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32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30篇
  313篇
综合类   158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4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38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21.
温度与水分状况对作物叶片水分能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试验研究不同温度与水分胁迫对小麦和玉米幼苗叶水势及渗透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时随土壤水势的降低,叶水势呈下降趋势;相同土壤水势条件下随温度升高,叶水势呈下降趋势。温度和水分状况对叶片渗透势的影响与叶水势不同,随温度升高和水分胁迫的加剧,叶片渗透势则呈先降后升趋势。通过对作物叶水势和渗透势变化幅度的比较,说明小麦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旱性能均大于玉米。对植物叶片水分水偏摩尔自由能(ΔG)、焓(ΔS)、熵(ΔH)计算与分析,初步从能量的观点证实作物在27℃左右温度时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22.
荒漠-绿洲边缘区生态过渡带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小红  段争虎  何洪泽 《土壤》2009,41(1):97-101
通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了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边缘区生态过渡带的土壤粒级分布、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和速效磷(AP)的含量,并采用1993年杨培岭等提出的用粒径的重量分布代替数量分布的土壤分形模型,计算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最后利用统计分析法,研究了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粒级分布及各养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从荒漠边缘向绿洲延伸的过渡带,土壤中砂粒含量占绝对优势,粉粒居中,黏粒最少,采样区土壤质地较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2.105~2.609之间变动,处于极低水平,与土壤各养分指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除靠近绿洲区存在一个"生态裂谷"外,整体呈上升趋势;利用相关分析法得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黏粉粒及各养分指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回归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砂粒含量每增加1g/kg,颗粒分形维数D降低0.0019个单位;粉粒和黏粒含量每增加1g/kg,颗粒分形维数D分别增加0.002和0,023个单位,对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变化幅度的影响依次为黏粒>粉粒>砂粒,分形维数对黏粒含量的变化最为敏感.因此,可以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作为衡量荒漠-绿洲边缘区土壤养分变化状况的指标之一,用于反映荒漠绿洲区土壤的退化状况.  相似文献   
23.
长期种植苜蓿对土壤氮素营养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13年长期施肥和轮作试验结果表明,连续种植苜蓿对N肥、P肥、有机肥的配合施用(NPM)较单施P肥对提高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水平有较好效果;而无论施肥与否,种植苜蓿对土壤深层NO3^-均造成不同程度的亏缺。苜蓿(NPM)连作较小麦(NPM)连作土壤NO3^--N利用率高;种植苜蓿对土壤铵态氮(NH4^ -N)分布影响与NO3^--N不同,深层土壤CK、NPM配施处理CK、NPM配施处理NH4^ -N含理明显高于施P和裸地处理,不同作物种植系统中以苜蓿连作土壤剖面中NH4^ -N含量最高。与其他轮作相比,苜蓿连作在提高土壤剖面供N能力方面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24.
1986-2013年黄河宁蒙河段风蚀模数与风沙入河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缓解宁(宁夏)蒙(内蒙古)河段的淤积问题,需要对该河段风蚀灾害和风沙入黄量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该文选取综合风蚀模拟系统(integrated wind-erosion modeling system,IWEMS)和修订版风蚀方程(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RWEQ)对1986-2013年黄河宁蒙河段风蚀模数进行了估算,并结合风沙输移方程,对不同河段的风沙入黄量进行了计算。发现宁蒙河段的风蚀灾害主要发生在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奇沙漠和河东沙地等沙漠区域。自1986年以来河东沙地的风蚀模数逐渐降低,而乌兰布和沙漠的风蚀模数则逐渐凸显,成为宁蒙河段风蚀最严重的区域。1986-2013年间,整个宁蒙河段受风蚀灾害的面积逐渐减小,平均风蚀模数迅速下降,线性拟合函数斜率高达-182.81。风沙入黄量结果显示,石嘴山—巴彦高勒段的年均风沙入黄量最大,高达9.31×106 t/a;下河沿—青铜峡段最小,其值仅为7.6×105 t/a。另外,除石嘴山—巴彦高勒段之外,其余河段风沙入黄量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通过对宁蒙河段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发现宁蒙河段的风蚀模数的变化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解决黄河淤积问题、完善黄河沿岸风沙防护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以甘肃道地中药材纹党(Codonopsis pilosula)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浓度10-6、10-5、10-4、10-3 mol/L Pb2+处理对纹党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探究Pb2+污染对纹党品质的影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Pb2+对纹党种子吸胀过程中相对吸水量的增加有抑制作用,随着Pb2+浓度的提高,党参种子的萌发率、萌发指数、幼苗生长及根尖微核和有丝分裂率变化,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浓度的Pb2+处理能够促进叶绿素的形成,高浓度则抑制叶绿素形成;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随Pb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Pb2+对SOD、POD和CAT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见,生物测定结果大多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26.
