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12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探讨了各种人为因素,如施用化学肥料、酸沉降、酸性矿坑水排放、土地利用以及植物体被移去、皆伐、全树利用等诱导下的红壤酸化机制。通过比较分析,导致酸化发生的两个基本过程:一是增加H+,二是减少盐基;任何有利于这两个过程进行的人为因素都将导致或加重土壤酸化。对各种酸化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2.
温度对旱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南方亚热带代表性旱田土壤—贵州玉米 -油菜轮作田、大豆 -冬小麦轮作田和休耕地为研究对象 ,同步观测了整个轮作期土壤N2 O排放通量和温度的季节变化。同时 ,采用DNDC模型定量探讨了未来气温变化对土壤N2 O排放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是土壤N2 O排放通量规律性日变化的最主要控制因素 ;除大豆地外 ,其他作物生长季节和休耕地的N2 O排放通量季节变化与温度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其中冬春季休耕地的N2 O排放通量与温度间存在弱指数函数关系。模型检验结果表明 ,除大豆地外 ,其余试验地的N2 O排放通量均随年均气温升高而升高 ,在冬春季 ,土壤N2 O排放通量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强于夏秋季 ,尤其以冬春季休耕地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3.
温度对旱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南方亚热带代表性旱田土壤-贵州玉米-油菜轮作田、大豆-冬小麦轮作田和休耕地为研究对象,同步观测了整轮作期土壤N2O排放通量和温度的季节变化。同时,采用DNDC模型定量探讨了未来气温变化对土壤N2O排放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土壤N2O排放通量规律性日变化的最主要控制因素;除大豆地外,其他作物生长季节和休耕地的N2O排放通量季节变化与温度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其中冬季休耕地的N2O排放通量与温度间存在弱指数函数关系。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除大豆地外,其余试验地的N2O排放通量均随年均气温升高而升高,在冬春季,土壤N2O排放通量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强于夏秋季,尤其以冬春季休耕地受体气温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4.
为探明根际微生物数量变化与有机污染物消解之间的关系,揭示根际环境中农药快速降解的机理,通过根际袋法土培试验,研究了异丙甲草胺对芹菜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及异丙甲草胺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在试验初期,异丙甲草胺对细菌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d后土壤细菌数量增加,并高于对照土壤。异丙甲草胺对真菌的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且这种刺激作用随所用药剂浓度的提高而增强。在整个试验周期内,无论是处理土壤还是对照土壤,根际土中的微生物数量均要高于非根际土。各浓度处理条件下根际土中异丙甲草胺的半衰期均小于非根际土,1、2.5、5mg·kg-1浓度下根际土中异丙甲草胺的半衰期分别缩短为非根际土的86.22%、78.95%、77.97%,相应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非根际土的1.16、1.27、1.28倍。在根际土壤中,异丙甲草胺更易降解。  相似文献   
25.
手性化合物的对映体选择性分离与检测发展异常迅速.本文全面总结评述了近年来手性污染物的色谱分离分析技术(包括气相、液相、薄层、超临界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的发展.环境中手性污染物-农药在土壤-水环境中的降解与作用具有对映体选择性,对其的分离与分析文中分类作了较为深入的介绍.  相似文献   
26.
利用直链淀粉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AD-RH柱)和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OD-RH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对敌草胺对映体进行了直接手性拆分研究。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流速、柱温等对敌草胺对映体的色谱保留和分离的影响,并对敌草胺对映体与固定相之间的色谱保留和分离的热力学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流速为0.5mL/m in、乙腈-水为50∶50(体积比)、柱温在1035℃条件下,AD-RH和OD-RH柱的△△H0值分别为-1 160.79和-673.40J/mol,即AD-RH柱的拆分能力优于OD-RH柱,二者都能实现基线分离。  相似文献   
27.
采用目标因子分析技术并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建立了一种对混用除草剂的各组分不经分离进行同时测定的方法。参照均匀设计表配制9组不同浓度组合的混合物标准液,在200~230 nm波段(间隔3 nm)测10个波长点,再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测定未知样品的吸光度,将数据输入MATLAB目标因子分析程序,即可求得各组分含量。该方法对3种除草剂的回收率分别为氰草津99.30%~101.60%,异丙甲草胺97.97%~101.36%,莠去津97.30%~101.50%。3种除草剂回收率的标准偏差分别为氰草津1.06%、异丙甲草胺1.49%、莠去津1.88%,相对标准偏差 分别为氰草津1.05%、异丙甲草胺1.48%、莠去津1.89%。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因子分析方法对此类混用除草剂的同时测定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28.
红壤中铝、锰和铁在酸雨作用下的释放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酸雨作用下红壤中Al、Mn和Fe的释放大多具有阶段性特征,旦土壤不同,其阶段性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多数情况下同一土壤中Al和Fe的阶段性释放特征较为相似。3种元素累积释放量(Q)随淋溶量(H)的变化符合二次模型:Q=A B1H B2H2。经过9150~10650mm的酸雨淋溶以后,与对照(pH5.6)相比,pH4.5的酸雨使Al累积释放量增加8.16%~87.49%,Mn增加-4.29%~24.75%,Fe增加5.78%~86.03%;pH3.5的酸雨使Al累积释放量增加68.59%~158.60%,Mn增加26.11%~205.53%,Fe增加8.48%~138.88%。3种元素对酸雨的敏感性依次是:Al>Fe>Mn。其累积释放量在不同土壤之间表现出基本一致的特点:Al和Mn的释放量较为接近,且远远大于Fe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29.
用通径分析法研究土壤水解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5  
为正确评价土壤性质对酶活性的影响程度 ,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浙江 5种土壤 1 2个样品中的土壤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是制约脲酶、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素 ,而阳离子交换量对三种酶活性的影响均很微弱 ;就通径分析的直接效应而言 ,pH对脲酶活性的影响最为显著 ,对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当。然而pH对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的这种直接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被通过其它因素对三种酶的间接效应所抵消 ;土壤粉粒对转化酶活性的作用尤为显著。此外 ,粘粒对酸性磷酸酶、砂粒对脲酶有一定影响且均主要体现为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30.
在室内培养试验条件下, 研究了不同剂量苄嘧磺隆(0~750 g/hm[sup]2[/sup])对淹水稻田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和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脂含量)随培养期延长而缓慢减少,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脂含量)随苄嘧磺隆增加而有所减少。所有处理中异养型细菌(富营养菌和贫营养菌)随培养期延长持续减少,与对照相比土壤中异养型细菌随苄嘧磺隆剂量增加而快速减少,尤其是苄嘧磺隆剂量较大(375和750 g/hm[sup]2[/sup])的土壤中异养型细菌显著减少。土壤电子运输系统/脱氢酶活度在第1周内随培养时间延长持续下降,之后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强。与对照相比,土壤电子运输系统活度也随除草剂苄嘧磺隆施用剂量的升高而下降。第1周内土壤酚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持续增加,之后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少。 与对照相比,土壤酚含量随苄嘧磺隆施用剂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加,尤其是苄嘧磺隆剂量较大(375和750 g/hm[sup]2[/sup])的土壤中酚含量显著增加。在所有处理中,土壤中蛋白质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缓慢减少,但不显著。土壤蛋白质含量随除草剂苄嘧磺隆剂量增加而略微增加,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