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4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220篇
林业   852篇
农学   224篇
基础科学   786篇
  1476篇
综合类   3898篇
农作物   78篇
水产渔业   1773篇
畜牧兽医   628篇
园艺   365篇
植物保护   77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64篇
  2022年   328篇
  2021年   364篇
  2020年   347篇
  2019年   385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356篇
  2016年   383篇
  2015年   378篇
  2014年   504篇
  2013年   540篇
  2012年   628篇
  2011年   580篇
  2010年   585篇
  2009年   606篇
  2008年   604篇
  2007年   548篇
  2006年   461篇
  2005年   445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4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为探讨底物大小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效应,设计底物大小和实验环境(室内和野外)的双因子随机区组实验,检验3种规格实验底物(A:5 cm长×5 cm宽×3 cm厚、B:10 cm长×10 cm宽×3 cm厚、C:15 cm长×15 cm宽×3 cm厚,以下简称A、B、C)、实验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的互作对牡蛎幼虫(室内实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野外实验:熊本牡蛎C.sikamea)附着效果(密度和壳高)的影响。附着实验结果显示,室内实验A组附着稚贝的平均密度和平均壳高分别为1.06个·cm~(-2)和14.10 mm,B组为5.60个·cm~(-2)和8.69 mm,C组为12.01个·cm~(-2)和4.44 mm;野外实验A组附着稚贝的平均密度和壳高分别为2.41个·cm~(-2)和17.83 mm,B组为4.65个·cm~(-2)和11.61 mm,C组为6.90个·cm~(-2)和7.43 mm。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室内和野外实验中底物大小均显著影响附着稚贝的密度(P<0.001),即底物越大,稚贝附着密度越高,但壳高则相反,稚贝壳高和密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室内和野外的实验环境对附着稚贝密度影响不显著(P>0.05),对壳高影响显著(P<0.05)。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环境和底物大小的交互作用对附着稚贝密度影响显著(P<0.05),对壳高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牡蛎礁生态修复中,选择适合的底物大小能显著提高牡蛎附着效果。  相似文献   
102.
初春3月,江苏南北不同区域的虾蟹养殖户开始忙碌起来。“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藻”。初春养殖水体生态的构建非常重要,藻相的培育尤为关键,其关系到水体中的溶氧、营养、pH及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因素。江苏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近年来在江苏不同养殖区域的水质调控实战显示,养殖前期的水质调控主要集中在藻相的培养上。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为缓解人地关系,以对黑龙江省威胁最大的土壤侵蚀为切入点,从"三生"视角分析区域人地系统适应性,并提出基于不同修复优先级的人地系统修复方案。首先,在总结、梳理适应性内涵,整合适应性理论与方法基础上,从"三生"视角提出了基于风险扰动的适应性分析框架,将系统适应性分解为扰动、影响、响应、能力4方面,并从土壤侵蚀风险扰动出发,构建了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其次,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克里格插值法、蔡崇法法和DEA-CCR模型处理数据,利用土壤侵蚀方程测算土壤侵蚀风险,利用适应性评价模型测算适应性指数,分析土壤侵蚀风险和人地系统适应性分布情况;最后,提出基于不同修复优先级组合模式的人地系统修复方案。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土壤侵蚀风险区面积为1 366.61万hm2,占区域耕地面积的85.74%,高、中、低级别风险规模分别为324.02、596.33、446.26万hm2。高、较高级别人地系统适宜程度区分布在三江平原东北部和松嫩平原东南部地区,中级别分布在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南部地区,低、较低级别分布在东南部山地和松嫩平原北部地区。形成了基于不同修复优先级组合模式的人地系统修复方案,其中53个地区仅存在1种人地系统修复方案,其余27个地区在不同优先级组合模式下形成了不同的人地系统修复方案,为区域人地系统修复提供了多种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06.
传统的依据经验和计划的装备器材保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保障需求的变化规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实时态势感知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成为可能,为装备保障器材需求的预测提供了决定性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推动。本文针对采集到的业务数据和状态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数据特征与器材需求之间的关系,采用多维特征融合的方式对修复性器材需求进行预测,从结果来看,能够较好的为装备保障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7.
水稻漂浮育秧技术是一项应用于机插水稻育秧的新方法,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免去秧田使用、减少劳动力投入、精简传统机插秧水稻育秧的环节。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研究漂浮育秧技术对不同水体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漂浮育秧对3种水体NH~-_3-N和PO■的质量浓度未产生明显影响;育秧期间3种水体NO~-_3-N的质量浓度、电导率均呈下降趋势,但处理之间变化不明显。3种水体水样浑浊度差距较大,黄河水初始浑浊度最高,下降速度最快,自来水在育秧后期浑浊度略有升高;在育秧期间3种水体pH值均轻微上升。说明漂浮育秧技术对3种不同水体水质均未产生污染现象,而不同水体对漂浮育秧秧苗素质(叶龄、株高、茎基宽、干质量、根冠比、叶绿素含量等)亦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漂浮育秧技术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8.
董莹  顾杰  周亚伟  颜东旭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7):141-144,154
为了研究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治理措施,以河北省满城区某矿山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地形测绘、三维激光扫描、物探勘查等方式,以查清研究区内生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现状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占压及损毁等.通过生态修复治理,可以新增平台及边坡绿化面积约49792.76m2,新增坡面绿化面积97287.73m2,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09.
为探讨不同修复措施对南方典型退化红壤细菌群落功能组成的影响,设置单施生物炭(B)、微生物有机肥(OF)、化学肥料(CF)、生物炭配施微生物有机肥(BO)、生物炭配施化学肥料(BC)以及空白对照(CK)等6种修复处理方式并进行车前草的盆栽试验,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研究不同修复处理方式下退化红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有机肥和化学肥料对车前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组成具有显著的影响(F2,15=25.55,R2=0.7731,P<0.001;F2,15=17.22,R2=0.6966,P<0.001),而生物炭的作用不显著(P>0.05);微生物有机肥处理车前草根际土壤细菌物种多样性显著增加,增幅达到17.30%,但是化学肥料显著降低细菌物种多样性,降幅达21.25%;微生物有机肥增加生物代谢途径和氮循环途径功能基因丰度,促进氮异化还原、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过程,有利于土壤氮素的维持和土壤质量的改善,而化学肥料施用则相反.另外,根际土壤细菌物种多样性跟土壤的pH值显著正相关,跟碱解氮和有效磷等土壤养分含量显著负相关.本研究明确了退化红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组成以及氮循环相关功能基因对修复措施的响应,为南方退化红壤的生态修复与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面向养殖水体,传统光谱法对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检测模型构建的基础:源域(现有样本库)与目标域(检测地水体)间光谱数据独立同分布。但是当源域与目标域分布间存在差异时,由源域得到的低误差模型常在目标域上表现下滑。针对该问题,提出面向UV Vis光谱的域对抗训练网络(DAUVwpNet),将分布不同的源域和目标域数据映射至相同分布的特征空间中,使其在该空间的分布距离尽可能接近,从而在特征空间中对源域训练的目标函数也可以迁移至目标域上,以降低模型在目标域的误差。试验表明:面向同一批测试数据,DAUVwpNet的预测误差为0.78,要低于传统模型的预测误差(0.85);DAUVwpNet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相关系数为0.95,要高于传统模型的相关系数(0.89)。表明了该网络能够较好对齐两域特征空间数据分布,降低因分布差异带来的COD检测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