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3篇
综合类   33篇
水产渔业   67篇
畜牧兽医   3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56 d的生长试验确定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对苏氨酸的需求量。试验设计了6种以酪蛋白、明胶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质源的等氮等能纯化饲料,通过添加晶体L-苏氨酸,使得饲料中苏氨酸含量分别为饲料干物质的0.86%(对照,无外源苏氨酸)、1.24%、1.61%、2.04%、2.42%、2.81%。选取初始体重为(0.36±0.00) 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3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幼蟹。结果表明:随饲料中苏氨酸含量的升高,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均先升高后降低,在苏氨酸含量为饲料干物质的1.61%时,各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且此时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且该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0.86%、1.24%、2.42%和2.81%组(P<0.05),消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0.05)。饲料中苏氨酸含量对幼蟹的成活率及体成分无显著影响( P>0.05)。幼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力均随饲料中苏氨酸含量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并分别在苏氨酸含量为饲料干物质的1.61%、1.61%和2.42%时达到最大值。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折线回归模型分析,得到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中苏氨酸的需求量为饲料干物质的1.59%(饲料蛋白质的3.98%)。  相似文献   
102.
对全红、花红、粉色和粉花4种体色的瓯江彩鲤肌肉中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水分、矿物质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种彩鲤肌肉水分分别为77.81%、77.71%、77.36%和77.85%,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9.43%、20.14%、19.66%和19.44%,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67%、1.64%、1.65%和1.71%,灰分含量分别为1.41%、1.41%、1.44%和1.41%;4种体色瓯江彩鲤肌肉均富含钙、镁、铁、铜和锌等5种矿物元素含量,且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较高,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7.99%、77.72%、77.62%和77.86%,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2.85%、33.3%、33%和32.95%.经方差分析,4种不同体色的瓯江彩鲤肌肉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水分和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总量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不同体色的瓯江彩鲤营养价值非常接近,均属于营养价值较高的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103.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是基于PCR技术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技术。运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翘嘴红鲌(♀)×团头鲂()杂种F1及其父母本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从24个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到21个多态性引物组合,共得到136条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其中124个扩增位点具有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6.48个多态性条带,显示了较高的多态性比率。杂种F1的SRAP扩增条带均能在亲本中找到,未发现杂种F1特异性条带,直观显示杂种F1确为杂交种。翘嘴红鲌、团头鲂及其杂种F1的Nei’s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94 5、0.172 2、0.198 4,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289 1、0.254 7、0.290 5,表明杂种F1比其父母本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翘嘴红鲌与团头鲂间的遗传距离为0.420 6,两者基因组有较大的相似性。杂种F1与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的遗传相似性分别为0.767 1、0.751 2,两者相差甚微,显示杂种F1与双亲的相似程度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表明属间杂种F1整合了翘嘴红鲌和团头鲂的遗传信息。研究结果也表明SRAP分子标记技术是比较稳定可靠的标记系统,可有效用于鱼类杂种真实性的鉴定和遗传变异分析。  相似文献   
104.
<正>脂肪是鱼类重要的营养素之一,饲料中脂肪不仅给鱼类提供生长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而且也给鱼类提供维持正常生理机能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关于花对脂肪的需要量,迄今尚未见报道。本试验采用梯度试验法,以研究花鱼饲料中脂肪的适宜添加水平,为研制人工配合饲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正>能量是鱼类饲料配方的基本营养指标,而蛋白质则是鱼类饲料中最重要而且成本最高的营养素。鱼类对蛋白质的利用程度不仅与饲料中的蛋白种类和含量密切相关,而且与饲料中非蛋白能源存在着密切关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对野生花鱼骨和池养花鱼骨肌肉中常规营养组成、18种氨基酸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鱼肌肉的水分及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池养鱼,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池养鱼(P<0.05),两者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肌肉中氨基酸的含量,除胱氨酸外的其余17种氨基酸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野生鱼肌肉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总量和多烯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池养鱼,单烯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低于池养鱼(P<0.05)。在多烯酸中,野生鱼的C18∶2、C18∶3和C20∶2占脂肪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低于池养鱼,而C20∶3、C20∶4、C20∶5、C22∶4、C22∶5、C22∶6、Σn-6及Σn-3占脂肪酸总量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池养鱼(P<0.05)。但池塘养殖花鱼骨单位重量肌肉组织所含的人体所需必需脂肪酸的量,除EPA略低外,n-6系列PUFA总和、n-3系列PUFA总和及DHA均高于野生鱼。  相似文献   
107.
