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2篇
  1篇
综合类   57篇
水产渔业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象山港海洋牧场建设与生物资源的增殖养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生物资源生境营造、适宜性增殖物种筛选与应用、牧化物种增殖与采捕、效果评估和管理等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建立有效恢复生物资源、实现天然水域渔业生物资源产出功能最大化的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至今已建成由15个圆角六边形和1 000个台面框架型诱导礁组合而成的7个鱼礁群,面积25 hm~2,形成空方规模53 810 m~3;移植海带、坛紫菜和龙须菜等大型海藻,建成以浮式平面藻床为主的人工藻场80 hm~2。底播毛蚶、栉江珧等贝类2 000万粒;年放流大黄鱼、黑鲷、黄姑鱼、褐鲳鲉等鱼类苗种160万尾;中国明对虾、日本对虾等虾类1亿尾。调查结果显示,牧场示范区富营养化程度有所降低,初级与次级生产力明显提升,其中海藻年生物量约为18 000 kg/hm~2;海洋牧场的渔业资源养护效果良好,人工鱼礁投放19个月后,鱼礁区游泳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总生物量和总丰度分别为对照区的1.32倍、2.04倍和1.49倍。  相似文献   
112.
海洋牧场鱼类驯化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海洋牧场鱼类驯化以人工操作为主,鱼类自动驯化是建设高效海洋牧场运行模式的重要技术措施。根据部分鱼类具有趋声性或趋光性习性,设计了能定时播放声音和开启灯光、同时配合饵料定时定量供应的鱼类驯化装置。通过无线水下视频监控和定位通讯,实现对驯化效果监控和远程控制。实际试验中,以黑鲷鱼苗为研究对象,经过30 d的驯化,在播放声音和开启灯光后,黑鲷幼苗集群效果明显。试验结果表明该驯化装置的驯化效果明显,声音、光线、饵料供应、能量供应系统等工作正常,达到了设计要求,为海洋牧场鱼类自动驯化提供了有效的装备支撑。  相似文献   
113.
人工鱼礁是放置于海底以影响有关海洋生物资源的物理、生物或社会经济过程的人工设施, 具有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的功能。本文根据2004年10月人工鱼礁拟投海域本底调查资料以及2005~2007年跟踪调查资料, 分析了小黄鱼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体长组成和体重组成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根据投礁前(2004年10月)和投礁后(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调查资料, 求解了小黄鱼的体长体重关系式和生长方程, 计算了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和总瞬时死亡率, 估算了人工鱼礁区小黄鱼的资源量。结果表明: 投礁后小黄鱼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均呈上升趋势, 优势体长组和体重组均向高值移动; 同等体长情况下由投礁后体长体重关系式估算的体重比用投礁前的体长体重关系式估算的值大; 投礁后小黄鱼个体生长方程的参数L∞、W∞、K值分别从投礁前的140.5 mm、36.5 g和0.28 a-1增加到186.0 mm、118.5 g和0.36 a-1; 投礁后体长与体重生长速度与投礁前相比有所增大, 且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从投礁前2.55 a提高到2007年的2.58 a; 小黄鱼种群生物量增长的临界年龄从投礁前的3.21 a提高到3.77 a; 小黄鱼种群的总瞬时死亡率从投礁前的1.065 a-1减小到0.75 a-1; 鱼礁区小黄鱼资源量约131.5 t。并对人工鱼礁区小黄鱼生长特征和资源管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4.
枸杞岛海藻场褐菖鲉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王凯  章守宇  汪振华  许敏  赵静  王蕾 《水产学报》2010,34(2):227-235
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对枸杞岛海藻场生态系统4个盛衰阶段展开调查,共获得297个褐菖鲉样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以研究褐菖鲉摄食习性及其随藻场盛衰、体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褐菖鲉的摄食强度很低,空胃率和平均饱满指数随藻场盛衰有显著变化(P<0.05),空胃率随体长的变化不显著(P>0.05),平均饱满指数在小于100.0 mm各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褐菖鲉是底栖生物食性鱼类,食物种类有端足类、虾类、蟹类、棘皮类、多毛类等12大类29种生物,端足类是(%IRI为97.03%)是褐菖鲉最重要的摄食种类;褐菖鲉食物种类随藻场盛衰而变化,在海藻场增长期和茂盛期两个阶段主要摄食虾类和蟹类,在海藻场持续期和衰减期主要摄食端足类;食物种类随体长变化,体长<80.0 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端足类等,体长在80.0~99.9 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虾类和蟹类,体长大于100.0 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鱼类和端足类。  相似文献   
115.
