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28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35篇
  14篇
综合类   303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89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2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5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草业科学》2008,25(8)
2008年入夏以来,川南、川西局部地区高温少雨,蝗虫开始集中为害,局部地区出现高密度蝗群点片。7月16日长宁县花滩镇邓村发生高密度土蝗,以竹蝗为主,均是从邻近的山上迁飞而来,具有“密度高、危害重、繁殖快”等特点。该村约40hm^2林地受到严重危害,13.33hm^2玉米也被啃成光杆,  相似文献   
112.
结果表明:①在环青海湖地区施用蝗虫微孢子虫制剂后,当年防效显著,蝗虫的死亡率和感病率均出现2次峰值,分别达60%和40%以上;②跟踪调查后发现,蝗虫微孢子虫对青海草原蝗虫的持续控制作用十分明显,施用微孢子虫后6-10年,该地区的蝗虫密度仍然在防治指标以下,持续控制了蝗害。  相似文献   
113.
星学军 《草地学报》2018,26(1):184-188
蝗虫微孢子(Paranosema locustae, PL)是重要的防蝗生物制剂,其与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 IGR)协同使用有利于蝗虫可持续治理。本文通过田间超低喷雾和扫网调查等方法在青海蝗区开展协调应用PL和IGR防治草原蝗虫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首先明确青海蝗区的主要蝗虫种类为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harbipes、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等;结果证明PL与IGR协调应用,可有效抑制草原蝗虫种群增长,且可保持存活蝗虫感病率在较高水平,对优势种宽须蚁蝗和小翅雏蝗等的持续控制作用明显。结果明确了微生物制剂和IGR协同防治蝗虫的短期与长期、速效与长效的协同作用,为防治高密度蝗虫提供新的绿色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14.
蝗虫的聚集行为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蝗虫具有聚集为害的特征。群居型蝗虫形态、生理、生化、行为等与散居型明显不同。蝗虫的密度、资源的空间分布方式、化学信息素和特定行为均能够引起蝗虫聚集行为反应。蝗群聚集后,通过遵守简单的行为规则,形成了一个高度有序的复杂系统,在这个有序的复杂系统里群体蝗虫能够取得散居个体不能获取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5.
测定了内蒙古11种主要草原蝗虫的线粒体基因组16S rDNA序列,并构建了其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505 pb序列中,G+C占30.2%,A+T占69.8%,表现出A/T偏向性。在505 bp个碱基中检测到156个多态性位点,占碱基总数的30.9%。156个多态性位点中包括50个单变异多态性位点(占总位点数的32.1%)和106个简约信息位点(占总位点数的67.9%)。分别采用NJ、ME、MP和UPGMA聚类方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4科的17种蝗虫共聚为6支,其中槌角蝗科、斑腿蝗科与网翅蝗科3个科的蝗虫先聚在一起,再与斑翅蝗科相聚。4种聚类方法中UPGMA聚类法更为符合传统的以形态学为基础的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16.
草原蝗虫空间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今  秦冬梅  马隆喜 《草业学报》2004,13(2):118-122
根据改进的m*=α′ β′m γm2模型和聚集度指标,研究了草原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蝻期蝗虫呈聚集分布,在聚集的个体群内,个体间是相互排斥的.成虫期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而个体群的分布是均匀的.以聚集度(m*/m)的时序动态表明,蝗蝻初期呈均匀分布,盛期呈聚集分布,成虫期为均匀分布.在测报和防治中,混合种群的理论抽样数为20~40个样点.  相似文献   
117.
为提高青海省草原虫害防治效果,特用杀确爽(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进行草原蝗虫防治药效试验.分为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杀确爽(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用量分别为300 mL/hm2、375 mL/hm2、450 mL/hm2,防治草原蝗虫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97.76%、96.32%、97.03%.对照药品与参试药品各处理间防治效果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8.
119.
绿僵菌防治低密度草原蝗虫对蝗虫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草原蝗虫的防治受到国家及地方高度重视,而因化学农药对生态的破坏严重,生物农药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针对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后的对比进一步证实生物农药防治草原蝗虫的对生态的保护作用,同时也证实了生物农药对生物多样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0.
蝗虫微孢子虫与绿僵菌协调使用对东亚飞蝗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亚飞蝗三龄蝗蝻为试虫,室内生物测定蝗虫微孢子虫与绿僵菌对试虫的毒力,并研究了这两种病原物以5种比例联合使用的各方面效果。结果表明,蝗虫微孢子虫与绿僵菌对东亚飞蝗LD50分别是7.72×104个/g和5.04×105个/g。两者联合使用增效显著,其中绿僵菌与微孢子虫以1∶1比例处理试虫,饲养24d的LD50(2.5×104个/g)和LD90(1.99×106个/g)均较其他比例最小,效果最佳。比较7个不同剂量处理组的致死时间,LT50从小到大为2∶1,16∶1,1∶1,1∶2,0∶1,1∶0,1∶29;LT90从小到大为2∶1,1∶1,1∶2,16∶1,1∶0,0∶1,1∶29,若同时考虑接种剂量大小,则1∶1处理组致死时间相对最佳。比较6组处理的存活试虫的蝗虫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各组存活试虫仍可达到较高感染率,联合使用两种病原物在统计学生对微孢子虫感染情况无显著影响。综合各方面因素,当接种剂量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为1∶1时,达到防治东亚飞蝗的最佳实验室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