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46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5篇
  12篇
综合类   118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11.
介绍森林截留降雨模型中较常见的Gash模型、Rutter模型和经验模型,并对几种模型的优缺点进行评述。由于地表森林类型的变异性以及截留对比性研究的缺乏,为空间上的大尺度研究带来困难。森林结构特征、降雨特征和气象因素的时空变异性以及对截留机理认识的不够深入,引起模型参数不确定性问题。因此,针对截留区域多样化研究和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因素研究是目前森林截留研究的重点。此外,研究区域由点向面的拓展和建立能全面反映截留过程机理的物理性模型是森林截留降雨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2.
矮壮素对黄瓜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津优35为试材,在黄瓜幼苗期用30mg/L矮壮素溶液于嫁接后第7天喷1次(CK)和嫁接后第7天及第11天各喷1次,共两个处理,在六叶期进行形态及生理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喷2次矮壮素处理黄瓜节间长度缩短,第6节节间长度比CK植株平均短5.06cm;主根缩短31.3%,侧根的发生和伸长困难;叶片颜色加深,叶绿素8含量提高近20%;保护酶活性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代谢受抑。  相似文献   
113.
以长春密刺黄瓜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黄瓜胚胎的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解剖学观察表明:黄瓜从雌花显蕾到种子发育成熟需经历60d左右,其间雌配子体发育经历18~20d形成成熟蓼型胚囊,开花前10d进入单核胚囊期,开花前7d左右出现二核胚囊,开花前3d出现四核胚囊,开花前1~2d形成八核成熟胚囊。受精过程在授粉后第2~3天完成。胚胎的发育经历3个阶段,授粉后2~11d为原胚期,11~25d为胚器官剧烈分化期,25~40d为胚器官的进一步充实分化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胚乳被吸收,最终形成无胚乳种子。  相似文献   
114.
在日光温室内研究了高硝态氮营养环境下,分别喷施微量营养元素钼、锰、硼、铁、锌对砂培韭菜叶片硝酸盐含量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钼或硼均可显著降低韭菜的硝酸盐含量,降幅达20.4%~32.4%,但未发现有提高韭菜生物量的作用;叶面喷施锰或铁均显著降低了春季韭菜的硝酸盐含量,降幅分别为14.7%和13.9%,且显著提高了韭菜植株的生物量,植株鲜重分别增加了17.6%和13.3%,干重增加了17.3%和18.1%;在秋冬季低温时期增施钼可提高韭菜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115.
以沙培方武利用改良Hoagland营养液研究不同浓度的硼元素对黄瓜幼苗的生长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硼处理的黄瓜幼苗上部叶向外侧卷曲,叶缘变褐色;茎节间距明显缩短;各项外观指标明显小于正常营养液处理的植株;过量硼处理的黄瓜植株从下位叶首先出现中毒症状,在处理后的第8天第一片真叶叶缘变褐色,向内卷曲,逐渐全叶黄化,上部叶片叶色受影响较少;其各项检测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处理的植株,甚至低于缺硼处理的植株.通过生理指标的测定,发现缺硼处理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高,淀粉酶活性升高,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过量硼元素则使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淀粉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6.
选取山东Ⅲ型、Ⅳ型、Ⅴ型3种结构类型的日光温室,利用温室记录控制系统采集温室内的温湿度变化数据,并调查供试作物番茄产量和病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山东Ⅳ型日光温室保温、除湿效果优于山东Ⅲ型、Ⅴ型,且较适合种植番茄,产量高,病害轻;3种不同构型温室的番茄产量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山东Ⅳ型和Ⅲ型温室的番茄产量与湿度间的相关性达到5%显著性水平,山东Ⅴ型温室的番茄产量与湿度的相关性达到1%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7.