枸杞岛铜藻空间分布格局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查清铜藻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水下采样方法对不同生境条件下铜藻分布和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大小两个尺度(站点间和站点内)分析了铜藻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站点尺度上,铜藻多集中分布于隐蔽的内湾处,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暴波站点(P<0.05),暴波站点的波浪和水流运动大小以及浊度显著高于隐蔽站点(P<0.05),说明暴波强度是影响铜藻水平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在站点内,铜藻垂直分布特征明显,潮间带低潮区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潮下带(P<0.05),且分布在潮间带低潮区的藻苗平均株高最高;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与附着基粗糙度、坡度、坡向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深与铜藻分布密度最相关(r=-0.337,P=0.001),粗糙度次之(r=0.175,P=0.092),与坡度和坡向相关性不高,说明了与水深相关的光照条件可能是影响铜藻垂直分布和生长的另一个主要因子.研究表明,附着基物理特征不是影响铜藻分布的主导因子,由波浪和水流运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影响到铜藻所需的光照条件,进而影响到铜藻的分布与生长,以此推断出沉积物可能是影响铜藻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16.
针对海洋牧场增殖放流过程中的驯化需求,为提高有效性、可靠性和操作方便性,设计了基于EVA材料的鱼类音响驯化装置,并进行了装置的应用实验。以EVA实心材料为浮体,设计了集远程控制、音响驯化和鱼类行为监控于一体的鱼类驯化装置整体结构;根据驯化饵料的特点确定了料箱底部的自然下料角度,采用螺旋控料装置实现饵料按需均匀投料,每分钟下料量113g;系统总体平均日耗电量27.47Wh,设计了满足连续阴雨13d正常工作的太阳能供能系统。经计算装置稳心高度0.37m满足规范要求,横摇固有周期2.3s避开了波浪主能量频率,表明装置有较好的随浪运动特性;以条石鲷为对象进行音响驯化实验,实验表明:经25次驯化,以驯化点直径1m范围鱼群聚集率40%为标准,对照池聚集持续时间为28s,简易驯化实验池聚集持续时间为115s,集成式驯化实验池聚集持续时间为473s;从鱼群聚集率变化角度,简易驯化实验池驯化12次后趋于平稳约为49%,最终为58%,集成式驯化实验池驯化8次后趋于平稳约为95%,最终达到了99%。所研发装置在网箱和开放海域进行了应用,良好的效果显示了其有效性和可靠性,为增殖放流效果提升提供了装备支撑。  相似文献   
117.
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模型实验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本文针对正方体、金字塔及三棱柱人工鱼礁模型,选取三个不同工况6m/s、9m/s和12m/s,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不同类型人工鱼礁单体和不同组合正方体模型的流场效应。结果表明,模型迎流面和背流面分别产生上升流和背涡流,其规模随来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来流速度下,同种模型空心模型的上升流和背涡流规模较实心模型小,空心模型背涡流回流速度随模型空隙率增大而减小;不同模型z方向的湍流强度均大于x方向。对于组合模型,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大,中心点流速均逐渐增大;一定来流速度下,当模型间距在1~1.5倍模型尺度时,流场变化最大;且模型平行组合比垂直组合产生的流场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18.
采用“有进有出”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影响东海磷营养盐变动的各环境因子的显著性及其影响权重,得到对东海磷营养盐变动起显著性影响的环境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硅酸盐>硝酸盐>温度>溶解氧>亚硝酸盐>pH>盐度>碱度>氨,影响权重系数分别为18.01%、17.84%、15.17%、10.98%、8.43%、7.9%、7.63%、7.53%、6.52%;硅酸盐对磷营养盐变动显著性影响最大,表明东海磷、硅等营养盐的结构变化在浮游植物群落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与该海域近岸赤潮生物逐渐由中型(硅藻种类多)向小型和微型(甲藻种类多)发展的事实相符合。在构建东海磷营养盐动力学模型和海洋生态模型中时,必须对硅酸盐等环境因子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19.
人工鱼礁结构差异是影响流场规模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选择大字型、米字型、回字型、交叉型、框架型和实体型6种鱼礁单体,分析均匀布设模式下礁体自身结构特征对流场效应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建立结构差异性单位鱼礁的规模效应模型。基于流场效应规律提出礁体结构特征指标分别为鱼礁空方体积比、透空率和迎流面相对截面积,进一步得到上升流体积效应模型为Vu=0.448Ru–1.679–Cp(29.868Cp–6.921)+Rsa(56.18Rsa–35.42),背涡流体积效应模型为Vb=Ru(1830Ru–128)– Rv(95Rv–105)+Cp(138Cp–154)–Rsa(418Rsa–180)。最后,基于流场体积效应模型,提出以流场体积为依据的礁体结构参数选择建议,可为以流场体积为建设目标的最优鱼礁结构设计提供参数指导。  相似文献   
120.
中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实现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高效产出的新业态,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现代化海洋牧场理念、发展历程与建设现状,并从原创驱动、技术先导、工程示范等角度提出了保障中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健康发展的战略建议,以期为中国海洋渔业升级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