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4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6篇
  44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01.
螯合剂对龙葵修复成都平原Cd污染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成都平原绵竹地区选取两种污染程度和酸碱性程度不同的土壤,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螯合剂(柠檬酸和EDTA)对龙葵(Solanum nigrum L.)修复Cd污染土壤和改变土壤pH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柠檬酸浓度的增加,Cd含量为1.29 mg·kg~(-1)的高污染土壤(MZT-01)上的植株的生物量均有下降趋势;Cd含量为0.89 mg·kg~(-1)的低污染土壤(MZT-02)上的植株的生物量则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在5 mmol·kg~(-1)时达到最大。在柠檬酸为5 mmol·kg~(-1)时,龙葵在两种土壤中Cd胁迫下的含量、吸收总量和富集系数均达到最大,植物修复效果最好;浓度为1 mmol·kg~(-1)的EDTA对龙葵产生了毒害作用,吸收效果低于对照组。螯合剂对中性土壤pH影响较大,pH值从6.35降到5.57,而对酸性土壤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2.
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动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数,评估1999年以来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1999~2009年聚落生态位内部耕地减少38.44%,而草地增长70.30%,林地增长53.20%;不同海拔耕地面积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海拔2 001~3 000 m退耕较多,占退耕总量的85%;不同坡度的耕地面积均呈减小趋势,耕地减少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1999~2014年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数介于-0.70~1.48,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日益凸显,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岷江上游聚落区具有低阈值粮食流通,高风险粮食危机的显著特征,耕地过度非农化将制约退耕还林还草社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新一轮退耕还林应警惕耕地过度非农化潜在的粮食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03.
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聚落生态位内,以山区聚落生态位为研究单元,可有效揭示山区微观尺度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和人地作用机制。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0年间聚落生态位内耕地显著减少,而草地和林地明显增加;(2)聚落生态位内土地利用在海拔2001~2900 m、坡度15°~35°分布最为集中,在坡向上呈现南坡高于北坡,东坡高于西坡的特征;(3)聚落生态位内高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有序,而低山区-高半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无序。岷江上游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正处于快速调整阶段,耕地呈现出明显的非农化特征(耕地→草地、耕地→生态林、耕地→经果林),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聚落人口空心化、生态保育政策和比较利益共同驱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4.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磁性示踪法定量研究紫色土坡地旋耕机上下耕作的耕作位移和土壤位移量,分析了不同耕作深度(8,10,12cm)对耕作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坡度范围内(3.43%~20.97%),旋耕机不同耕作深度引起的土壤净位移差异显著(p=0.007),且随着耕作深度的增加土壤净位移显著增大,3种耕作深度的土壤净位移与坡度均显著相关,且随着耕作深度的增加相关性逐渐增强;耕作侵蚀速率随着耕作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耕作深度由8cm增加为10cm,耕作侵蚀速率增大了77%,由10cm增加为12cm耕作侵蚀速率增大了49%。耕作深度是影响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增加耕作深度引起耕作侵蚀明显增加,因此合理调控耕作深度是防治紫色土退化的一种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5.
以钛铁矿粉作为磁性示踪剂,研究土壤磁化率背景值、操作方式、测定条件对耕作侵蚀磁性示踪的影响,确定耕作侵蚀磁性示踪技术的适宜测定条件。结果表明:紫色土研究样地的耕层土壤磁化率背景值和空间变异性都较小,对示踪剂磁性强度要求不高;土壤磁化率与示踪剂浓度可以利用线性方程拟合,示踪剂浓度在20~70g/kg时,拟合效果较好(R~2=0.999 6,P0.001);当土壤颗粒组成中粗颗粒(粒径5mm)占主导时,土壤磁化率与粒径2mm和2~5 mm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粒径5~10 mm和10~20mm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然而当细颗粒(粒径5mm)占主导时,土壤磁化率与土壤颗粒组成无关;土壤磁化率与堆积厚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紧实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取样间距、示踪剂老化、土壤温度关系不明显。耕作侵蚀磁性示踪技术的适宜测定条件为:钛铁矿粉磁性示踪剂浓度为20~70g/kg,土壤磁化率测定时细颗粒占多数(50%),堆积厚度在5cm以上,土壤紧实度在50~150N/cm~2,保持耕作前后土壤磁化率测定中堆积厚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紧实度等条件基本相似。试验和应用表明钛铁矿粉的性能较适合作为耕作侵蚀磁性示踪剂。  相似文献   
106.
