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2篇
林业   1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4篇
  42篇
综合类   133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70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旱地麦田灌溉条件,但小麦季通常仅能进行一次灌溉的生产实际,探索返青后补灌与氮肥互作对旱地小麦生产力、水氮利用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于2019—2022年,在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交汇处的典型旱地小麦种植区,设置两因素裂区试验,灌溉水平为主处理,分别为全生育期不灌溉(I0)和返青后补灌(I1,小麦返青后0—40 cm土层首次出现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补灌至田间持水量的85%,全生育期仅灌溉一次)。施氮量为副处理,分别为0(N0)、120(N120)、180(N180)和240 kg N·hm-2(N240)。分析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以及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结果】与I0相比,I1优化了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增加了氮素吸收能力,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3年平均分别显著提高55.8%和34.7%,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显著降低11.6%。随着施氮量增加,I0水平下小麦产量、穗数、穗粒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  相似文献   
102.
覆膜栽培对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及硫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并明确旱地覆膜栽培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硫吸收累积和转运及籽粒硫含量的影响, 调控作物硫营养, 提高籽粒硫含量和营养品质, 对旱地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有重要意义。2014—2015和2015—2016两年在西北三省七点进行田间试验, 比较不覆膜(传统平作栽培)和覆膜(垄覆沟播或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模式的小麦生物量、产量、产量构成, 以及籽粒硫含量和硫吸收利用。与不覆膜相比, 覆膜栽培提高了小麦穗数, 使籽粒产量提高13.7%, 但籽粒硫含量却降低9.0%。覆膜栽培能提高旱地小麦开花期地上部硫累积量, 茎叶、穗和地上部硫累积总量分别提高19.9%、16.1%和19.2%, 并使花后硫转运量和转运率提高36.2%和17.9%, 但开花期土壤有效硫却因覆膜降低24.5%, 花后硫吸收也降低77.9%, 结果使成熟期地上部硫累积总量和硫收获指数未因覆膜而增加。籽粒硫吸收量没能随产量同步提高, 致使籽粒硫含量因籽粒产量增加引起的稀释效应而降低。因此, 在西北旱地小麦覆膜栽培中要注意加强土壤硫的补充, 改善旱地小麦籽粒硫营养, 提高小麦的营养和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03.
正在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过程中,发现有部分低压带互感器用户由于历史原因致使报装变比超过60/5,不能直接更换规格为5(60)A开关内置智能电能表,如果简单的更换为1.5(6)A智能电能表,那么这类用户下一步无法实现费控,为解决此类用户用电信息采集和费控功能应用,须对低压带互感器用户实施费控装置改造。  相似文献   
104.
基于样方调查,对广东省紫金黄龙村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风水林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200 m2的样地内共计维管束植物47种,隶属28科43属;区系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占本群落的94.74%;群落组成种类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占全部种类的80.85%.群落垂直结构较复杂,乔木层郁闭度达0.9以上;中、大径级个体较多,平均胸高断面积达44.19 m2/hm2,林下灌木层及草本层盖度较低,分别为30%和20%;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各层次丰富度指数为乔>灌>草,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为灌>草>乔.该群落是以格木为绝对优势的单优群落,格木属进展种群,只要没有大的人为或自然干扰,群落将维持目前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5.
2013年4—8月在兴国县进行了春花生施用钙素肥效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施用钙肥能增加花生的荚果数、提高花生百果重和出仁率,对提高花生产量有明显作用,增产幅度达9.3%~9.8%。因此,在花生生产中适量增施钙肥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6.
地表覆盖对旱地小麦氮磷钾需求及生理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目的】研究地表覆盖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氮磷钾需求和生理效率的影响,为促进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高效优质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裸地休闲为对照,研究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种植绿肥和秸秆覆盖+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籽粒养分含量、籽粒产量形成和籽粒养分含量形成的氮磷钾需求及生理效率的影响。【结果】地膜覆盖降低了籽粒产量形成的需氮量,提高了籽粒产量形成的氮生理效率,从而使冬小麦籽粒产量显著增加6%;秸秆覆盖降低了地上部吸氮量,使籽粒产量减少7%;种植绿肥和秸秆覆盖+种植绿肥提高了籽粒产量形成的氮磷钾养分需求量、降低了籽粒产量形成的养分生理效率,从而使籽粒产量均减少5%。地膜覆盖提高了籽粒氮含量形成的需氮量,降低了氮生理效率,从而使籽粒含氮量降低8%,地膜覆盖增加了地上部吸钾量,使籽粒含钾量增加4%;秸秆覆盖的籽粒含氮量降低4%,但它的籽粒磷和钾含量分别提高6%和4%,这与降低籽粒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提高磷钾生理效率有关;种植绿肥提高了籽粒氮含量形成的氮生理效率,从而使籽粒氮含量增加8%;秸秆覆盖+种植绿肥对籽粒氮和磷含量无显著影响,但籽粒含钾量增加4%,归因于提高了籽粒钾含量形成的钾生理效率。【结论】地膜覆盖降低籽粒产量形成的需氮量,提高籽粒产量形成的氮生理效率,从而提高籽粒产量;但增加了籽粒氮含量形成的需氮量、降低了籽粒氮形成的氮生理效率,不利于籽粒含氮量提高。秸秆覆盖不利于作物养分吸收,从而影响籽粒产量和养分含量形成。种植绿肥和秸秆覆盖+种植绿肥提高了籽粒氮磷钾养分需求量、降低它们的生理效率,从而降低籽粒产量。种植绿肥可提高籽粒氮含量形成的氮生理效率,从而提高籽粒氮含量。因此,旱地小麦生产中为保证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需增加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氮肥用量;夏闲期种植绿肥是旱地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但需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减产风险,应结合区域降水情况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07.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冬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5种氮素形态配比(NH4+-N:NO3--N为0:100、25:75、50:50、75:25、100:0,分别用N1、N2、N3、N4、N5表示)对冬小麦(强筋小麦郑麦366和弱筋小麦郑麦004)根际土蛋白酶、脲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H4+-N:NO3--N为25:75的N2处理可以有效提高郑麦366根际土的酶活性,N2处理蛋白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较N1处理分别提高19.85%、4.78%和15.92%,较N5处理分别提高57.28%、5.89%和25.16%。而NH4+-N:NO3--N为50:50的N3处理有利于郑麦004根际土酶活性的提高,N3处理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较N1处理分别提高16.89%和11.01%,较N5处理分别提高8.06%和28.99%。综合分析表明,铵硝混施有利于冬小麦根际土酶活性的提高,说明施加不同形态配比的氮肥可以有效调控冬小麦根际土的酶活性,从而改善冬小麦生长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08.