科尔沁沙地小叶杨和杂交杨一些生理生态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P4气孔计和PV曲线研究了小叶杨和杂交杨气孔导率和水分状况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干旱的5、6月份,小叶杨的气孔导率远远高于杂交杨;在湿润的7月又低于杂交场;在生长近结束的8月底二者气地度近等;(2)小叶杨和杂交杨各在干旱的5月渗透调节抗旱能力相差不多,以后各月杂交杨则高于小叶杨,6月最明显;随着植物枝条木质化程度的提高,二者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旱性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7.
西藏日喀则地区草地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怀顺 《草业科学》2000,17(6):7-11
以西藏日喀则地区草地资源现状为基础,综合分析了其可持续利用的三大影响因子,提出了该区实现草地中持续利用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28.
为了解玉米幼苗对不同强度风吹危害的逆境生理响应特征,2013年在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0(CK)、9、15 m·s-1和18 m·s-1净风吹袭20 min下玉米幼苗丙二醛含量(MDA)、膜透性、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风吹强度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生长量和地上生物量下降,其中18 m·s-1处理的株高和茎粗生长量及地上生物量分别较CK下降4.48%、11.28%和13.23%;风吹胁迫下玉米幼苗丙二醛含量与CK没有显著差异,但各处理膜透性均显著高于CK,其中15 m·s-1和18 m·s-1处理膜透性分别较CK增加84.36%和116.62%;随着风吹强度增强,SOD、POD和CAT活性均趋于增加,其中18 m·s-1处理分别较CK增加37.45%、94.65%和82.14%;随着风吹强度增强,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脯氨酸含量趋于下降,和CK相比,18 m·s-1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加31.48%,脯氨酸含量下降40.26%。结果表明,20 min风吹处理已对玉米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虽未导致玉米幼苗明显的膜脂过氧化,却使其细胞膜受损,SOD、POD和CAT在防止其膜脂过氧化过氧化过程中共同发挥了保护细胞膜的作用,可溶性糖起到了渗透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9.
近50 a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我国监测时间最长、资料最为完备的一条冰川.1962年以来,采用5种观测方法共开展过9次地形图测量和3次乌鲁木齐河源区的航空摄影测量.通过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已有观测数据的分析,结合2012年最新观测资料对该冰川近50 a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62年和1980年的面积数据存在偏差.对原始测图重新数字化后,得到1962年和1980年该冰川面积分别为1.91 km2和1.86 km2.2012年采用GPS-RTK测量技术,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进行详细的地形测绘和末端变化观测,结果显示,冰川面积为1.59 km2,其中东支和西支面积分别为1.02 km2和0.57 km2.近50 a来,该冰川退缩率为16.8%.冰川整体处于消融状态,但冰面消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冰面坡度10°区域消融最为强烈.东支南北坡退缩普遍较强,西支北坡退缩快,东北坡面积有所增加,消融速度加快主要受气温和地形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0.
兰州市农村饮用水中硝态氮分布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体硝态氮污染是水污染研究的焦点之一。通过对兰州市7个县区农村98个生活饮用水水样的测定分析,结合国家相关标准(GB5749—2006),对兰州市农村生活饮用水硝态氮含量进行评价,并通过回归分析推断了不同水源类型水体硝酸根与电导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①兰州农村生活饮用水水体硝态氮平均含量为(5.42±6.63)mg·L-1,合格率为86.73%;②皋兰县、西固区和安宁区农村生活饮用水硝态氮含量无超标现象,榆中县、七里河区、永登县、红古区农村生活饮用水硝态氮含量较高,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合格率分别为77.27%、77.78%、80.00%和83.33%;③不同水源类型水体硝态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自来水、河水和水库水合格率均为100%;窖水、深井水(>30m)和泉水硝态氮含量较高,合格率分别为92.00%、91.66%和55.56%;浅井水(<30m)硝态氮平均含量最高,为(22.27±10.54)mg·L-1,合格率仅为25.00%;④除水库水和浅井水,其他类型水体硝酸根与电导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⑤浅井水中水体硝态氮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⑥浅井水和泉水水体硝态氮含量与农田氮投入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