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1.
为明确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新型吡啶酰胺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在中国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氟唑菌酰羟胺对湖北省6个地区106株禾谷镰孢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及其与多菌灵和氰烯菌酯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氟唑菌酰羟胺对106株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 (0.018 0 ± 0.209 0) mg/L,平均值为 (0.072 8 ± 0.025 9) mg/L;对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值为 (0.052 7 ± 0.473 2) mg/L,平均值为 (0.176 0± 0.059 6) mg/mL;且其EC50值频率分布均呈单峰曲线,因此可分别将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平均EC50值作为禾谷镰孢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基线。初步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抗多菌灵或氰烯菌酯的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均未表现出抗性。田间试验显示,氟唑菌酰羟胺有效剂量200 g/hm2处理的防效 (超过90.0%) 显著高于对照药剂氰烯菌酯600 g/hm2的防效 (78.0%),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效果在127%~135%之间。经氟唑菌酰羟胺处理后,小麦籽粒中由禾谷镰孢菌产生的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 的含量比空白对照降低了55.09%。研究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禾谷镰孢菌呈现出较高的室内活性且田间防效优越,同时还能降低小麦籽粒中DON毒素的含量及提高小麦产量,因此可作为生产中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或后备药剂,同时也可考虑用作为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抗性治理的替代药剂。  相似文献   
22.
小麦播种前采用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病虫害的一种有效途径。土壤湿度不均会给药剂拌种后小麦苗情造成影响。选取六种常用拌种剂,设置浇水和不浇水两个湿度处理,研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六种拌种剂对小麦苗情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剂对小麦基本苗、最高苗、株高和产量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而湿度只显著影响最高苗和产量(P<0.01),药剂与湿度对小麦产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1)。  相似文献   
23.
武怀恒  褚世海  万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4):160-161,203
[目的]探讨温度对黑点切叶野螟发育和取食量的影响,为利用黑点切叶野螟防治空心莲子草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空心莲子草为食料,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对黑点切叶野螟幼虫发育历期、取食量和日平均取适量的影响。[结果]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黑点切叶野螟幼虫的发育历期缩短,取食量增加,日平均食叶量增加。在17、22、27、32℃恒温下幼虫的历期分别为(53.84±2.70)、(22.02±0.74)、(14.48±0.08)、(10.97±0.57)d,取食量分别为(51.85±11.18)、(229.07±53.41)、(323.71±111.37)、(174.76±35.76)mg,日平均取食量分别为(0.96±0.21)、(10.40±2.42)、(22.36±7.69)、(15.93±3.26)mg/d。当温度达到37℃后,黑点切叶野螟无法完成生活史。[结论]综合研究结果来看,黑点切叶野螟的最适发育温度为27℃。  相似文献   
24.
对湖北省长阳县高山蔬菜种植区域的蔬菜病虫害发生及农药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初步掌握了长阳县高山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种类、特点及现阶段用药情况,指出了实际生产中高山蔬菜用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5.
近年来,随着芦笋种植面积的加大,芦笋茎枯病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芦笋的生产。为了更好的防治芦笋茎枯病,2017年田间评价了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供试药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267mg~333mg/kg (即商品用药量稀释1500倍~1875倍)时,对芦笋茎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在该使用剂量范围内对芦笋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
为明确中国61个小麦后备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水平及其抗病基因,将2016年从黄淮海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的9个市采集分离的269株单孢子堆白粉病菌,分别接种于61个小麦后备品种进行抗性测定;用NTSYSpc 2.10e软件对供试品种表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用35株鉴别菌株对29个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材料和61个小麦后备品种进行鉴别,比较其抗谱并推导61个小麦后备品种所含抗白粉病基因。结果显示,61个小麦后备品种间的抗谱存在明显差异,国豪麦5号和7号、BL5008、绵麦系列、黔麦系列、楚麦16号、内麦101和366等18个品种抗谱较宽,抗性频率均大于97.0%;泰科麦5303、邯11-5272和临Y8222等10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在42.0%~56.1%之间;郑麦0943等33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小于37.9%。聚类分析可将61个小麦后备品种分成5大类,第I类有11个品种,其中8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在42.0%~56.1%之间;第II类和第III类共30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小于32.7%;第IV类有2个品种,抗性频率分别为53.5%和53.2%,第V类有18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大于97.0%;聚类显示来自于同一地区且抗性频率相近的品种具有相似或相近的抗性遗传背景。本研究推导出21个小麦后备品种含抗病Pm基因,其中,邯11-5272含有Pm30,安科1503含有Pm2、Pm5a、Pm6、Pm19和Pm30,临Y8222含有Pm5a、Pm6、Pm19和Pm30,云154-15含有Pm5a、Pm6、Pm7、Pm19和Pm2+ta,泰科麦5303等6个品种含有Pm2和Pm30,华麦7号等5个品种含有Pm5a、Pm6和Pm19,扬麦24号等6个品种含有Pm5a、Pm6、Pm19和Pm2+ta。研究表明,54.1%的小麦后备品种对白粉病菌群的抗性频率小于37.9%,存在适宜条件下小麦白粉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因此这些小麦后备品种推广种植时需加强病害预警和监测。  相似文献   
27.
[目的]了解黑点切叶野螟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空心莲子草为食料,测定不同温度(17、22、27、32℃)下黑点切叶野螟生长发育温度参数;测定该虫卵、1~5龄幼虫、蛹发育及成虫产卵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该虫除卵期以外其他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卵、1~5龄幼虫、蛹及卵到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80、11.19、13.28、13.20、12.31、15.28、12.10、0℃,有效积温分别为77.67、70.78、46.24、35.65、40.15、27.39、101.70、267.17 d·℃.1~5龄幼虫和蛹的过冷却点分别为-15.57±3.14、-15.74±3.58、-12.72±4.30、-7.68±3.57、-6.75±3.69、-14.67±3.70℃,体液结冰点分别为-13.80±3.09、-11.75±4.95、-4.28±1.95、-2.03±1.20、-1.62±1.17、-5.47±2.60℃.[结论]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利用黑点切叶野螟防治空心莲子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
基于湖北省温湿度等自然条件、玉米种植情况和生长适期,分析了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湖北省玉米上暴发的潜在风险。同时,针对草地贪夜蛾提出了防控建议,低龄幼虫为防控最佳时期,可选择Bt毒素、绿僵菌、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成虫可采用诱虫灯和性诱剂诱杀。  相似文献   
29.
30.
对湖北省稻田害虫的卵寄生蜂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及螟黄赤眼蜂(T. australicum)为优势种群,寄生率最高可达94.1%~95.0%;稻苞虫黑卵蜂(Telenomus parnarae)为次要优势种群,寄生率最高可达87.5%,其他卵寄生蜂的寄生率较低,一般低于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