人工湿地工程技术来处理农田径流废水开始,已在滇池、太湖、官厅水库等水域的面源污染控制及畜禽养殖废水处理中采用人工湿地工程技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去污效果,为我国农业面源水体污染治理提供了一条极有参考价值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8.
研究添加秸秆、木质素及其生物炭后潮土CO2释放特征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为合理利用有机物料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等碳量(1%秸秆/土壤质量比)施入4种物料(秸秆、木质素及其裂解的两种生物炭),分析不同处理土壤CO2释放速率、累积释放量和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及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变化与相关性。结果发现,土壤中添加不同物料对土壤CO2释放和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秸秆和木质素能提高土壤CO2释放速率、累积释放量及有机碳矿化强度,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但两种生物炭处理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在培养前期(30 d),不同物料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培养一年后,仅两种生物炭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秸秆及木质素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秸秆和木质素能显著增加DOC、ROC和MBC等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而两种生物炭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土壤DOC、ROC(167 mmol·L-1KMn O4)、ROC(33mmol·L-1KMn O4)和MBC直接影响CO2累积释放量,ROC(333 mmol·L-1KMn O4)对CO2累积释放量具有较强的间接作用。相对于秸秆和木质素而言,生物炭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而没有增加CO2释放量,因此生物炭农用在固碳减排方面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9.
我国有机肥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我国有机肥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我国有机肥的资源丰富,数量持续增长,质量却有所降低,利用率也在下降。有机肥利用技术不适应当前农村的新需求,以及有机肥管理工作不到位,是我国有机肥利用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今后应以秸秆与畜禽粪便的简便处理、直接利用为主要发展方向,争取逐步达到5000万t养分的年施用量,与化肥形成1∶1的施用比例,实现合理的施肥策略。  相似文献   
30.
常见铁肥品种及其使用效果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铁是植物正常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铁虽然在土壤中的丰度很高,但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有效铁很少,导致植物极易缺铁,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的石灰性土壤上,缺铁现象较为严重。利用农艺和生物技术手段解决植物缺铁的效果尚不十分明显,施用铁肥仍是纠正植物缺铁常用的有效方法。国内常用铁肥品种主要有硫酸亚铁为主的无机铁肥和一些有机物与铁复合形成的铁肥(木质素磺酸铁、腐殖酸铁)。乙二胺四乙酸(EDTA)铁肥稳定性相对较低,且EDTA会转化成二酮哌嗪,成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外推广使用乙二胺二邻羟苯基乙酸(EDDHA)、乙二胺二(2-羟基-4-甲酰-苯基)乙酸(EDDHMA)、乙二胺二(2-羟基-4-磺基-苯基)乙酸(EDDHSA)等新型螯合铁肥,用作土施或叶面喷施。另外市场上也出现了新型缓释铁肥和一些可生物降解螯合铁肥,如亚氨基二琥珀酸铁(IDHA/Fe3+)和乙二胺二琥珀酸铁(EDDS/Fe3+)。本文就常见的铁肥品种及其性质与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