在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磷酸二氢钙(MCP)、磷酸氢钙(DCP)、磷酸钙(TCP)制成总磷含量为0.91%的饲用饲料,饲养11g左右的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8周,研究了饲料中不同磷源对花[鱼骨]幼鱼的生长,全鱼、脊椎骨和鳞片的灰分、钙、磷含量。以及总磷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无机磷源对花[鱼骨]的增重率、饲料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MCP组、DCP组的相对增重率分别比TCP组提高24.86%和13.75%,MCP组的饲料效率比TCP组提高15.47%;MCP、DCP、TCP组全鱼、脊椎骨及鳞片的灰分、磷含量差异显著(P〈0.05),MCP组全鱼、脊椎骨及鳞片的灰分、磷含量最高,显著高于TCP组,各组全鱼、鳞片的钙含量无显著差异;花[鱼骨]对不同磷源的总磷表观消化率存在显著差异(P〈O.05)。MCP的表观消化率最高,MCP组、DCP组总磷表观消化率比TCP组分别提高85.97%和42.90%。综合来看.在3种无机磷源中。MCP作为花[鱼骨]饲料中无机磷源的利用效果最佳,其次是DCP,而TCP则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8.
在翘嘴(Culter alburnus)鱼种基础饲料中添加相当于抗坏血酸含量为0 mg/kg、25 mg/kg、50 mg/kg、100 mg/kg、150 mg/kg、200 mg/kg和400 mg/kg的包膜维生素C(Vc),制成7种实验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3.71±0.11)g的7组翘嘴鱼种8周,每个实验组包含3个重复。结果表明,摄食不添加Vc饲料的实验鱼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Vc添加组(P<0.05)。饲料中Vc添加量为0~50 mg/kg时,对鱼体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鱼体增重随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但添加量继续增大,对鱼体增重不再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为0和25 mg/kg时,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低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饲料中Vc不同添加量对肝体指数和全鱼体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肌肉中抗坏血酸含量随饲料中Vc添加量加大而不断上升,二者呈正相关关系(P<0.05)。肝胰脏抗坏血酸含量在Vc添加量≤100 mg/kg时,随饲料中Vc添加量加大而不断上升(P<0.05),但高于此添加量时,则肝胰脏中抗坏血酸不再随添加量的上升而有显著变化(P>0.05)。分别以鱼体增质量和肝胰脏中抗坏血酸为指标,经折线模型(Brokenline model)回归分析求得翘嘴鱼种饲料中Vc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53 mg/kg和97 mg/kg。[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06-112]  相似文献   
109.
中华鳖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规程规定了无公害中华鳖生产地选择、饲养与管理,病害防治以及捕捞操作等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10.
本文旨在研究饲料蛋白水平、豆粕替代鱼粉对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 mis bleeker)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红鱼粉为饲料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水平(31.04%、35.51%、40.89%、46.62%和50.33%)的等能、等必需氨基酸(EAA)平衡关联度的的半精制饲料,研究蛋白水平对翘嘴红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又以豆粕替代鱼粉,大豆蛋白分别替代0.0%、13.5%、27.0%、40.5%、54.0%的鱼粉蛋白,配制5个等蛋白、等能和不同EAA关联度的半精制饲料,研究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翘嘴红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翘嘴红鲌肠道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随着饲料蛋白水平提高呈显著增强(P<0.05)。饲料蛋白水平为50.33%时,肠道蛋白酶活性最高,达171.26U/mgPr,显著高于31.04%饲料蛋白组(P<0.05);40.89%和46.62%饲料蛋白组的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分别为35.04U/mgPr和35.68U/mgPr,显著高于31.04%和35.51%组(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肠道和肝胰脏的淀粉酶与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翘嘴红鲌肠道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肝胰脏和肠道的蛋白酶活性都随着豆粕替代量提高而显著降低(P<0.05)。豆粕替代量为40.5%时,肠道蛋白酶活性为133.0U/mgP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7.0%大豆蛋白替代组的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为31.34U/mgP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道淀粉酶活性没有受到豆粕替代鱼粉的影响(P>0.05),但肝胰脏淀粉酶活性随着豆粕替代量的提高而增强(P<0.05)。肝胰脏和肠道的脂肪酶活性不受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