为了系统评价桉树林和针阔混交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立地条件控制及空间代替时间法,对南亚热带桉树林(2代和1代)和针阔混交林(10~11 a生和5~7 a生)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Ⅰ(10~11 a生)有68种植物,隶属38科62属,桉树林Ⅱ(桉树2代)有41种,隶属26科39属,针阔混交林Ⅲ(5~7 a生)有53种植物,隶属30科48属,桉树林Ⅳ(桉树1代)有55种植物,隶属33科51属。针阔混交林乔木层重要值较大的科为杉科、樟科、金缕梅科、大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楝科,灌木层为五加科和大戟科,草本层以禾本科、鳞始蕨科和乌毛蕨科为主。桉树林乔木层重要值较大的科为桃金娘科、芸香科、樟科、大戟科和漆树科,灌木层为冬青科、樟科、大戟科和芸香科,草本层以禾本科和里白科为主。4种试验林间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E)差异不显著(P > 0.05)。针阔混交林Ⅰ乔木层和灌木层H’指数、D指数及E指数显著高于草本层(P < 0.05),桉树林Ⅱ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间H’指数、D指数及E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针阔混交林乔木层均匀度指数(E)均大于桉树林。与针阔混交林Ⅲ相比,针阔混交林Ⅰ乔木层物种S,H’,DE指数呈上升趋势,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呈下降趋势。与1代桉树林Ⅳ相比,2代桉树林Ⅱ灌木层和草本层S,H’和D指数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为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8.
陈超  黄顶  王堃  张卫华  孙增慧  陈龙 《草地学报》2014,22(4):722-727
公路的建设给原有的生态系统带来人为干扰和影响,公路建筑材料的运输给外来植物的引入带来风险,公路修建以及环境因子则影响外来物种的建植和扩繁。选择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的柏油公路,对草木犀属(Melilotus)外来植物沿公路的入侵状况进行样带调查,以探讨外来植物沿公路分布和扩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路两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草木犀属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路旁有农田的地段中,草木犀属植物的分布密度要显著大于有草地的地段(P<0.05)。距离则是影响草木犀属植物分布密度的重要因素,随着从路基到路旁生境距离的增加,草木犀属的分布密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此外,公路的走向也影响草木犀属植物的分布,草木犀属在下风向的分布密度显著大于上风向的分布密度(P<0.05);公路两旁高大树木的遮阴同样影响草木犀属植物沿公路的分布,遮阴环境影响草木犀属一年生植物的密度(P<0.05),但对于二年生植株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9.
通过对文献和资料的整理,在了解斑地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历史和地理分布、扩散模式等的基础上,采用2种风险评估体系,即澳大利亚(或新西兰)风险评估体系(WRA)和中欧风险评估体系(WGWRA)对其入侵风险进行评估。斑地锦原产于北美洲,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现归化;目前,已在我国25省70市有分布,并呈现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其分布区的趋势。斑地锦为大戟科有毒植物,种子产量大、耐逆性强,适应多种多样的气候环境,可以在农田、草坪、道旁及荒地等多种生境中建植和归化。一旦入侵成功,则威胁到当地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WG-WRA分值为22分,入侵等级为中等风险Ⅱ;WRA风险评估分值为29分,具有很高的入侵风险;其中,农业和环境方面的分值分别为16分和15分。2个风险评估都表明斑地锦在我国有较高的入侵风险,是需要引起警示的外来植物。因此,必须加强对于斑地锦的预报和监测,并做好相应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20.
首先根据泾惠渠灌区试验区近60a的气象、土壤资料,利用CROPWAT模型计算区域冬小麦、玉米、棉花的灌溉需水量。根据研究区需水、供水之间的关系以及渠井适宜比理论提出3种地下水开采方案。在试验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了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从地下水合理埋深、丰枯季地下水量构成等角度,对不同开采方案下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对未来年地下水位的预测可知,3种开采方案下的地下水埋深都在合理的埋深范围内;对比分析发现第2种方案的地下水开采所引起的降深适中,开采量有可靠的补给保证,并在丰枯两季形成动态调整,为最优方案。该研究为今后试验区地下水的合理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