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6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0篇
  4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81篇
园艺   1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71.
德昌位于四川省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腹心地带,属低纬高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热量高、光照足、雨水多等诸多立体气候资源优势,特别是冬春季节丰富的光热资源是发展优质早蒜薹的天然温室,生  相似文献   
172.
【目的】对秦川牛、鲁西牛、鲁西与西门塔尔杂种牛(简称鲁杂牛)、南阳牛、夏南牛和郏县红牛6个品种中国黄牛Somatostatin基因(SST)的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进行SNPs检测,研究其与6个品种中国黄牛部分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DNA直接测序技术和PCR-SSCP方法,对669头中国黄牛SST基因第1和第2外显子进行多态性分析,运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对SST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6个品种中国黄牛生长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在SST基因第126个碱基处找到1处多态位点,除秦川牛和鲁杂牛有GG和AG 2种基因型外,其他4个品种牛中均存在AA、AG、GG 3种基因型。运用卡方检验模型对6个品种黄牛中等位基因A/G的频率、基因型频率、多态信息含量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供试品种在这一位点上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该位点的A、G等位基因频率和多态信息含量在6个品种中国黄牛中分别为0.053 8~0.218 8,0.781 2~0.946 2和0.096 6~0.283 4。SST基因的多态性与6个品种黄牛的8个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该位点对669个个体中的某些生长性状指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24月龄秦川牛品种中,GG型个体的体斜长、腰角宽和坐骨端宽均高于AG型个体(P<0.05);12月龄鲁西牛品种中,GG型个体的体斜长均高于AA型个体(P<0.05);12月龄鲁杂牛牛群体中,GG型个体的体斜长和体高均高于AG型个体(P<0.05);其他品种牛各基因型个体之间的生长性状指标差异均不显著。【结论】SST基因可能与秦川牛、鲁西牛和鲁杂牛的生长性状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作为秦川牛、鲁西牛和鲁杂牛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73.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亚硫酸氢钠生理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来分析、研究亚硫酸氢盐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机理是一个十分前沿和热门的课题。对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指出了后续研究的重点,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4.
为研究玉米种子萌发初期可溶性糖的变化和能量供应,以玉米品种"大白头"为试验材料,分析吸胀0~24 h种子水分、可溶性糖、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和ATP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种子可溶性糖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贮藏于胚中;种子吸胀过程中蔗糖含量降低,麦芽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升高,且种子吸胀8 h时蔗糖的转化已被启动。酶活性和基因定量结果表明,种子吸胀8 h时,糖酵解途径和三羧酸循环已被活化,戊糖磷酸途径被活化。种子吸胀前8 h为快速吸水期,传统认为快速吸水阶段属于物理吸水,玉米种子在快速吸水阶段即已启动了蔗糖的转化,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途径被活化。  相似文献   
175.
薛梅  朱国平 《中国水产科学》2021,28(9):1238-1250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丰富的生物量和所处食物网中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 其生态作用和摄食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南极磷虾是典型的植食性浮游动物,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杂食性, 其摄食对象会因所在海域优势浮游植物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有着作为浮游植物自然采样器的潜力。有关南极磷虾胃含物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 但研究内容存在着显著的时空异质性, 研究区域极为零散, 且环南极分布不均。随着食性研究领域新兴方法的应用, 胃含物分析因方法费时、劳动密集, 且需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近年来缺乏及时且必要的研究。但作为一种检验南极磷虾短期内摄食的直接手段, 将胃含物分析这种传统的食性研究方法与脂质生物标记物、稳定同位素、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新兴方法相结合, 可以突破单种方法的局限性, 并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更为准确且全面的摄食生态学信息。本研究从南极磷虾胃含物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应用、胃含物主要组成及季节、海区、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 并进一步探讨了南极磷虾作为南大洋浮游植物采集器的潜力, 为之后研究南极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