采用同一套常规水稻品种作为父本,分别与两套不同的不育系进行测交,得到两套测交组合(Set1和Set2)。其中,Set1连续进行两季(雨季和旱季)种植试验,研究亲本材料的单株产量和抽穗期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效应.2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它们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的共同控制.运用Griffing模型Ⅰ对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变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雨季时,Set2母本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父本,特殊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大于亲本一般配合力的相对效应;而在雨季和旱季时,Set1表现相反,抽穗期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大于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表明杂交后代抽穗期主要受特殊配合力效应的影响.在旱季中,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大于父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在雨季中,母本与父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9.
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覆盖小流域的产流输沙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行不同植被覆盖小流域的产流输沙研究,以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内部嵌套的3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索降雨特性和植被覆盖条件对流域产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流域产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并不成一定比例;小流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也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泥沙量的增长幅度大于径流量;在黄土区,短历时的暴雨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应该作为水土流失预防的重点;在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以封禁植被为主的小流域产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最小,人工植被为主的小流域次之,水平梯田为主的小流域最大;在封禁条件下自然恢复植被为主的小流域对黄土区典型暴雨的水土流失预防效果最佳。因此,如何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仿拟自然进行植被恢复,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0.
为了明确在河南不同生产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耕作技术,通过CNKI和Web of Science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45篇相关大田文献和192组试验数据,以常规耕作(翻耕)为对照,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降雨量、不同施氮量、不同土壤类型下旋耕、深松耕、免耕对河南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旋耕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3.08% (P<0.05)和3.75%(P>0.05),深松耕提高10.46%(P<0.05)和8.56%(P<0.05),免耕提高2.32% (P>0.05)和8.32%(P<0.05)。其中,旋耕小麦产量在豫东、豫南、豫北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0.58%、7.85%、 4.05%;深松耕小麦产量在豫中、豫东、豫西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2.58%、15.01%、12.29%;免耕小麦产量在豫西和豫南分别显著增加(增幅8.38%)和显著降低(降幅4.15%)。与常规耕作相比,在年降雨量≤500 mm、500~600 mm、>600 mm下,旋耕小麦产量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6.30%、4.20%、 3.33%,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变化;深松耕产量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3.68%、7.19%、11.4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23%(P<0.05)、6.45%(P>0.05)、16.79%(P<0.05);免耕小麦产量在年降雨量500~600 mm条件下提高6.23%(P<0.05),水分利用效率在年降雨量>600 mm条件下提高10.87% (P<0.05)。与常规耕作相比,旋耕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量150~240 kg·hm-2条件下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5.39%和 7.54%;深松耕小麦产量在施氮量≤150 kg·hm-2和150~240 kg·hm-2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量≤150 kg·hm-2、150~240 kg·hm-2、>240 kg·hm-2条件下均显著提高,产量增幅分别为12.41%和 9.65%,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8.98%、11.69%和11.21%;免耕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量≤150 kg·hm-2条件下分别提高8.88%和11.10%。与常规耕作相比,在潮土和砂姜黑土条件下旋耕小麦产量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9.48%和9.25%,而在黄土条件下免耕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8.38%和9.21%;深松耕在不同土壤类型下均能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用效率,且在壤土和黄土条件下效果较好。综上,旋耕在河南不同生产条件下均会降低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除豫南外,深松耕均可提高河南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免耕显著提高了总体水分利用效率,尤其在豫西地区、施氮量≤150 kg·hm-2以及黄土质地条件下效果显著。因此,采用深松耕技术有利于提高河南除豫南外地区的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豫西地区、施氮量≤150 kg·hm-2或黄土条件下也可以应用免耕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