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10篇
  2篇
综合类   42篇
水产渔业   53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中草药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22.
123.
湘江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按4个季节,在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岳阳共设6个采样站,35个采样点,对湘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密度分布与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种类数、生物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湘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33属259种,其中绿藻(92种)和硅藻(71种)种类较多,分别占总种类数的35.52%、27.41%,密度分别为1.00×104、6.20×103 ind/L,分别占总密度的47.39%和29.38%,呈绿藻–硅藻型水体;浮游植物种类整体呈现冬、春、夏、秋季逐渐增加的趋势,春、冬季主要为硅藻型水体,夏、秋季则变为绿藻型水体;湘江四季浮游植物密度为6.20×103~9.29×104 ind/L,四季平均密度为2.11×104 ind/L,其中以秋季密度最大,春季最小,除衡阳站夏季浮游植物密度最大外,其余各站位均以秋季的最大;四季共出现13种浮游植物优势种,全年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绿藻门的普通小球藻;浮游植物α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年平均值分别为3.20~4.80、1.13~4.79、0.73~0.81,冬、春、夏、秋季的H和D均依次升高,J的季节差异不明显,而D的季节变化较大,6个采样站中,株洲站的H、D、J年平均值均为最低,永州站的H值最高,衡阳的D值最高,永州站的D值次之,永州及湘潭站的J值最高,可见,湘江水质较好,属于轻污染或无污染,且上游水质优于下游;相关性分析发现,浮游植物群落分布与溶解氧、pH、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4.
S6533(试验名嘉玉 168)是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以 L209 为母本、L338 为父本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2021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 20210413)。对多年试验中产量、农艺性状、抗病性的分析表明 S6533 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耐密、高抗等优点,适宜黄淮海复播区、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区及相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5.
为确定影响中华鳖体重的主要外部形态指标,对100日龄和300日龄中华鳖的背甲长、腹甲长、背甲宽及体高与体重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相关分析表明,中华鳖的背甲长、腹甲长、背甲宽及体高与其体重呈显著正相关(P<001),100日龄中华鳖腹甲长、背甲长、体高及背甲宽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1、0.651、0.907、0.671;300日龄中华鳖背甲长、腹甲长、背甲宽及体高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4、0.606、0.625、0.424。通径分析及决定系数分析表明,100日龄中华鳖腹甲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R=0.541),其次为背甲长(R=0.469),腹甲长与背甲长对体重的决定程度为0.909;300日龄中华鳖体高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R=0.711),其次为背甲长(R=0.402),体高与背甲长对体重的决定程度为0.785。  相似文献   
126.
本研究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对幼鲵生长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随机选取体质健康、体重100g/尾左右的2龄幼鲵,分别添加占基础饵料重量0.20%、0.40%、0.60%的配比复合益生菌进行拌料投喂试验,并设置空白对照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组,共12组,试验期180d。试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大鲵的生长及摄食指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血清抗氧化酶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三个试验组大鲵终末体重、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指标数据说明以复合益生菌拌料投喂有利于大鲵的生长;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鲵血液中的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试验组大鲵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均高于对照组,这显示出复合益生菌拌料投喂对大鲵的非特异性免疫有促进作用;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鲵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添加日常饵料重量0.40%、0.60%的配比中剂量、高剂量组不仅能促进大鲵的生长发育,同时还能促进大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从而增强体质,提升疾病抵抗力。  相似文献   
127.
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对钝缀锦蛤(Tapes conspersus)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肥满度、胚胎和幼虫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钝缀锦蛤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性腺发育过程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时期;繁殖期在每年10月至翌年3月,繁殖盛期为3月、10月和11月(水温20.3~24.6℃),分批产卵。8月肥满度最高,为33.43%;4月最低,为18.31%。钝缀锦蛤卵径为70~80μm;在水温24~26℃、盐度28~32条件下,受精卵经16 h左右发育为D形幼虫;初孵D形幼虫大小为90~110μm,浮游幼虫经7~8 d培育进入附着变态期,此时壳长为210~230μm,再经4~5 d发育变态为稚贝。本研究为钝缀锦蛤的人工繁育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