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0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2篇
  20篇
综合类   81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利用蔷薇科S-RNase通用引物Pru-C2/PruCE-R以及12对特异性引物,对贵州省栽培的20个中国李(Prunus salicina Lindl.)品种叶片DNA进行PCR扩增,鉴定其S基因型。结果表明:采用S-RNase通用引物,仅11个李品种扩增出2个条带;采用12对S-RNase特异性引物,既扩增出与通用引物一样的结果,又鉴定出2个品种的S基因型。共鉴定了13个中国李品种完整的S基因型:红心李ShS10,姜黄李S10S20,南方李SiS9,柰李ShSf,槜李ShS7,幸运SbSc,芙蓉李SbSi,大红袍SdS20,前卫红SeSh,玫瑰皇后、澳得罗达、黑宝石和秋姬李Sb  相似文献   
172.
株高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突变体bgsd-2在抽穗期与野生型平塘黑糯相比,表现出明显矮化,但是苗期株高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在前期PTWT和bgsd-2抽穗期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比较分析了PTWT和bgsd-2苗期和抽穗期两个发育阶段差异基因的动态变化。从4个比较组(PTWT-L与PTWT-F、bgsd-2-L与bgsd-2-F、PTWT-L与bgsd-2-L、PTWT-F与bgsd-2-F)中分别鉴定得到3 984、3 533、2 107、1 082个差异基因。KEGG分析发现,水稻苗期到抽穗期转变过程中,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碳代谢和核糖体等途径起重要作用。KEGG富集显示,bgsd-2突变位点可能直接影响苯丙烷生物合成和苯丙氨酸代谢两条途径相关基因表达。进一步分析不同比较组中差异转录因子变化的数量和类别,筛选到多个可能在bgsd-2从苗期到抽穗期转变过程中起作用的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173.
冷胁迫是影响茶树(Camellia sinensis)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非生物胁迫。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non-expresse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 NPRs)是植物抗病途径中的主要免疫调节蛋白。目前,茶树中NPR基因家族及其在冷响应中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茶树基因组中筛选鉴定出3个定位于不同的染色体的NPR基因,命名为CsNPR1、CsNPR2和CsNPR3(GenBank No.ON794747)。这些基因均包含家族保守的BTB/POZ、Ankyrin重复结构域以及多个半胱氨酸残基。进化分析发现,茶树的NPR家族成员的数量虽然与其他物种存在差异,但进化中表现出很强的保守性,与拟南芥及其他物种的分类结果相同。基因结构分析表明,茶树NPR家族与拟南芥具有相似的内含子-外显子结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探明CsNPR1、CsNPR2和CsNPR3的组织表达模式以及对冷刺激和水杨酸(SA)的响应情况。进一步克隆被冷信号和SA信号同时诱导表达的CsNPR3,比对发现该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着品种差异...  相似文献   
174.
为了实现多指标筛选绿茶中抑菌成分,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以3个贵州特色茶树品种(黔茶1号、黔湄419、黔湄601)夏季的一芽三叶为原料,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分别加工成绿茶,采用双层平板法比较抑菌活性,并测定各提取物活性成分的含量,以相关成分的含量为指标设计正交试验研究提取工艺。结果表明,4个茶树品种绿茶甲醇提取物与水提取物共8个样品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黔茶1号绿茶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与抑菌作用呈相关关系的成分有总酚、总黄酮、儿茶素类、EGCG、ECG和EC。以上述6种成分为指标,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时间12 min,浸提温度70℃,料液质量体积比1∶25,甲醇体积分数75%。3次平行验证RSD值均在5%以内。综上所述,本研究优选出的甲醇提取工艺条件科学合理、简单可行,可为黔茶1号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抑菌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5.
为明确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 de Fonscolombe寄主选择行为机理, 通过自由选择法研究有翅成蚜对7个茶树品种的取食选择性, 利用蚜量比值法对供试茶树品种进行抗性鉴定, 并进一步分析茶蚜取食选择性与茶树叶片物理性状及主要生化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有翅成蚜对7个茶树品种的取食选择性存在差异, 其中对‘黄金芽’的选择性最强, 而对‘黔茶1号’和‘黔茶10号’的选择性最弱。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 供试茶树品种中, ‘黔茶1号’‘黔茶10号’为抗虫品种; ‘福鼎大白茶’‘龙井43’‘黔茶8号’为中抗品种; ‘黔湄601’为感虫品种; ‘黄金芽’为高感品种。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茶蚜取食选择性与茶树叶片总厚度(r=-0.84)、下表皮厚度(r=-0.78)、栅栏组织厚度(r=-0.94)、咖啡碱含量(r=-0.91)、茶多酚含量(r=-0.94)呈显著负相关, 与气孔密度(r=0.93)、游离氨基酸含量(r=0.94)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海绵组织厚度(r=-0.27)、可溶性糖含量(r=0.75)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可为我国抗蚜种质资源鉴选及利用、茶蚜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6.
本研究以德油5号F1作母本,自育新品系273R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在其F2群体中出现6株苗期株型明显矮缩的变异株,经5代纯化后育成稳定的甘蓝型矮秆油菜新种质“LSW2018”。该种质苗期苗型矮缩、匍匐生长,叶面皱缩,叶片厚,叶柄短,叶色深;现蕾至成熟期,植株逐渐转为正常形态,茎秆粗壮,节间短,抗倒性特强,分枝部位低,其开花习性、分枝角度、花序特征、一二次分枝数等性状与同源正常高秆品系HSW2018无明显区别,而株高和分枝高度差异极显著。LSW2018育苗移栽平均株高为136.24 cm、直播平均株高为110.4 cm,是适宜机械化、轻简化种植的矮秆甘蓝型油菜新种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