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5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8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mmonia nitrogen on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cuttlefish Sepia pharaonis . Embryos were exposed to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0, 1, 3, and 5 mg/L) of total ammonia–nitrogen (TAN) during incubation. The developmental rate, malformations, mortality, hatching rate, incubation period, yolk utilization efficiency ratio, and weight of the newly hatched cuttlefish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monia nitrogen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development of S. pharaonis embryos and induced malformations and even death. Hatching was delayed, the hatching rate was reduced, mortality and the incubation period increased, and the yolk utilization efficiency ratio and weight of the newly hatched cuttlefish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after the embryos were exposed to more than 1 mg/L TAN for prolonged period. These variables could be used as an integrative biomarker or indicator of aquatic environmental ammonia contamination. In summary,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mmonia caused toxicity in the embryos.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AN is greater than 1 mg/L, ammonia levels should be reduced to prevent toxic effects on embryon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2.
173.
174.
吡唑醚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新型广谱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控农作物上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兼具保护、治疗和叶片渗透传导作用,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等特点。吡唑醚菌酯上市至今已有近20年,在全球多种作物上登记使用,使用总量大、应用范围广,在土壤和水生态系统中蓄积污染,对环境和动植物存在较高的潜在风险。本文总结了吡唑醚菌酯的理化性质、作用特点及应用概况,对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及在动植物体内的代谢、毒理、检测方法、残留限量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吡唑醚菌酯的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降解代谢机理研究、环境污染修复、残留限量标准制定和科学施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5.
为阐明新型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吡噻菌胺的生态暴露风险与环境行为归趋,本文从合成路径、生物活性、生态毒理、分析方法和环境行为五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指出吡噻菌胺对真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显著,防治效果优于治疗效果;吡噻菌胺对水生生物具有较高的生态毒性,且对细胞活力及氧化应激具有显著的对映体选择性差异。建议后续深入开展不同环境下吡噻菌胺的行为特征及其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特别是对映体选择性的分子机制,探索高效低风险的手性对映体,建立科学精准的风险评估体系,降低其对水生生物安全和人类生殖健康的高潜在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76.
177.
农药在农业病虫草害的防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农药应用后其母体和转化产物在农产品和水体、土壤、空气等环境中的残留存在一定的生物活性或毒性风险。传统的农药活性和毒性的评估手段不仅耗时、耗力、耗成本, 且违背实验动物“3R”原则, 也难以快速准确预测种类繁多且不断增加的农药化学品对人体和生态健康的风险。计算毒理学为农药化合物的毒性预测、活性筛查及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毒理学的发展及其在农药毒性预测、活性筛查及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现状, 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农药对人类健康及环境安全的风险评估提供新思路。该领域的研究对指导农药的安全生产、科学使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8.
川楝素引致菜青虫中毒症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楝素具有一定的拒食活性,不同浓度处理可因影响试虫的取食反应、进食速度而表现出不同的中毒症状。快速取食或高剂量注射(5μg/头)可使试虫麻痹、昏迷,并引致中肠发生病理变化。较低剂量(0.5~1μg/头注射,100~300μg/mL饲喂)处理或缓慢进食使幼虫化为畸形虫体。其中毒症状较为复杂且有别于常规杀虫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