基于GIS的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RS和GIS为技术支撑,以Quick Bird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资料为基本信息,将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林地、耕地、灌木林地、草地、水域、居民用地、公交用地和未利用土地8种景观类型,并从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分离度、廊道密度及分维数等角度对研究区景观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斑块面积较小,斑块结构较为复杂;各景观组分中林地、草地面积最大,保持相对完整;耕地和公交用地面积较小,呈零散状分布;景观整体多样性较低,各景观组分的分维数均较低,远离2,而趋于1,表明各景观类型的边界褶皱程度较低,景观整体的边界形状较为简单。并对保护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7.
岷江上游森林碳汇对区域气候调节、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Benítez造林再造林固碳模型及直接成本法,分别对岷江上游人工林、天然林碳汇成本进行核算,并通过绿色核算体系(SEEA)的构建对岷江上游森林碳汇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DP)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林固碳成本远高于天然林。岷江上游森林碳汇总成本约为17.33亿元,其中,人工林碳汇成本约10.43亿元,天然林碳汇成本约6.90亿元,这主要是由于人工林巨额的造林费用引起;(2)岷江上游森林碳汇具有巨大的绿色经济价值,据市场价值法计算岷江上游森林碳汇市场价值约为39.91亿元,绿色国内生产净值约为22.46亿元;其中,天然林贡献巨大,其绿色国内生产净值占总净值的99.56%。  相似文献   
108.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涪江绵阳段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涪江绵阳段水环境质量,确定水质类别。[方法]根据2015年涪江绵阳段水质监测资料,建立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模糊综合评价集。[结果]平武水文站、涪江铁路桥、涪江顺河前街和三台百顷断面水质等级均为Ⅰ类,丰谷渡口断面水质等级为Ⅲ类。[结论]该研究可为其他河流或湖泊的水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T3x须家河组砂岩饱水作用下水岩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研究三峡库区水位升降作用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作用,通过研究三峡库区内分布广泛的须家河组(T3x)砂岩在天然状态、饱水1,2,5,10,20,30 d等不同饱水时间下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规律性,测定其不同饱水时间的含水率、吸水率及抗剪强度,预测分析砂岩抗剪强度、砂岩含水率、砂岩吸水率随不同饱水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砂岩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等.试验结果表明,砂岩C,Φ值与饱水时间分别呈对数和指数关系,砂岩含水率ω、吸水率ωa与饱水时间呈对数关系.应用这一规律,对于在评价库水位升降作用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作用时进行岸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0.
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面积、海拔、坡度等空间信息,通过与该区域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对比,揭示山区聚落生态位与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1)聚落生态位总数为1 667个,总面积为982.12km2,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8%,山区适宜聚落生态位面积较小,整个区域以中度及以下等级侵蚀为主,中度及以下侵蚀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超过79%;(2)聚落生态位海拔主要集中在1 300~2 800 m,3 000 m以下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强烈及以上等级侵蚀多集中在海拔3 000 m以上,聚落生态位分布区域与强烈侵蚀区不重叠;(3)聚落生态位集中分布于15°~35°的缓斜坡及斜坡山地上,与中度侵蚀集中分布坡度基本一致。土壤侵蚀过程是该区一个重要的生态变化过程,自然本底的脆弱性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已成为限制区域农业综合生产潜力的主导因素之一,针对两者空间关系,结合少数民族山区的贫困现状和特殊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山区生计方式转变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